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肖培东

 新用户31192307 2021-04-03

执教:肖培东

教学背景:2019年11月9 日,河南濮阳市第一中学

一、“老王”和“我们”——梳理文章内容

学生课前认真地读了一遍文章。

师:好,同学们,上课!

生(齐):起立!老师好!

师:请坐!(稍停)刚才你们喊我什么?

生(齐):老师!

师:那请问,“老师”的“老”和文章中的“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学生小声讨论,似有不解)“老王”和“老师”,这两个“老”有什么区别?以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

生1:老师,这个“老”是那个经验,然后,比我们学识更多;“老王”的话,是指他的岁数老。

师:嗯。谁再来说说?(走向一举手的男生)你姓王吗?(生笑,摇头)生活当中,你的王姓同学,你们会不会叫他“老王”?”

生2:不会。

师:你什么时候有可能叫你的王同学“老王”呢?

生2:嗯,年纪大的时候。

师:哦,年纪大的时候。你上了年纪了,他也上了年纪,对吧?好。

生3:关系好的也可以叫他“老王”,一般关系不好不能叫。

师:刚一见面就叫人“老王”,别人会吓一跳的。谁再来说?

生4:我觉得吧,关系好的时候叫他“老王”,关系不好叫人“老王”会觉得比较尴尬。

师:嗯,那一个人做老师,这个“老”跟年纪大小有没有必然关系?

生4:没有,有些老师很年轻的。

师:你们都见过很年轻的人也做老师了,能者为师,我们也是叫他们“老师”的。(学生点头)喊别人“老王”,大家觉得,第一,得年岁大,有一定大的年龄了,第二呢,彼此关系要——

生(杂):要亲密,要很好,要熟悉。

师:彼此关系好,熟悉,比较亲密的,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你看看《老王》这篇文章当中,哪些语句写出了杨绛一家和老王关系好的?(一男生举手)那个男同学举手了。(旁边一女生举手后又犹豫地放下)好,你能把这个机会让给你旁边的女同学吗?(生笑)女同学,你能不能读读文章中写他们关系挺好的句子?

生5(读):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师:杨绛送鱼肝油给老王,关系好。那个时候,一瓶鱼肝油有多么贵重!老师也说不清楚那种贵重,回去问问你们爷爷奶奶。请坐!还有吗?你来说。

生6:文章第一句就是。(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关系好,哪个词?

生6:“常坐”!

师:还有呢?

生6:“他蹬,我坐”,我们“说着闲话”。

师:嗯,“一路上”说着闲话。(重读“一路上”)还有没有?关系好。

生7:在第6段!(读)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师:哎,这就是关系好。你对我,我对你,都很好。还有没有?

生8(读):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师:送鸡蛋,送香油,那个年代极其贵重稀罕的东西,关系好。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多年了。

师:这怎么就关系好了?

生9:就是可以问他住哪儿,关系好的才问!

师:关心老王,关系好。还有吗?

生10(读):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师:真好。大家都看到了,文章中老王有“三送”,而“我们”呢,也尽量地在接济他。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关系真是特别好。这种感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关系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都是——

生(杂):好人。善良的人。

图片

二、闲话重千钧

师:好,两个好人在文章的第一段话里就遇上了,他们一路上还说着闲话。大家都喜欢这段话,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生(齐):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学生读得拖腔拿调的,此时教师板书“闲话”)

师:读书能不能读得正常一些?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在读,要像我们平时读文章一样连贯,有节奏。(师示范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来,你来读。

生11(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有感情)

师:你想读出一种什么味道来?

生11:亲密,亲近。

师:熟人,亲近的感觉。还有吗?你来。“他蹬,我坐”, 读。

生12(读):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有节奏,有感情)

师:你觉得这一次感觉是什么呢?除了“亲密”之外。

生12:还有一种温暖。

师:嗯,温暖。还有谁再来读一读?这位同学。

生13(读):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轻快)

师:想象这个镜头,你觉得这种感觉非常的——

生13:温馨,轻松。

师:温馨,温暖,轻快。“一路上”说着“闲话”!同学们,可以和别人一路上说着闲话,那杨绛先生和老王都说了哪些“闲话”?哪一段写了他们说的闲话?

生(齐):第二段。

师:自由读一下。

生(自由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这段话,其实就是我们一路上说闲话说出来的内容。那同学们,我们现在来还原一下当时的说话场景。如果是直接描写对话,这一段话应该怎么写的呢?来,现在,我就是杨绛,你,是老王。哎,谁愿意扮演老王?(环视,无人举手)

师:穷一点、苦一点就不愿意做了?谁愿意做老王这个好人?(一男生举手)来,我是杨绛,我坐你的三轮车。你蹬,我坐,咱们开始聊天。

(师生模拟场景对话)

师:老王,你怎么成了单干户了?(温和,关心)

生14:我那时候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叹息状)

师:再加一句。

生14:唉,人老了,没用了!(感叹状)

师:哎哟,你太聪明了,课本上没有这“唉”字,你怎么就知道加上呢?

