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

 书城快剑斩蛟龙 2021-03-27
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以《在地铁站》为例 摘要 埃兹拉庞德,有着现代诗歌之父的称号,他所提倡的意象主义诗歌在世界文学领域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庞德及其作品《在地铁站》中的意象主义进行了分析,包括从庞德意象派思想、诗歌本身的文本意象主义,以及文本之外的前景化、原型批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关键词:庞德;意象主义;诗歌 引言 作为意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是上世纪初期的英美诗歌文学的中心人物。他与理查德阿尔丁顿等人于1912年发起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在文学界内刮起了一场不容小觑的旋风。庞德的《在地铁站》可谓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短短的两行诗句,经历了百年的文学风雨锤炼,至今仍让人感叹不已。 一、庞德与意象主义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1885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庞德的学生时期在美国度过,1906年于哈密尔顿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庞德选择了欧洲。庞德自1898年首次前往欧洲后,到1908年共赴欧五次,最后定局伦敦。在伦敦,庞德成为了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1912年,庞德与理查德阿尔丁顿等好友一起建立了沙龙,并提出了意象派诗歌三原则,即对事物的主观或客观的描绘要直接,而不掩饰作者的情感或事物自身的“情感”;对没有帮助诗歌表达的词汇,一律不使用,不借助浮华的辞藻做无用的修饰描绘;诗歌节奏感更富音乐节奏感,使用更多的音乐性词汇,而不再去借助“节奏器”来硬化诗歌的曲调起伏。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吸收了很多日本俳句试的的写作形式和诗歌特点,并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有大量的中国诗歌元素的加入,他在自己的《诗章》中就阐述了孔子学说。 意象主义的诗歌,严格说来,是中国诗句所特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关于意象的记载。而庞德在接触到中国的诗句,特别是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后,发现这些诗歌的意象感十足,是严格的意象主义诗句。庞德提出的意象派,更像是当时的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和直觉主义的结合体,这与当时的丁尼生式诗歌的陈词滥调截然不同。庞德开创了美国现代诗歌时代,他借助了现代心理学,并对法国著名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的诗歌很感兴趣,对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崇拜至极,更对英国现代主义诗人古拉博也很欣赏。庞德倡导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是英美诗歌的一次颠覆性运动,提倡诗歌意象准确性表达,对语言的精准性的要求较高。意象主义的诗歌,强调回归诗歌本身的古典性,诗歌就是诗歌,不需要夹杂过的无用辞藻,直观对待诗歌本身。意象主义认为物体就是物体,诗歌因意象而产生情感,而不是作者本人强加给读者的情感。 二、埃兹拉庞德《在地铁站》的文本意象 这首作于庞德早期的意象诗歌,是意象主义运动中的经典之作。在查阅的众多的文献中,凡是提到英美意象诗,都会出现《在地铁站》这首诗,庞德因为这首诗,成为了意象派的风向标式的人物,而《在地铁站》也成为了意象诗的一面旗帜。 1、《在地铁站》的意象风格 《在地铁站》,是庞德在1913年的某一天,在巴黎的协约车站中走出地铁时,在昏暗中看到了几个女人与孩子美丽的脸庞,偶发情感所作。这个场景给庞德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他写下了一百三十余行的诗,但仍感觉不能抒发自己当时的情绪,于是将诗稿销毁。在一年后,庞德回忆起那日的地铁所见所感,终于写下了两行诗句,十四的单词,充满了活力与张力的诗句,其中的四个意象发人深省。