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课堂||不畏浮云遮望眼,深藏若虚有三味 ——破译高考作文的三点密码

 郑州一中侯巍 2021-04-02

爸爸妈妈都爱看,老师学生更喜欢

爸爸妈妈都爱看
教育/阅读/教学/写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深藏若虚有三味
——破译高考作文的三点密码
 (作者:徐建华  现任教于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该文授权“爸爸妈妈都爱看”原创发表)
高考作文题,堪为抡才大典中“天字第一号试题”,其命题必有深意,必有大用。但其命意是否就扑朔迷离,就是和考生猜题押宝心理的博弈,无迹可寻呢?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耗尽了无数师生的精力。
通过追踪、梳理近年来高考作文,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尽管其材料异彩纷呈,或单则,或多则,有历史故事,有现实情境,有关键词,有名句,有漫画,有寓言……在驱动“任务”上也不断推陈出新,有书信体、演讲稿、发言稿、倡议书、辩论词等日常交际表达的五大文体,也有主持词、介绍词等小众文体。但若拨云见雾,会发现高考作文在命意上,似乎遵循三个不变:思维上,体现哲学思辨;形式上,考查实用文体;思想上,凸显家国情怀。若能火眼金睛,洞悉这三点不易之道,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有的放矢,定能大有裨益。

哲学思辨,自成高格
高考作文题年年都在推陈出新,但笃定守正,那就是一定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辨。
且不说已为陈迹的“相信自己还是听取别人建议”、“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思辨类作文,还是近年来的宏大主题、知古鉴今类,都体现了哲学辩证法。
如2017年高考,选择“一带一路”等12张“中国名片”,有机组合,考生大多以为,驾轻就熟,选择两至三张名片、关键词,连缀成文,过渡自然,自圆其说即可。细细忖度,其实不然,高考作文难道就是让你围绕两三个关键词,扩充语段,然后碎片连缀成文?这岂不是“小学而大遗”?命题者其实寄意遥深,体大思精。审题虽无风险,但思想、见识、境界足以见出高下。
考生要写出雄辩大气的文章,必须深谙哲学辩证法。
如选择“高铁”、“共享单车”,可淬炼为“快与慢”的二元思辨,可以写“快慢中国”,快,可写“复兴号”风驰电掣,写中国日新月异;慢,可写中国人民的舒缓闲适的时代气质和生活方式,从健康人生到健康中国。
如选择“长城——高铁”这一组合,可先淬炼为“古与今”等辩证关系,可写古老中国与现代中国,写悠久深厚的历史文明与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
如选择“京剧和广场舞”,可淬炼出“雅与俗”的二元思辨关系,写雅俗中国,雅,可写阳春白雪的国粹、传统;俗,可写当下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以小见大,以此为窗口,介绍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如选择“长城——一带一路”,其实蕴涵着“封闭与开张”的哲学辩证。封闭,考生可写“长城情结”,正如鲍昌《长城》、余秋雨《山庄背影》中所揭示的,长城是一种封闭的象征,一种虚妄的精神支柱,历代帝王渴望通过封疆之固来抵御外侮,使江山永固,这和今天的“众志成城”截然相反;而一带一路,则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象征。考生可通过这两个关键词的辩证关系,从民族心理嬗变等方面,介绍中国,使其读懂中国。这颇有点像“菊与刀”,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看似对立的性格来解读日本民族性格。
像这样蕴藉深厚、别具匠心的组合,不一而足,很多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混搭”,如果运用哲学辩证法来厘清,可使文章顿时独上高楼,自成高格,凸显“大情大理”,让人服膺。
2017年全国二卷,在哲学辩证法方面,与一卷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六个名句,无论怎样组合,都蕴含着哲学辩证关系。
    如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看似英雄、思乡等话题,其实蕴涵着昔和今、历史与现实、守正与创新的辩证思考。
如选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其实蕴含着中国哲学中“阴和阳”、“小和大”,具体说来,即“阳”代表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精神,“阴”代表的厚德载物、普惠众生的温厚博大。“小”即自我修身,“大”即兼济天下。
考生若洞悉这些哲学辩证关系,就可写出具有悠远时空,观照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的极具深度的文章。
2019年,“劳动光荣,从我做起”,不少考生以为就是“劳动”话题作文,加以平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猜题押宝,一上考场,以为早是“尽入吾之彀中”,于是盲目套作。殊不知,如果细细审读材料及任务驱动,不难发现,命题者仍然是暗含哲学思辨的,即“古与今”“小和大”的哲学辩证。简言之,光写劳动肯定流于下乘之作,一定要围绕“劳动”和“我”两个支点,寻找“交集”。可从古时先民的耕作纺绩的生产劳动、洒扫庭除的家务劳动,到今天中学生的劳动实践,到新时代的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才能贴近现实,具有现实针对性,而不是围绕劳动,自说自话。
2020年高考,很多师生惊呼,作文怎么突然复古,或者说回到了前些年那种“三选一”比较权衡类任务驱动作文,其实,2020年的齐桓公、鲍叔牙、管仲历史人物评价类,命题者意图并非在考查史论,而是蕴含着“古与今”的辩证法,即知古鉴今,古为今用。除此之外,还蕴含着“小和大”辩证法,即个人品德和治国理政,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谋事、为人。考生可由个人的格局雅量到国家的器度格局。
总之,厘清当今作文的辩证法关系,能使文章一开始就“会当临绝顶”,居高临下,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厚度,而且更具文化底蕴。

