分享

沈周:若以画求我,则在丹青之外矣!(附高清山水百幅欣赏)

 个人图书馆我用 2021-03-27

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活跃着一批画家,他们在“浙派”风靡一时之后,继承元末江南地区文人画的传统,创立具有时代气息的文人画新潮流,后世称之为“吴门画派”,沈周是这一画派的创始人。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近阳澄湖)人。出身于文人世家,祖父澄、伯父贞吉、父恒吉,都未应科举,依靠开垦和租赁田地为生。沈周生活的时代,明王朝的政权已得到巩固,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沈周对于汉族统治的朱明王朝是采取拥护态度的。他一生不应科举,隐身乡里,其实是惮于明初治吏的峻刻和畏惧官场争斗的险恶,所采取的一种韬晦保身的处世方式。沈周以儒家道德规范律己,对父母兄弟尽孝悌之道,为人诚挚宽厚,乐于济人之难,善于奖掖后进,他结交的朋友不少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又和一些朝廷显宦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沈周高洁的人品、恬淡温和的性格以及诗文书画的广博才能,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尊敬,誉重吴中,流播四方,自然地成为吴门艺苑的宗师。

图片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纸本设色
193.8×98.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贞吉、恒吉兄弟工诗善画,绘画师从杜琼,杜琼山水师法王绂,上追王蒙,远宗董巨。故贞吉、恒吉画风亦源于王蒙、董巨。沈周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祖、父辈的亲授,自幼酷爱诗文书画。他师从学问渊博的陈宽学习诗文,绘画得到杜琼、刘珏的指导。同时他广交文友和鉴藏家,在友人家里观赏到许多宋元名画,对传统深加研习。同时,沈周重视体察自然山川,他曾在一部自画册中题道:“今之画家无不效法宋元,而竟不得其奥解。余尝梦寐深求,间为入室弟子,余未越其藩篱也。此册自谓切要,循乎规矩格法,本乎天然,一水一石皆经耳目所睹,记传其神采。”继承传统和师法自然两者并重,使沈周的绘画突破前人藩篱,开拓出新的面貌。
  
沈周画艺精博,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尤以山水画成就最著。沈周的山水画题材广泛,从主题内容来归分,大体可分为访胜纪游、文会雅集、书斋别墅、寻访送别、游冶山川等类型,此外还有师古的仿古山水。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 沈周 西山记游图卷 纸本墨笔 28.6x867.5cm 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一生游履并不广,主要活动在江苏、浙江一带。他经常游览吴中和江浙等地名胜,创作了诸多访胜纪游的佳作。如《两江名胜图册》、《苏台纪胜图册》、《吴门十二景册》、《西山记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天平山图轴》、《灵隐山图卷》、《张公洞图卷》、《千人石夜游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等,写出江南山明水秀、草木葱茏的绮丽风光,同时传导他的主观情绪。如他六十一岁(1487年)所作《西山记游图卷》,描绘苏州洞庭西山丘壑起伏、山路迂曲、泉流淙淙、湖水空阔、村舍掩映的秀美景色,颇具现实感,并抒写畅神适意的情趣。如他自题中所说:“余生育吴会六十年矣,足迹自局……时时棹酒船放,游西山寻诗采药,留恋弥日,少厌平生好游未足之心。归而追寻其迹,辄放笔想像一林一溪、一峦一坞,留几格间自玩。”又如五十九岁(1485年)所作的《湖山佳趣图卷》(浙江省博物馆藏),绘写丘壑起伏、溪流湍急、树木郁茂、江水广漠、雁群掠空、山麓间掩映村舍板桥凉亭的景色,是他从浙江西湖游归后纪游之作,将浙中湖山的秀美景象与自己畅神怡适的情感融合成一体,为游览山水之佳作。

图片
《两江名胜图册》之一

沈周一生沉潜于诗文书画,乐于和文朋画友相聚唱酬。在他的作品里,出现大量描绘文人雅集和庭园、书斋的题材。表现文人雅集的典型作品,如《魏园雅集图轴》(1469年)(辽宁省博物馆藏),绘写他和刘珏、陈述、祝颢、周鼎、沈侗轩等人,在魏昌家魏园会饮、赋诗、作画时怡然自乐的情景。《雪夜宴集图卷》绘写杨循吉、赵立夫、陈景东等友人雪夜过访沈周,于客堂宴集的情景。

