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医案精解》——尿血(一)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3-29

李某,男,32岁,2002年1月28日初诊。

自述小便尿血已近半年,遇劳加重。曾经西医检查,既非尿路炎症,也非尿路结石损伤出血,亦排除了肾系结核出血,原因至今不明。多方医治,其效不显,困扰多时,情绪受阻,苦不堪言。小便红赤,尿量正常,一般无灼热感,但若食辣过甚即觉小便灼热,但不痛,大便1日1行,质偏干,时觉心悸气短,口渴喜饮,饮食、睡眠正常,无腰痛感,舌尖微红,舌质偏嫩,苔薄黄少津,脉沉细。

处方一参芩乌黛汤陈老自制方

柴胡 25g   黄芩 10g   法半夏 15g

生姜 10g   人参 15g   甘草 10g

大枣 15g   乌梅 15g   青黛 10g(包煎)

水煎服,3剂

2月18二诊:服上方3剂后即未出血,心中大喜。正值年关将近,遂刻意停药观察,现已停药半月,未见尿血复发。观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偏细。虑其病程较久,脉仍不足,故再书上方,嘱其递进3〜6剂,以免复发。2个月之后,因其带另一病人来诊,方知尿血已愈未发。

【侍诊心得】 本案病情简单,以尿血为其主症,且西医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按说易治,但何以久治不愈?陈老云:究其原因,恐受常规思维所囿,导致辨证不明。一般辨治尿血,多从肾系入手,实证常见热灼肾络或下焦湿热蕴结,虚证责之肾虚使然,或肾阴亏耗,虚火灼络;或肾阳受损,气虚不固。实则利尿通淋,清热止血,方选八正散、小蓟饮子之属;虚则益肾止血,阴虚常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左归丸于证亦合,阳虚常投肾气丸或右归丸加艾叶、血余炭以温阳摄血。

但殊不知肝藏血,血行于脉,有赖肝为疏调,气为固摄;少阳三焦为人体气血津液的循行通路,血脉运行,有赖三焦疏利通畅。如果肝经有热,疏泄失常,血则无以内藏;若肝气虚损,不能固摄,血亦可溢于脉外;三焦不利,血行受阻,也可成为离经之血;上述病机,亦是辨治出血的依据,却常为世人忽略。此案尿血,血色鲜红,伴舌红,苔黄少津,为血热之象;而病程迁延,时觉心悸气短,脉沉细为不及之象,皆提示气虚不摄;尿中见血,提示血络破损,血溢脉外。

综合上述,病机有热迫血溢,气不摄血,血络破损三种病理存在,治宜清泄肝热,益气摄血,敛肝止血,多管齐下,才与机制相符。而能发挥上述三方作用的,惟参芩乌黛汤。方中黄芩擅清肝经气热,青黛擅清肝经血热,柴胡疏肝理气,杜绝气再郁结化热,则血能内贮于肝而不外泄;人参、甘草、大枣补益元气;半夏、生姜运脾和胃,使中焦健运则卫气有源,血得气摄则血不外溢。复用乌梅敛肝止血,遂呈清肝宁血,益气摄血,敛肝止血俱备之方,所以用治出血,疗效甚佳。

【按语】 参芩乌黛汤系陈老承杨仁斋《直指方》谓“小柴胡汤加乌梅能治诸热出血”之意,加擅清肝经血热的青黛而制,载于《中医治法与方剂》,主治气虚肝热,血溢脉外之下部出血。临证运用,不限于下部出血,如果减去生姜,柴胡改用青蒿,则上部吐血、咳血、鼻衄、体表发斑,证属肝热、气虚机制同时存在,亦可使用。若欲增强清热止血作用,可加炒地榆20g;若欲增强收涩止血作用,加入乌贼骨30g,茜草10g。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