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家乐(散文)

 吴越尽说 2021-03-31
作者:尼楠


       农家乐几个字写出来,有画面感。画面类似于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所书: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几百年前的农家乐,诗人们壮志难酬,过得不如意时,总是想,我要到农村去,那里才是最美好、单纯、与世无争的地方。于是他们退隐,来到农村,种花吟诗,借以寄志,然后等待有一天遇到明主,重新出发。

       退到最后一步,一直留在农村,空气清新,食材天然,可以延年益寿。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做底,他们的心里就格外开阔起来,因为美食的滋养,他们的身体也格外地健朗。

       后人们机智,从这里看到了商机。

       现在的农村,固然已不是从前的农村,农村已随时光去。但人们的乡村情结仍在。

       所以,现在的“农家乐”,是个小饭庄,大多开在农户家中,八仙桌、硬板凳,饭菜都是就地取材,喜欢的人觉得返璞归真。于我这种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讲,这种布置仿佛是昨日重现,于未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人来说,则充满新奇之感。在追忆里与期待之间翻来覆去,总之,不管怎样,农家乐很得民心。

       太湖边上的农舍,向路的一面僻出门面,粉墙红漆写上店名。农家乐简单地以店主名字命名,名字后面,有一张乡里乡亲的脸,屋前流水、屋后菜园。后来,去吃的人多了,边上又陆续开出店来,渐成规模,于是口口相传,终于有众人皆知之势。

       我第一次随朋友吃农家菜,她在事前充分语言鼓动,例如美味、实惠,最后她说,就和小时候在家里吃的一样。 

       有小时候的味道,绝对可以算是优点了。

       时值隆冬,缩着脖子进了店,头顶是暖暖的白炽灯。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坐在一个厅里吃饭,嘈嘈切切的人声,仿佛是走到哪家亲戚家,主人热情款待,宴席待开。坐定不久,菜便陆续上桌。热气顺着灯光向上漫腾,人亦觉得恍惚,以为昨日重现。

       农家乐的菜式不讲究章法,浓油赤酱,随心所欲。与饭店名菜比较,仿佛一群高手正切磋武艺时,突然跑进来一个莽撞的小子,这个小子一招一式没有门派类别,但一身不明来路的功夫也让众人看得眼前一亮。我觉得农家菜,大概就有这个意思。

        那天吃到一款红焖羊肉,大锅炖煮,端上来满满一碗,完全没有形状,却入口即化,香气四溢。顿时让我对农家菜的认识,由浅层的感性转向更深一层的感性。农家乐与回忆和想象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味蕾的事。

       七都的农家乐,水产是特色,鱼、虾、蟹是个中翘楚,自然不必说。除水产以外,一众农家乐,亦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本领各不相同,比如说套肠、鸭首、水煮肉,各种家禽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做保留节目。

       比起专业的饭店来,农家乐基本做到对所有食材一视同仁。当然,饭店里专业的厨师,对食材的科学研究,精挑细选,同样令人激赏。如果要把两者进行比较,我觉得,上饭店就相当于去听昆曲,去农家乐,则应该是听黄梅调吧。

2021-03-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