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古道45】黄山皮蓬古道(下):历史不输温泉云谷,风景盖过西海始信

 zzm1008图书馆 2021-04-02


“皮蓬”是个古地名,一个土得掉渣的名称。“皮”指杉树皮,“蓬”为茅草,“皮蓬”就是用“用树皮茅草盖的房子”。当年它的主人给它取这个粗陋低微却大道至简的名字,如今已是一处曲径通幽的景区,一条通达天海的古蹬道,只是封存久远,少有问津……

昨天《黄山皮蓬古道(上)》发出后,得到多位朋友、专家关注,其中有人指正:旧志为“皮篷”二字。一些古画也证实了这一点。或许,文中还会有其它谬误,皮篷也还有诸多未解之谜,欢迎各位专家朋友继续批评赐教。

(全文4700字,分上下两期推出,先去看看《黄山皮蓬古道(上)》)
古道指数
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
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   25%

图片

4.雪庄其人

我不敢肯定唐朝“西域僧”所指的“七百年后的圣僧”是谁,但赋予皮蓬深厚文化内涵的是清代诗画僧雪庄。
雪庄为僧号,名道悟,又号黄山野人、青溪后学、铁鞋道人等,江苏淮安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阳节前一日,他散发携杖来到黄山,夜至半山寺,因不忍叨扰寺僧,于雪中趺坐岩石达旦,积雪盈顶,形似木桩,山僧异之,故名。

图片

在黄山,重阳日正值仲秋,温暖舒适,大雪概率微乎其微。关于“雪庄”的来历还有另一说法。相传,雪庄酷爱山水,幼时曾梦见自己住山情景,成年后寻觅多年,终于来到黄山东海的合掌峰下。飘渺之间,竟发现还有一间空置的庵舍,虽破败不堪,但聊胜于无,便找来附近残落的树皮覆顶,上压片石,以作习禅之所。雪庄每天足不出户,枯坐默照,修心性,合天人,渐入忘我无我之境。某夜突降大雪,雪庄积雪盈身竟不移,次日山僧偶见,万分讶异,“雪桩”由此而来,寓“雪峰趺坐、法相庄严”之意。

图片

雪庄风栖露宿,作诗问禅,僧侣香客、士绅山民无不敬仰,友人汪辉钦其高尚,于皮蓬处助其建起新屋。从康熙五十七年(1718)九月初八,雪庄画赠歙县岑山渡人程庭(且硕)的《黄海云舫图》(现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看,云舫三级梯列,最上一级为四角亭阁,名“五峰阁”,可登高望远,趺坐修禅,中间一级分左右两边,东为平台,西为僧舍或客堂,楼上卧室名“得月轩”,最下一级未见建筑,一二级之中还有一个小小平台,整个建筑形如帆船,因常浮云雾之中,故名“云舫”。

图片

(雪庄1718年画赠程庭的《黄海云舫图》)
雪庄数次画了《云舫图》,差异较大,其中康熙四十四年(1705)所画的竟比五十七年(1718)那幅多了第一级的“如意亭”,从现场残落的瓦砾看,二层东面圮塌前也曾有建筑。而另一幅《云舫全图》竟有廨宇十余间。但有人考据,《云舫全图》所描绘的景象是雪庄理想中的云舫蓝图,并未真正投入建设,这一判断与现存遗址基本相符。但不管怎么说,雪庄对这习禅之所还是相当满意的,他曾在《题云舫图》中写道:“黄山最奇处,后海老僧家。几座屋如舫,四时花似霞。峰高寻有径,云阔望无涯。晴雨人来访,呼童但煮茶。”

图片


5.拒诏康熙


在诗僧雪庄的画笔下,皮蓬也成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其画作甚至传到金銮殿康熙手上。面对如仙如幻的大清江山以及出神入化的丹青高手,康熙于三十二年(1693)春遣新安太守丁廷楗登山面诏雪庄。雪庄婉拒。当年秋天,康熙再次诏见,雪庄才勉强应诏北上。但到了南京,他又以病为由,再次推辞。直至初冬,康熙第三次下诏,雪庄不得已才北上面圣。

图片

事实上,一个真正以人天师表的出家人,其内心是不愿去跪见君王将相的,这有违经典戒律。用现代语言来说,他们自视为“精神贵族”,即使“身常披缕褐”,也“心藏无价珍”。雪庄避居黄山,固有其山水诗画、明心见性的情怀,深层次原因还是远离满清异族统治。“昔栖采石嫌山小,山深不被世情扰,因住黄海山最深,千峰万峰削云表”这首雪庄初来黄山时所写的诗,就足以表明其避世之心。

图片

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雪庄深知圣命难违,只得屈尊北上面圣。康熙虽极力挽留,并赞许其为“好和尚也”,但他依然还是奏请还山。被拒后,则“终日酣睡,与人不交一言”。康熙见他去意已决,也就不再勉强,于次年夏准其还山修禅。雪庄在南回途中,顺路到故乡淮安拜祭父母之墓及祖坟后,于是年秋回到皮蓬。此后近三十年再未下山,直至圆寂,终年100岁,去世后墓葬白砂岭侧,俗称皇帝坟,现已不存。