图片
明 沈周 魏园雅集图 轴 纸本设色 145.5x47.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送别类山水图,有成化十五年(1479年)送别吴宽的《吴文定公送行图卷》,弘治十年(1497年)又为吴宽画《京口送别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两图绘江边舟船待发,送行者或在岸边揖手相送,或在船舱依依话别,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他和至友吴宽离别时的缱绻情怀。此类作品还有弘治四年(1491年)写沈周、文林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弘治五年(1492年)送宫谕王鏊还京的《送行图卷》、十一年(1498年)送文林(文徵明父)赴温州任的《虎丘恋别图卷》等,都反映出文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图片
仿大痴山水图 纸本设色
纵115.5厘米横4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明中期,苏州地区随着经济的发达、财富的积聚,豪门富贾营造花园别墅的风气盛起。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自嘉靖六年至十七年,营建了十二年时间,园主王献臣曾请文徵明规划造园。一些官员和文士也仿效此风,即便是几间茅屋,也题上一个文雅的堂斋名,布置精巧的花木湖石,构成雅致的居住环境。当时苏州私家花园多达二百多处。如杜琼结草亭于乐圃东隅,名“延绿亭”;刘珏在齐门外依水叠石为山,号“小洞庭”;王鏊在洞庭山建别墅名“招隐园”;沈周在相城筑“有竹居”;文徵明居处名“停云馆”等。这些书斋庭园,是文人生活和举行聚会、观赏书画的场所,很自然地成为画家们喜画的题材。沈周为老师杜琼所画的《东原图卷》,绘写临河坡地上一所丛竹林木翳阴的草亭,即“延绿亭”,简朴又幽静;《东庄图册》(南京博物院藏)画吴宽父亲孟融在阊门内的别墅及周围景色,别墅只是柴栅内几间平屋,更多篇幅以写实的手法直现江南田园风光。此外,《岸波图卷》(苏州博物馆藏)画傍山依水的文人别业,文士踞坐室内,桌上堆满书籍,颇有“高秋气爽啜茗长”的诗意。

图片
蜀道难  立轴 己酉(1489年)作

成化、弘治以后,苏州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生活安定,文人热衷于会饮、品茗、垂钓、听泉、赏花、观月、访友、游冶山林等文化型的社交消遣活动,这类文人雅事都在沈周的笔下得到表现。如《盆菊幽赏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绘写画者与二位友人在郊外茅亭把酒赏菊的悠然情景。《一坞杨梅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描写作者与友人薛尧卿去杨梅村坞采摘杨梅,因时节已晚,只采得一颗尝味,然而并不懊丧,并为此事作图,在题诗中戏谑地道:“属厌往腹宜为少,适可濡唇不在多。”意在偕友游览尽兴已足矣,不在尝梅多少,传导出文人交际的怡然心态。《桐阴乐志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画江岸桐阴下,文士盘坐船头垂钓,图上题诗道:“钓竿不是功名具,入手都将万事轻。若使手闲心不及,五湖风月负虚名。”即将垂钓看作是一种精神休闲活动,并不在于钓鱼的收获,意在养心怡神,领略五湖风光之美。此外,并有《听泉图卷》、《柳阴垂钓图轴》、《汲泉煮茗图轴》、《策杖图轴》、《泛舟访友图卷》、《桐荫濯足图轴》等,俱表现出高雅闲适的情趣。

图片
仿吴镇山水 水墨绢本

他在这些山水画里,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挚爱之情和怡性养情的文人雅趣。就如他在《写生图册》中自题道:“我于蠢动兼生殖,弄笔还能窃化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若以画求我,则在丹青之外矣。”沈周的山水画构图力求平稳,于平中求奇,境界宁静优雅,充溢着平和怡适的情调,而与元末文人画家的隐逸山水所传导的枯疏空寂的意境迥然相异,注入了入世的怡悦之情,体现了明中期在野文人对自身人生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充分肯定,这是他所处时代文人精神心理通过绘画形式的映现,他的艺术情趣为吴门画派建立起美学的典范。

图片
 袁安卧雪图 立轴 1474年作

沈周的山水画在技法风格方面,经历了前后的衍变,苏州博物馆“石田大穰——明四家之沈周特展”所选作品大致涵盖了他早、中、晚各个时期的风格面貌,得以一窥他山水画艺术的演进脉络。
  
文徵明曾阐述沈周的绘画风格递变说:“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矩度点染,不若向时精工矣。”

