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一)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02

理解,是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流行且重要的关键词。这个词的代表的是“为了理解的设计(课程、教学)”“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为了理解而教”等一系列的课程教学的“新理念”。
要弄明白这些理念或观点,就需要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黄显华教授等对此进行了文献综述式的梳理(2014)。我阅读后,感觉以下的内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是有必要了解的,所以摘录整理如下:

一、什么是“理解”?
综合来说,“理解”是将一点一滴知识组成连贯的整体,从而发现这些知识的模式、联系、关联和关系的能力;它亦是把这些知识、概念和技能阐明并应用于新问题或情境的能力。

“理解”一词有以下六个层次的内容。
(1)解释( explanation)为什么要做这些?提出理由、理论。
(2)阐释( Interpretation)打比喻、说故事,释出背后意思,解释意义,寻找意思和意义的规律。
(3)应用( application)+解决问题,把它应用到新的情境试图有所创新。
(4)观点( perspective)从不同角度看事物,用不同方法,远距离看事物。
5)同理心( empathy)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生活、文化、感觉;如果身处相同情境会有什么感觉。
(6)自觉( self knowledge清楚自己所知与不知,了解自己的偏见,能自我评价,有自我荣誉感,知道自己如何理解。

理解主要分为三类:说明、描述、提供原因,大致是回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理解的变量包括关系要素、关系本质、理解层次和解释四项。理解的关键特征是关联。

【个人分析】理解的关键于把握关系,灵活迁移。理解是具有个人的创造性在其中的,在理解中有普遍性的内容,也有个性化的“增加和创新”的内容


二、什么是“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
“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教师视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建构者,其工作就是协助学生运用记忆,详述组织的策略,并更注意学习过程。理解的课堂学习突显知识和学习的文化和情境特质。

“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需要“完整的”课程,意思是说,所要处理的内容宽度必须有限,才能允许对所涉内容的深度讲授,以便包括对内容的高阶思维。

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激励更多学习者期望并重视深层理解?
2.哪些讲授内容需要运用高层次的理解?
3.如何调适教学以促进学习者达致理解?
4.如何判断学习者是否理解?
5.如何找到时间进行“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
6.如何引导学生和教师以理解作为教学目标?

运用理解来学习一个课题并非建构一种适合这个课题的陈述,而是围绕这个课题发展一种灵活的表现力。
为了理解复杂的思想和探究模式,学生必须边做边学,积极改变自己的想法。

【个人分析】以上问题的回答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学生是如何进行自主建构意义的学习的?为让这种学习出现,需要什么条件(情境)和引导(辅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