诗句原文如下: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中文译文如下: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出现 , 阴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在短短的两行诗句中,出现了四个意象,分别为“脸庞”(face)、“花瓣”(petals)、“树枝”(bought)和“人群”(crowd)。在全诗中,没有出现一个动词,但是正是这些名词,拼凑出了一个充满了动态感的画面,在读者的心中不断的叠加、揉合。诗句中,标题的“Station of the Metro”在意象上为全诗做了铺垫,与诗中的四个意象进行综合联想。庞德用阴湿的树枝暗喻地铁的环境和拥挤的人群,用花瓣代表自己看到了那些美丽的脸庞,四个印象之间两两相印,诗句中展现了一副融洽氛围的画面,这种意象表达显得十分干净利索。庞德利用静态的表述,呈现了动态的美,读者在静态的词句中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受诗句而产生的联想印象更加深刻。而这也正是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句所追求的目标,在静态的意象中,展现一个丰富的动态画面,受诗句影响而铭记于读者心中的诗句,正是意象派所提倡的意象主义。庞德在《在地铁站》的创作中,历经了一年的推敲、深思,在销毁的那一百三十余行的手稿基础上,删去了一切与意象没有关联的动词,这个反而赋予了剩下的名词更加丰富的意义。 2、庞德在《在地铁站》中意象主义的运用 《在地铁站》中,庞德将自己提倡的意象主义三原则运用的淋漓尽致。例如,诗中的“黑”(black)一词,既代表着黑色的火车、黑色的铁轨、灰色的立柱、黑暗的地铁站、昏暗的环境、拥挤的人群的涌动的模糊感等等,一个单词承载了很多层次的韵味。这一个单词是对当时一种客观的陈述表达,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直接主观表达。同样的,花瓣、树枝、人群、脸庞等词汇,也是庞德对外部的客观的阐述,全诗没有冗杂的单词和无用的动词,且更符合音乐性用词美感。 (1)充分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在地铁站》是一首意象诗典型,可以作为一种标榜诗文。庞德在《在地铁站》中,将自己的情感与现实进行了糅杂,情与景完美的统一在了一起。诗中的四个意象,亦是四个场面,而这四个画面的表达,也许是作者一瞬间所感,也许是作者对当时环境的再加工,更或许是作者在景中情感的迸发,整首诗的朦胧感由此而出。庞德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他没有强加自己的情感在诗中,也没有对读者进行有意的情感引导,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诗中的“花瓣”不仅仅代表着那些美丽的脸庞,也许代表着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也许是与昏暗地铁站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述。而“人群”,不仅是地铁站中拥挤的人们,也许是身在异国的作者孤独感的表述,和对当时文学中混乱现象的表达……诗中的十四个单词,所包含的意义,所载的含义容量,要远远超出了这十四个单词本身。 (2)艺术手法 庞德在《在地铁站》中,运用了对比映衬的艺术表现手法。庞德对于意象的把握,除去意象之间的对照外,也运用了其他艺术领域的手法。例如,在《在地铁站》中,庞德将美术中的绘画手法进行了借鉴,“花瓣”一词,除去对于人的脸庞的意象所指外,更代表了色彩。与诗中的“黑”形成了一种色彩上的对比,地铁站的主要色调是黑,但花瓣则指代了色彩斑斓。同样的,“湿”(wet)更是代表了一种清新湿润感,一种活力,与昏暗的地铁站形成了对比。“出现”(apparition)本意为幻想的出现,在诗中则意指了脸庞与花瓣的苍白感。而“花瓣”和“脸庞”的用词,又给这种苍白感进行了柔化。庞德在色彩上进行了多次的反差对比,并利用这种反差,在昏暗下的地铁站中突出了那几张美丽的脸庞,也对巴黎那个喧嚣的工业化城市中的一丝的柔弱美丽进行了对比。 (3)音乐感 在音乐性方面,《在地铁站》体现出了明显的现代自由诗歌的格律,在音韵和旋律上,更加符合音乐的美感。《在地铁站》的两句诗句中,属于节奏感强的短句。例如,在第一句诗句中,“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包含了两个短句,分别为“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in the crowd”,“apparition”是一个多音节的词,庞德在利用apparition的长元音和双元音性,让第一个短句读起来更加舒缓,在诗句的整体上保证了稳而不燥。而第二个短句本身就是一个音乐性短句,这三个单词都属于单音节词,并且是以短元音为主,这样读起来更加的短促一些。两个短句用平稳与急促的读法结合,来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对于事物的短暂接触和情感表达在瞬间结合的客观。