遵命写作,能禆实用
综观当下高考作文,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材料限制命意、范围、话题和内容,为防止宿构套作,往往设定具体鲜活的情境,运用相应的实用文体,以此来驱动写作,如书信体、演讲稿、倡议书、发言稿、辩论词等常见文体。
应用文体的一统天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融合,也有利引导考生将才学砥砺为才干,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能禆实用,“将才华写在中国大地上”(考试中心语),而不是局促在书斋里,不是只氤氲在唐诗宋词里。
因此,面对当下高考实用文体、应用文体,考生不得心存侥幸,寄希望于套作,迁就于平时积累,不惜削足适履。而是应该明确主题、情境、场合、身份、对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此,当下的应用文体写作,均为即兴写作,“现场直播”,对考生的临机制变的能力要求很高。
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要求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就要有对象意识,要求以关键词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中国名片”;2019年“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发言稿,就要求立足中学生实际,而不是通篇就写古往今来的脊梁和新时代的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感动中国人物等,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尤其是针对当下独生子女劳动意识薄弱、智能化社会中对体力劳动的轻视,缘事而发,振聋发聩。
2020年全国一卷为班级读书会发言稿,请看下列满分作文作文是如何巧妙简捷完成这些“指令任务”的: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读书交流的目的在于争鸣砥砺,博采众长,更在于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今天的《史记》“千秋人物”栏目,我们激扬文字,品评人物,确是读书人的一大快事!
考生深谙实用文、应用文写作之道,先引用《论语》名句,然后结合读书会阐释过渡,非常符合读书会交流分享的情境,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套语: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考生有极强的展示意识,展示才学,展示机智。接下来入情入境,设想读书会栏目“千秋人物”,煞有介事,使发言稿这一实用文体对象明确,更具现场感和情境感
再看结尾:
臧否人物快意事,见贤思齐他人程。今天我对鲍叔牙人格境界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难免挂一漏万,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同样,自拟诗句,从评价人物过渡到现时价值,神驰古今后回到现场,收放自如。
2020年新全国卷海南卷作文,要求写主持词,考生猝然相遇,该如何应对呢,其实不妨这样处理:在开场白部分浓墨重彩,像央视大型节目那样,情文并茂。这样,可迅速完成“主持词”这一驱动任务,使之具有现场感,主题鲜明,对象明确,语言得体。开场白不妨以“我”“我们”等第一人称出场,让读者观众随之神思翩飞。
主体、正文部分,一如往日,不受束缚,可以常见的第三人称。
结尾部分,要如《口技》中“抚尺一下,群响毕绝。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样,从壮美山河、厚重历史中回到现场,收放自如。
总而言之,面对实用文体写作,考生必须“入戏”,明确自身角色,明确面对对象,模拟、虚拟真实的语言交流、交际、表达场景,寂然凝虑,俏颜动容,真正入情入境;另一方面,又不要视实用文体为“桎梏”,而是尽情游目骋怀,神驰古今,视通万里,尽情驰骋才力。

