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 对仗与合掌 1.对仗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特的格律元素。它既有事物间相对称的构形美又有声韵的音乐美。在律诗中,第二、三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即;颔联二句为一组对仗,颈联二句成一组对仗。 对仗有三项要求: (1)平仄声相对。 平仄相对,指的是上下联相对应字位的平仄声相反: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2)词语性与词义相对。 词性相对:上下句间相对应的词语应是同一词性类别,实词对实词,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如介词对介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词义相对:实词含义所反映的对象应是同一种属内的事物。如名词“星”对“月”;动词“来”对“去”,形容词“多”对“少”等等。 (3)语法句式相对。 语法句式相对,指的是上下句的句式语法结构要相同。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等等。且两句子的语意组合的节奏形式也相相同。如五言:上句是二二一,下句也必须是二二一。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王维)上句是二一二,下句也必须是二一二。如: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以上三个要求,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对仗,有工对与宽对之分。 工对,是除了同一词性相对之外,还要求相对应的词语的意义同一种属小类的事物。如: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注意:有的词语虽不属同一小类,但习惯上也被认为是工对。如:“天”对“地”、“诗”对“酒”之类。 宽对,则只要求相对应的词义属于同一种属大类的事物,有更宽的是允许“跨类”,但应符合相对的诗句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对“百年”是空间对时间,“悲秋”对“多病”,是心理对身体,这是很宽的对仗了。 2.合掌与同构 (1)合掌。所谓“合掌”,指的是构成对仗的上下句间运用了同义词语,导致两句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如:柴门对木扉等。 (2)同构。所谓“同构”,指的是两组对仗句(颔联对与颈联对)的结构形式完全一样,导致两联间的节奏完全相同,影响了音乐美。比如:颔联与颈联四个句子的节奏都是二二一式或都是二一二式。这是结构形式上的“同构”。也有人将这种情况叫“合掌”的。如下诗的颔联与颈联: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上诗的颔联与颈联的就犯了“同构”的毛病,它们的结构形式是: 主(偏正)+谓(偏正)+宾(偏正) 颔联:惊风 乱颭 芙蓉水 密雨 斜侵 薜苈墙 颈联:岭树 重遮 千里目 江流 曲似 九回肠 以上两种弊端都要避免。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