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愚人节吃的【混糖锅盔】

 笛子8vxrvb7uaz 2021-04-01

“烧饼”在成都被叫做“锅盔”,根据名字可以判断它的起源,一定和“饼饼儿”、“头盔”还有“潘金莲”之类的故事有关系......

图片

《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炊饼”的情节,被很多人曲解为这就是“锅盔”。包括一些“评书艺人”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好在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西门庆”和“潘金莲”身上,对武大郎卖的“饼饼儿”是啥子不太关心!

其实“炊饼”和“锅盔”完全是两回事,驴唇不对马嘴;

在“大宋”朝代,凡是用面做的都叫饼,用火烤的叫“烧饼”;用水煎煮的叫“汤饼”;用蒸笼蒸熟的叫“蒸饼”。这个炊饼其实就是“蒸饼”,当时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尊者讳”,便把“蒸饼”称之为“炊饼”。

所以说只有叫“烧饼”的,才能算是“锅盔”的前身!

全国做“锅盔”名气最大的要首推“西安”,毕竟人家是“面食”的故乡。而成都小吃的花样、口味的选择面太宽,所以只能在“风大雨大”的时候“锅盔”才会涨价!

图片

成都众多的小吃中“锅盔”确实不能算老大,在“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甜水面”等成年人吃了“经饿”的“老字号”后面,还有“油茶”、“蛋烘糕”、“三大炮”、“三合泥”等老年人、小孩喜欢的粑糯又便宜的传统小吃......

而“锅盔”又会作为“独立”又“包容”的小吃存在于街头巷尾。

锅盔匠人在“凉粉”、“茶馆”或是“油茶”店铺旁边的街沿上,生一个木炭炉子,再在旁边摆放一张案板后。就可以开始挥舞、敲打手上的擀面棒了......

“锅盔”师父们揉面时如舞八卦,有太极宗师气沉丹田的沉稳。用擀面棒敲打案板时,有关东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的气势,又恰是“梁红玉擂鼓破金兵”的排山倒海......

这就是四川不说是“做锅盔”、“捏锅盔”、“包锅盔”,而是说“打锅盔”的缘故!

由于“锅盔”不是成都人的主要食品,所以设备和食材都相对单一,制作流程也比较“简单”。

但这个“简单”并不是工艺简单!这“简单”只是说明它的流程工序少,但是揉面的讲究、发面的温度和进烤炉的火候却是非常考手艺的。

如同乐器中的“二胡”,只有两根琴弦却最不好把握。

温江有一家“李锅盔”1984年开始营业,已有好几十年了。以前在“外北街”的十字路口可以看到这家的招牌,主要是本地人去消费,老温江人基本都晓得。

这家锅盔店不但“军屯”系列的肉锅盔色香、味美,入口还不油腻,老成都“锅盔”特有的其它几个品种更算是店中的一绝。

有白面、椒盐、包糖、牛肉和猪肉几种口味......

卖得最火的要算是“混糖锅盔”。老成都对于那些伺机“占便宜”抓、拿、骗、吃,打麻将时候“鲤鱼钻草”等无赖行为,都统称为“吃混糖锅盔”!

图片

“牛肉”和“猪肉”的就是传说中的“军屯锅盔”了,四川的锅盔产地当属“军屯”,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命大将姜维率部在今四川军乐镇休养屯垦、牧马练兵,“军屯”由此而得名,“锅盔”就是当年军中干粮逐渐演变而成。

军屯的“酥锅魁”,又名“酥油千层饼”,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独具风格,以香、酥、脆、细嫩化渣而名扬天下......

“白面”和“椒盐”锅盔属于老成都最传统的工艺,我上幼稚园的时候“白面”卖5分钱,“椒盐”卖8分钱。

七八十年代的老成都茶馆门口,经常会看到在街沿边“锅盔摊摊”旁等候出炉的超哥些。他们在月初刚发工资时手打得伸,会去消费“椒盐”锅盔。而月底就只吃得起“白面”锅盔了;

“包糖锅盔”是用白面锅盔包了红糖心子的,还有个别称叫“赤发鬼”......

因为《水浒》中有个叫“赤发鬼刘唐”的,谐音就成了“流糖”。刚烤出来的“包糖锅盔”外温里烫,小娃娃又最喜欢吃甜食,一口下去滚烫的红糖汁水流了一下巴,被烫哭了也舍不得丢下手上的“包糖锅盔”。

以前温江的“东巷子”也有一家“锅盔店”生意也非常好,我路过的时候也常去光顾。店面不大招牌也不显眼,周末和节假日还要双休。

后来据说老板被一个新加坡富商请去为自己“私人定制”,便关了店门赚起了“外汇”来!

这家的“白面锅盔”夹“大头菜丝丝”最为巴适,年轻的小美女们不惜口红被吃“花”、鼻尖冒汗变素颜,也必须要去大快一下朵颐!

“白面”锅盔上善若水,有点类似西安的“肉夹馍”,或是老外的“汉堡包”。“白面”锅盔不但可以直接啃食,还可以夹“大头菜”、“凉粉”、“卤肉”、“凉拌肺片”、“莴笋丝丝”......

总之可以包罗万象“夹一切可夹之美食”!!!

我很佩服这些打“锅盔”的师傅们,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敲打、揉面、炉前烘烤,并且还能让味道不差分毫。更佩服那些顾客的想象力,以及市井生活的安逸、和谐与自由散慢......

图片

今天办完事后我徒步来到万春路上的“李锅盔”门前(这里写的是“魁”,没有敢去问),见李师傅正在收拾中午卖剩下的几个冷“锅盔”。

“吊堂”是他们下午可以短暂休息的时间,也是打扫和准备下午食材的时段。

见买主上门“李师傅”也是一脸无精打采,他问了一句:“捡几个?啥子味道的?只有冷的了哈!”

我见剩下的都是“军屯”和“白面”的,平时喜欢吃的“混糖锅盔”已经所剩无几了,干脆就先摆几句闲龙门阵,活跃一下气氛再说......

我理了理头发说道:“以前东巷子那家你认识吧?听说人家去新加坡发展去了?你就少了个竞争对手哦!”

“乱求说,当真话今天是“愚人节”索?他刚才还在这儿耍,去个毛的新加坡。他是我姐夫,年纪大了他不想整了。”

他头也没有抬,好像在对到锅盔说话!

感觉我是说错话犯“行业讳”,马上岔开话题讨好的说道:“你上回好像给我算错账了,你少收了3元钱这回给你补上!”

李师傅脸上一红,尴尬地挤出了点笑容,眼角出现了“军屯锅盔”般的纹路。

在后堂趴在柜台上睡觉的搭档小伙子“哼”了一声,我想我这“臭嘴”又他妈讲错话了,像是把“混糖锅魁”吃多了!

李师傅赶快帮我捡好几个锅盔,再套上两层食品袋,感觉他是想用这“朔料袋”套住我的嘴巴!

图片

“33元!”再没有多一个字了,可能真的得罪人家了!

我忙掏出手机,准备用微信支付......

这时趴在内堂柜台上睡觉的伙计抬了一下手肘,然后一锤桌面“梦呓”般的补充了两个字“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