家国情怀,不减来路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毋庸置疑。都充分凸显了家国情怀。让我们梳理一下高考家国情怀的嬗变。
2017年的12张“中国名片”——最能体现中国发展与时代进步的12个关键词,体现国家认同,世界眼光,自不必说。
2018年的“给2035年青年的时光漂流瓶”,材料本身就是从2000年来的宏大叙事,大事年表,此题引导学生感受国家进步发展,激扬青年担当使命意识,主题显豁。全国2卷,涉及五四运动、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材料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时光简史,甚至2018年全国三卷,材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本身就是话“庙堂之声、雅颂之音”(歌颂国家发展与时代进步)、时代精神……一切都在意料中。
2019年高考作文题“劳动”,请看引导材料: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很显然,从2019年开始,高考作文材料,试着不再以宏大叙事示人,而是向时代“曲线致敬”,贴近学生实际,入人心,接地气。但家国情怀不减来时路。劳动这一话题,契合“劳动美、奋斗荣、家国兴”的时代精神,也和前些年的“八荣八耻”中的“以好逸恶劳为耻”一脉相承,思想内容方面也是典范的家国情怀类。
2020年知古鉴今类作文,看似复古,其实是新瓶装旧酒,材料不再是“大事年表”、“平语近人”、“宏大叙事”,而是采用历史故事。乍一看,此题似无新意,似乎“复辟”到90年代的传统材料作文,即围绕材料,提炼出观点,如“知人善任”“不计前嫌”“度量”“包容”等“道德之花”的陈词滥调,然后“过河拆桥”,当成话题作文,放开来写。
如若这样,很显然没有领会高考作文“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深意。此题旨在引导考生,在臧否人物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道全国一卷作文题,抱朴守真,意蕴非常,入手简单,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可写认识自我,也可写评价他人;可写为人处世,也可写治国理政;可写公心、宽容、无私等“道德之花”,也可写化敌为友、唯才是举等“理性之光”;可写个人雅量器度,也可写中国格局,大国风范……一道妙题,无尽藏也。总之,这道知古鉴今类作文,绝非为反押题而复古复辟,也绝非因为疫情而降低难度,而是继续秉承立德树人宗旨、厚植家国情怀基础上的守正创新。能否摈弃小我,远离故纸堆,古为今用,与时偕行,将是作文卓越与平庸的分水岭。如果通篇不贴近现实,不针砭时弊,仅仅就事论事,评价古人,难免迂阔泥古。
家国情怀不是个筐,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烂贴标签。如何凸显家国情怀,使其有径可循?无非通过在纵横两大方面。
横向,即呈现社会广角镜形式,不妨借鉴汉大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写法。“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虽因辞藻华丽、劝百讽一为诗家诟病,其内容,无外乎渲染宫室华美、风物繁盛、人文荟萃、政通人和,旨在表现躬逢盛世的自豪之情。但静言思之,大汉,确实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并最终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名字,文人雅士,礼赞盛世,俨大国之威,也是高扬时代精神,激扬家国情怀,与今天我们高吟“厉害了!我的国”、“此生无悔入华夏”并无两样。
高考作文阅卷,我也发现这种赋体的铺排写法,似乎是屡试不爽的得分“神器”:从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大国崛起到民族复兴,从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奇迹,从天眼到量子卫星等大国重器,从《中华世纪坛序》到《中华文脉》等铿锵雄文……全面展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新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巨变,文章自然慷慨激昂、内容充实、辞采华美,情理并茂?
纵向,可年经事纬,精心选取重要历史节点,呈现历史大纵深,使文章具有史诗般的厚重。要使文章具有史诗般的深邃厚重,必须学会时空切换,画面切换。如满分作文《青春为何?青春何为?》片段:
一百年前,燕园的湖光塔影,交织着最激荡人心的呐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苟利国家,血荐轩辕,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一代人最激扬的青春。
芦沟晓月,风雨如晦。“偌大华北,竟容不下一张书桌。”一大批热血青年,走出书斋,走出浪漫的象牙塔,投笔从戎,书生报国,奋起御侮,那是一代人最壮烈的青春。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半个世纪以前,领袖的挥手,国家的召唤,亿万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召过,被《山楂树》等苏联歌曲洗礼过,上山下乡,毅然决然地奔赴北大荒、天山南北、三线建设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上行囊去哪里!”,这是一代人最激情燃烧的青春。
文章从纵向展开:五四运动,燕园的湖光塔影,抗争呐喊;抗战时期,卢沟晓月,救亡图存;60年代,上山下乡,投身广大农村的火热场景。三幅画面切换自然,宛如历史的浮雕。描写场景历历在目,几近“不隔”,再现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剪影青春画卷,从而激励当代新青年高扬理想、奋斗的风帆,让今天奋斗的青春,成为明天回忆的底色。
捕捉形象,剪辑画面,切换时空,可以运用一些标志词来转换,如“从……到……、曾几何时、君不见、不必说、曾记否、犹记”;可以运用一些“关节词”来过渡,如“无独有偶、往事越千年、俱往矣、世殊事异、弹指一挥间”等。

同类作文超级链接——

2020全国高考十套真题标杆作文(精选word版可下载)

2021届高三T8联考(八省顶尖名校大联考)作文审题指导及考场佳作、名师范文

END

投稿信箱:28354894@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