运用音乐性的节奏感,将自然起伏的情绪以短语短句的语调起伏来实现,庞德在诗歌处加入了音乐的艺术特点。 庞德对于诗歌中的音乐性加入,有着类似执着的表达。他认为节奏的起伏,押韵的词调是十分单调的,无法展现出意象的境界和作者的情绪。而利用音乐的起伏,词汇自身音调的变化,让单词之间错落,形成感情的起伏感,这样才符合意象主义诗歌的原则。当时英国诗歌多以“节奏器”和“五音部”为主,具有限制局限性,且美感欠缺。而庞德对于诗歌中口语的应用,更是将英美诗从中世纪的古板“音乐”带入了富有灵活气息的现代“音乐”中来。 三、《在地铁站》之外的意象主义 跳出《在地铁站》的文本意象主义,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对庞德的意象主义进行分析。同样的,这种分析仍旧是建立在《在地铁站》中而来的。 1、意象及其前景化 庞德的意象主义,使得他被称为了现代诗歌之父。对于诗歌中的前景化,是对绘画领域词语的借用,可以理解为非正常语言的运用。在庞德的《在地铁站》中,这种前景化运用,丰富了诗歌本身的意象表达。高度凝练的词句,没有动词作为上下链接,这样的诗歌表达,在英美诗中可谓先例。但是在中国的古典诗句中并不少见。庞德曾经接受了美国东方学学者费诺罗萨的遗孀托付的,其生前的十六本笔记,其中的《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打开了庞德对东方文学思考的大门。庞德对于汉字的分析,对于意象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也起源于这里。在对中国诗句,如李白等人的诗句进行翻译时,庞德发现很多意象之间的系词是可以省略的,而这样反而更能增加意象主义的艺术感。庞德将这种意象的前景化手法与自己的意象主义相融合,在他的作品《在地铁站》中,四个意象突出于诗歌的整体,在形式上没有任何的衔接,前景化表达的效果十分理想。 2、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理论属于心理学范畴,包括了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原型多表现为无意识形态,具体为传说、神话等,使得文学作品承载更多集体的,如民族意识等精神形态。庞德的《在地铁站》中,同样可以从原型批评角度看待其意象主义。庞德在《在地铁站》的创作过程中,历经了一年的时间,作品从最初的130余行缩减为两行,这正是庞德的个人精神意识的一次蜕变。进一步思考,一年的时间,让庞德在协约车站一瞬间的情绪化为了一年后累积的沉淀,这是庞德在吸收了中国意象诗词的精髓后的一次改变,即集体的无意识精神进入了庞德的诗歌创作中。这正是庞德在《在地铁站》中原创批判的展现。而《在地铁站》中还存在着神话原型,如湿黑的树枝上和花瓣,可以让读者想到古希腊神话中谷物女神德莫忒耳到冥间寻女的故事。结合《在地铁站》创作的那个年代,世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帝国时代,时代精神几近崩溃,原有的人类意识逐渐薄弱。庞德的《在地铁站》中便留下了深深的原型批评印记。 结语 庞德的《在地铁站》中,意象主义的表现和运用,都展现出了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是西方现代诗歌的起点。在1915年后,庞德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涡流主义诗歌的运动中。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开始了埃米洛威尔的领导时期,而也正是洛威尔的加入,开始了意象主义诗歌的衰落。洛威尔扩充了原有的意象主义三原则至六则,没有过多实质性的内容,反而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灵活性。而洛威尔本人的一些意象主义的诗歌作品,相比较于庞德,显得保守了很多。1917年开始,意象主义诗歌运动逐渐趋于沉寂,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是其影响力一点也不小,其艺术表达对后世的立体派运动有很强的指导性,反应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郑树森.俳句、中国诗与庞德[A].温儒敏.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李伟民.对诗歌《地铁车站》翻译的断想[J].绥化学院学报,1990(4). [3]白劲鹏.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主义的终点———兼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3(6). [4]刘宝安.“地铁车站”与意象主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