图片
桃源胜境 立轴 成化二年(1466年)作

沈周四十岁以前之作,受杜琼、刘珏和父辈影响较深。如《仿黄鹤山樵笔意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轴》(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藏),自题“辛巳(1461年)为碧天上人赠”。是年三十五岁,为传世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作品。画法从杜琼直追王蒙,山峦重叠繁复,皴染稠密,多用柔婉的披麻皴、解索皴等,反映他早年精谨缜密的风格特点。又如三十八岁所作《幽居图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画山麓溪旁的幽居景致,布局接近刘珏的《清白轩图轴》,技法仿王蒙,又取巨然法,勾斫笔致细碎峭利,皴笔柔长,点叶密集,此图体现出他早岁山水谨细和稚拙的笔意。《采菱图轴》(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是他丙戌年(1466年)四十岁时之作,图式取倪瓒一水两岸简洁布局,笔墨师杜琼和董巨,山峦勾皴圆浑柔长,赭石、花青轻染。此图意境的清寂冷逸沿袭着元代隐逸山水的主题。但若细细比照,可看到沈周的用笔稍加粗重,趋向简练和豪放,已经开始流露出他自己的性格。

图片
莲塘小隐图 立轴

沈周四十岁以后拓为大幅,不仅是指尺幅的扩大,同时包含着笔墨从较工整细密向雄浑简劲的演变,这一转变期大致延续了二十年。在此期间,他继续学习董巨和元四家,同时于宋青绿山水,马远、夏圭流派的刚健粗简画法,兼收并蓄,丰富自己的表现技能。《九段锦图册》(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是沈周用心学习宋元大家的师古之作,其中《采菱图》一段上有其师杜琼题识,谓“继南(沈周之弟)出其兄所画采菱图求诗”,署年成化七年(1471年),时年杜琼七十六岁,沈周四十五岁。此九段锦原为九幅,现存六幅,为仿宋惠崇、赵令穰、赵伯驹、元赵孟頫、赵雍、明王绂等家,佚去仿李成、王蒙、吴镇三幅。内中既有青绿山水,又有小景山水、青山江树、枯木竹石等画题,技法力学各家,颇得神韵。此外,他四十七岁画有《仿董巨山水轴》、四十八岁画有《临吴仲圭峦容山色图轴》、五十八岁画有兼取黄公望、倪瓒的《溪山秋色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此外,他研习倪云林也颇为用心,先后画过多幅仿倪作品,然而往往用笔过于劲强,以致他的老师陈宽有“落笔太过”之评。特展中选入他四十七岁(故宫博物院藏)和五十三岁(上海博物馆藏)时画的《仿倪山水轴》,布景采用倪氏的一水两岸图式,笔法简疏劲峭,墨色干淡,然较倪显得凝重劲健。他自己曾说道:“倪迂标致令人想,步托邯郸转谬途。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须入有无。”倪云林那种若淡若疏、似嫩实苍的画法,是与他所要表达的幽寂虚空意境相匹配的,而沈周所追求的意境以浑厚苍郁为主,因此很难与云林契合不二,这种“步托邯郸转谬途”的画法,不应该视作他的缺点,恰是他个性特色的发挥。李日华对此有很中肯的评价:“沈石田仿云林小笔,虽树石历落,终带苍劲,而各行其天,绝无规模之意。所以较之孟端(王绂),终胜一筹。”

图片

沈周广泛吸取前人的笔墨技法要素,加以融汇。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所云:“至启南而造妙,凡宋元名手,一一能变化出入,而独于董北苑、僧巨然、李营丘,尤得心印。”沈周中年时期,经过陶铸宋元各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概括来说尺幅由小变大,景致由繁复转简疏,笔墨由早期较谨细柔婉转向粗重劲健,中锋侧笔并用,长勾短皴兼施,同时他将仿古与自然写生汇为一体,构景多曲折萦回之势,并点缀行人、舟楫、草亭、茅屋等景物,注入人事的生活气息。呈现出气势清旷苍郁、笔墨苍润雄浑的风格特色。

图片
 山水 立轴 纸本

沈周五十八岁时自号“白石翁”,直至八十二岁去世,为他艺术晚年期。他晚年倾心于黄公望和吴镇,把黄公望的松秀,吴镇的粗豪,王蒙的缜密,马远、夏圭的刚健,米氏云山的浑凝等技法,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形成疏简、苍劲、浑厚、沉郁的风格。此期的作品如六十岁所画《西山纪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将董巨的浑厚、黄公望的虚和、吴镇的苍劲、倪瓒的幽淡、王蒙的缜密,交融在一起,笔墨丰富而气势宏阔,是一件集大成的佳作。又如《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作于六十六岁,景致简略,近处坡岸众人揖别,中部浩渺江面载一舟辞行,远方群山逶迤,境界开阔澄虚,笔墨洗练粗健,画风简洁苍润,雄劲浑厚,为他晚年典型风格。此外《虎丘恋别图轴》(1490年,无锡博物院藏)、《千人石夜游图卷》(1493年,辽宁省博物馆藏)、《京口送别图卷》(1497,年上海博物馆藏)、《灞桥风雪图轴》(天津博物馆藏)等,都是属于晚年画风的代表作。