图片

据《黄山志》等史料记载:雪庄入住皮蓬33年(1689-1721),除坐禅修行外,还醉心于笔墨丹青,搜尽奇峰,写生入画,集性成诗。其诗画性情与山水为一,笔墨与天工俱化,作《黄山图》四十二帧,绘山中奇花一百二十种,且其画作,都能找到相应的实景,算得上黄山最古老的“导游图”,也因此成为黄山画派的开创者之一。

图片

在皮蓬三百年历史上,除了雪庄,还有数位僧人入主,其中不泛诗画名僧,如唐代岛云,为有文字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他留下了《登天都峰》等12篇诗记。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还藏有渐江(1610-1664)的《黄山图册》,其中一开为《皮篷图》,这是迄今发现最早题名“皮篷”的画作。

图片

6.皮蓬秘境

皮蓬因为有了这些文字,这些图画,也就有了因缘,一切虽已过去,却即在眼前。
黄山七十二峰名扬天下,但鲜有知晓“皮蓬三十六峰”的。皮蓬位于黄山东部胜莲峰、炼丹峰、光明顶、棋石峰、东海门环绕而成的峡谷里,海拔约1400米。人们常把黄山地貌景观概括为“前山雄伟,后山秀丽,西海奇特,皮蓬幽静”,皮蓬的峰石奇观有着远在天际、近在眼前的视觉效果,是西海大峡谷无可比拟的。且因其四面峰峦环抱而成一个相对独立、避风温暖的地理单元,时值深秋初冬,他处枝叶凋零,斑斓已去,这里却依然缤纷绚丽。因封闭已久,如今置身皮蓬,壑深景幽,亦峰亦石,移步易景,仿佛黄山胜境中的一处世外桃源,动可看山石松竹、飞瀑云海,静可涤世俗凡尘、天地人生。

皮蓬的标志应是金炉峰。金炉峰处于皮蓬景区正中位置,海拔1560米,仿佛一座香炉立于“云舫”前方,金炉峰之名或由此而来。金炉峰高仅几十米,但极其陡峭,几乎与地面垂直,好在岩壁上凿有石阶,还有铁索护栏,可登高揽胜,或为古时僧人修禅之处。从石阶风格及精致程度看,该石阶古已有之,近现代才拓宽加护。

图片

我们沿着石阶爬上金炉峰,第一层平台下刻有“金炉峰”三字,清人汪天与题。第二层石级分左右两边,左边略显粗陋,或为古人开凿,右边相对齐整,与第一层台阶相接。峰顶石缝间长有一松树,已逾百年树龄,但高不足两米,树干苍劲,虬枝伸展,近看如白鹤晾翅,远观似峰顶一柱清香,飘飘袅袅。松下峰石凸起,亦有凿痕,或为古人坐禅之地。

图片

立于金炉峰顶,环视四周,群峰巍峨,远近高低,一览无余。石婴峰、比秀峰、文笔峰、看松峰、育婴峰,峰峰雄伟;空僧晏坐、老僧采药、雄鹰展翅、天狗望月、仙猴捧桃、介子背母、苏武牧羊、孟母教子、看松罗汉、侧面人、月照僧、舞龙台、打鼓石、净瓶石、拜云石、石伞,奇峰巧石,尽收眼中。其中育婴峰下一块名为“晏情”的巧石令我甚是费解,且未见史料记载。从“万能的百度”中查询分析,“晏情”二字或来自明代李默(1494-1556)《秋夜泊下邳值雨》中的“秋事方萧索,应知岁晏情”。雪庄与李默相隔百余年,但同样有着不附权势的铮铮铁骨,命名这块奇石或为纪念这位冤死狱中、后在万历年间被追谥文愍的吏部尚书,亦有河清海晏、天地清朗之意。但我不敢肯定此石为雪庄所名。

图片


7.皮蓬问“道”

星转斗移,地老天荒。我静坐金炉峰顶,沉默良久,晚秋的风,确有些清冷。皮蓬荒境中,那棵黄灿灿银杏树下,似一位枯坐冥思的老僧,正缓缓起身我们来。踩在他脚下这条绿苔如茵的古道,从唐朝走到今天,仿佛红尘之中残存的一片与世俗若即若离的仙界,千年时光的积淀在这里凝结成一个大写的“道”字。

图片

从皮蓬下来的几百米石阶基本完好。路边一棵缀满果子的红豆杉,与对面几株猩红如血的鸡爪槭遥相呼应,仿佛提醒我们已从悠远的历史走到游人如织的登山步道。

唯有路口“仙人指路”那只“道袍”下的“手”亘古不变地指引着这条见景明心、怀古净性的古蹬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