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父亲下肢水肿,跑遍大医院无济于事,药师发现竟是降压药惹的祸

 用药探究 2021-03-30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是学医学检验的,在卫生院上班,有一次碰到她就对我说,她父亲的脚不知什么原因出现水肿一年多了,导致走路都疼,去医院看也没有效果,心脏、肾脏等其他方面检查也没有大问题。说后来也去看了中医,抓了很多中药吃也不见好。

当时我也很纳闷,既然中医西医都看了,也吃药了,但还是有水肿,心肾也无大碍,也没有静脉曲张之类的,那会是哪里出问题了呢?无意间问她有没有高血压,她说高血压很多年了,我又问她吃的是什么降压药,她当时也不太确定,于是就现时打电话问她父亲,电话那头我也听见说自从得了高血压,就一直吃的是氨氯地平片,以前一天吃一次,现在是一天吃两次,血压控制得还算可以。

听到这里,我大概可以猜测到她父亲下肢水肿的原因,而且听她说之前水肿的时候吃利尿剂效果也不好,我想很可能就是来源于氨氯地平的副作用。要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比如说心衰、肾病等吃利尿剂或多或少是有作用的。而氨氯地平这类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的水肿,吃利尿剂效果是不明显的。鉴于血压不是太高,我建议把降压药换成厄贝沙坦看看,过了2周朋友反馈说血压也稳了,水肿也渐渐消失了。

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以地平结尾的降压药,医学术语叫钙离子拮抗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降压药,以其良好的降压效果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一部分人长期吃这类降压药,会出现下肢水肿,另外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就是牙龈增生,而且很多人都会出现不耐受。

那地平类降压药为什么会引起下肢水肿呢?这还得从它的作用机制说起,这类药叫钙离子拮抗剂(CCB),顾名思义就是拮抗钙离子(Ca2+)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我们平时所说的要使骨骼肌肉有劲,就得补钙,其实血管平滑肌也是一样的道理,血管的收缩也需要Ca2+参与,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这类药阻滞了血管外的Ca2+进入到血管内平滑肌,所以能够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

但是,这类药物对动脉血管的扩张作用远远大于静脉血管,也就是说主要作用于动脉。就好比是水管的两端,入水口很宽,而出水口很窄,就会导致静水压增大。对于血管而言,一端连接动脉,另一端连接静脉,动脉端宽静脉端窄,静水压增加,就会使血液中的水分从血管中渗出到组织中,从而导致下肢水肿。

这种原因导致的水肿,使用作用于肾小管的利尿剂,效果是不明显的。如果患者正在吃这类药出现了水肿,是否就一定要停药换药呢?也不一定,如果是刚出现的水肿,建议先观察一段时间,一部分人随着对药物的耐受,地平类降压药引起的水肿会慢慢消失,况且这类水肿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伤害。

而如果是水肿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也未好转,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就要考虑更换降压药(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或者是联用普利类降压药(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或者是沙坦类降压药(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

普利类降压药或沙坦类降压药,都与血管紧张素Ⅱ有关,血管紧张素Ⅱ既能够收缩动脉血管,也能够收缩静脉血管。普利类是抑制血管紧张素的转换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而沙坦类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最终主要都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收缩血管的作用。

所以无论是普利类还是沙坦类,都既能够扩张动脉,又能够扩张静脉不会升高静水压,使血液里的水分往组织中渗出引起水肿。和地平类降压药联用,也是目前最提倡的联合方案之一,一方面可以协同降压增加降压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地平类引起的水肿。

此外,地平类降压药由于降压反射性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可以被普利类和沙坦类所抑制,地平类具有排钠和轻度利尿的作用,可以增强普利类或沙坦类的降压效果。地平类既能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也能扩张入球小动脉,而普利类或沙坦类只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二者联用能够平衡肾小球内压,协同保护肾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