图片

沈周在花鸟画领域并有瞩目的成就。他继承了元钱选水墨淡彩和王渊水墨写生的传统,善于运用水墨点染和没骨设色的技法,笔法简洁,形象生动。《九月桃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是他较早期的花卉画,图上有其伯父沈贞吉和晚辈张灵的题跋。花瓣用胭脂色轻晕细染,树叶用花青和赭石双色渲染,笔致柔和,树枝勾皴沉凝,表现出九月桃花留住春光的芳华之美,颇有钱选水墨淡彩的遗韵。他在五十四岁时所画的《荔柿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以水墨染写柿叶和柿实,点染荔枝,浓淡水墨破染,笔法较工整,这显然是继承了元代王渊、张中等水墨花鸟画的技法。苏州博物馆所藏的《花卉图册》,约是他六十岁时之作。不仅画了萱花、桃花、芙蓉、芍药等花卉,还描绘了石榴、雏鸭等果树和家禽,是一部较全面反映他中晚年时期花鸟画特色的作品。花卉多用没骨设色法,晕染细腻,色彩轻淡;枝条的勾皴简练浑厚,湖石则以浓淡水墨渲染,兼备花卉之风姿和气骨。所画的雏鸭,以简洁的笔墨勾勒点染,而生趣盎然。又如《牡丹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枇杷图轴》(故宫博物院藏)、《荔枝白鹅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等,大致都是他五十多岁时的作品。俱运用水墨晕染、点染和色彩没骨的方法来绘写物象。对元代淡彩和水墨没骨法的取习,奠定了他花鸟画的写生根基。

图片

沈周晚年,进一步发展了水墨写意技法,运用笔的勾染点簇和墨的浓淡枯润来绘写物态,信笔挥洒,恣意自如,而深得花卉、蔬果、禽鸟、鳞介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神采。如《玉楼牡丹图轴》(1507年,南京博物院藏)是他八十一岁时作,以水墨没骨法画牡丹,花瓣在水墨中略渗胭脂江,随意泼染,笔致洒脱,水墨写意技法已达到挥洒自如的境地。《菊花文禽图轴》(1509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是他八十三岁最晚年之作,以水墨写意之笔勾干点叶,双勾竹枝和菊瓣,尤精妙的是用随意洒脱的点染法,勾划张翅昂首的雄鸡和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笔简而神全。从花鸟画史的进程考察,明代中期,元代的水墨花卉禽鸟画技法,为明人所继承的同时也发生了演进,出现了孙龙、郭诩、林良、吕纪等一批画家,创造了以写意和没骨设色的方法来表现花鸟的新技法。沈周与他们时代相近,他和郭诩还是好朋友,这些新技法的出现,很可能对沈周产生熏染和启示,使他在花鸟画领域进行了革新性的尝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故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道:“石田氏乃能以浅色浅墨作之,而神采更自翩翩,所谓妙而真也。”沈周勾花点叶的花卉画法颇具创意,水墨点染树叶和花蕊,线条勾勒花瓣,运笔随意自如,笔墨本身的韵味更加被强调了,这对以后陈淳、周之冕的花鸟画深有启发。

图片

沈周并擅长书法,他初学沈度台阁体,中年后专攻黄庭坚,笔力劲挺,体势奇倔,同时又融入钟繇、王羲之和米芾的结架和笔法,趋于平稳和清俊。特展中沈周的书法作品不多,《行书五律诗轴》(苏州博物馆藏)是他晚年的书作,已是黄庭坚的体势,结字紧结,笔力劲健,同时又融入王羲之婉和、清峻笔意。《行书落花诗扇页》(上海博物馆藏)约是他七十五岁时所作,结体瘦长,中宫紧聚,笔力清劲,转笔方峻,时露圭角,气格雄健,已达到人书俱老的化境。此外,他各时期绘画作品中的题跋,也反映出他书法衍变发展的轨迹。

图片

苏州画坛自洪武至成化约一百年间,是吴派的酝酿阶段,直到具有独创性大师沈周的崛起,才标志着吴派艺术的成熟。沈周又是吴门画家艺术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者。他的画艺精博,在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同时,能够加以光大和开拓,建立起明代文人画的美学理念,新的审美类型,反映出他那时代文人的精神气质、理想和感情,他理所当然地被推崇为画派的宗师。嘉靖年间苏州名士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评“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确定了他在画坛的崇尊地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梁飞瀑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水 设色绢本 1489年作
图片
图片
渔家乐 立轴
图片
壮行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己酉(1489年)作

图片
图片
梅花书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