生14:他在感叹自己。

师:有道理。会读书的孩子,他会在书本中还原出当时的对话。我们再来一遍好不好?记住,说得要更像老王一点。

师:老王啊,你怎么成了单干户了呀?(温和,关心)
生14:
唉,我那时候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唉,人老了,没用了!(伤感,无奈)

师:老王,你现在靠什么活命的啊?(关切)

生14:蹬三轮。(伤心)

师:尽量用课文中的原句原词语。再来一遍。(模拟)老王,你现在靠什么活命的啊?(关心)

生14:靠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酸楚)

师:哎,老王,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关切)

生: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哎,就没有什么亲人了。(痛苦)

师:听清楚了吗,同学们?(同学深有感触)如果杨绛先生直接呈现两人一路上的对话,她可能是怎么写的?

生(杂):“我”怎么怎么问,老王怎么怎么说。

师:老王怎么说呢?杨绛先生直接写对话,老王会是怎样说的?我们可以补充、填上一些形容词来说。说说老王怎么样地说的。

生15:老王感叹地说。

生16:老王摇摇头,遗憾地说。

生17:老王悲伤地、痛苦地说。

师:好,请你来。现在,你是老王,我关切地问你了。

(师生模拟对话,还原直接写对话)

师:老王,你怎么就成了单干户了?这时老王遗憾地说——

生17:我那时候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遗憾)

师:他又摇摇头,万分感慨地说——

生17:唉,人老了,没什么用。(感叹,无奈)

师:老王,你就靠什么生活的呀?

生17:靠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悲伤,酸楚)

师:老王悲伤的声音在空气中飘荡。“我”又问:“老王,你家里都有什么人?”

生17:有个哥哥,不过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痛苦,全班同学开始入境)

师:这里老王应该就是这样“悲痛地”说的。同学们,那如果杨绛先生直接就这样写,是不是更好一些?表情达意更加直接一些?“他悲伤地说”“他脸上现出了无比的痛苦”……杨绛直接这样写,是不是会更好呢?她为什么在文中用转述来表达?想想看。(学生思考,有学生小声说“更有感情”)直接对话描写是不是情感更明显,更直接呢?那么,转述的目的是什么?

生18:转述,就是第三人称带入来写。它能在脑海里浮现那种情景,能够感受到……

师:直接对话描写是不是有利于更好地浮现出情景?(同学们点头,表示同意)直接去描写,写出了人物的神态、语调等等,情境就出来了。杨绛为什么用转述?她想做什么事情?她究竟想让我们读者干什么?

生19:应该是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师:这是真会考试啊。(众笑)即便是为下文内容做铺垫,我们直接写对话,就不能为下文做铺垫了吗?听!直接写对话的时候,老王内心情感,是不是更能感受到了?那作者为什么用转述?

生20:我觉得作者就是不想让老王那个心情固定下来,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想。

师:会思考的同学。谁再顺着他的思维说说?

生21:就是她想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联想。

师:也就是说,杨绛想把情感——

生21:让我们自己去体会一下,去感受。(其他学生有所悟)

师(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杨绛想——

生(杂):让我们自己去感受。

师:嗯,藏起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她不想刻意地去表露这种情感,是这个意思吧?(学生点头)

师:所以,杨绛的文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如果你细细读,你会读出她的情感,其实是很丰富很深重的。读这样的一位大家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扣住她的语言,细细地品。举个例子,来读读看,杨绛这写的这一句话“有个哥哥,死了”。

生(齐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师:这句话,写出了老王的孤独,写出了他的可怜,写出了他家庭的寥落。可是你看,杨绛没有一个明显的情感词放在这里,但好好读过,其实又是能体会到的。同学们,读读看。“有个哥哥”这句话怎么读?

生22(读):有个哥哥。(读得平淡)

师:声音是往上的,还是往下的?

生22:往……往下。

师:确定?你向别人说“我有个哥哥”,“哥哥”两字是往上扬还是下沉?(学生齐说“上扬”)表开心,对吧。下一句话呢?

生22(读):死了。(低沉)

师:马上就从上面掉下去了。同学们,读。“有个哥哥”预备起!

生(齐读):有个哥哥,死了。(前后感情有变化)

师:接下来呢,很悲痛的时候,老王又说什么了?

生(齐读):有两个侄儿。(声音上扬)

师:有两个侄儿,还不错,家里毕竟还有其他人。但是下一句——

生(齐读):没出息。(低落,痛苦)

师:又是什么呀?“没出息。”(声音低沉,苦痛)所以大家发现了吗,这句话,是不是过山车一样地读?感情上上下下,起起落落,也就慢慢品读出了老王内心的苦痛。“有个哥哥,”大家还能为他高兴,下一句却是“死了”,正当很痛苦的时候,他又说“有两个侄儿”,可惜“没出息”。好好读,隐藏的情感就在文字深处。自己读!

生(自由读,有感情):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师:所以老王的苦,老王的穷,老王的孤,老王的痛,其实都在这平淡的文字当中。你得慢慢去品味。

师:前面有位同学说起了老王家住在哪里。哪个同学说的?(生9站起)你再读读。

生9(读):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儿,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儿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又是一次闲聊。来,现在我是杨绛,你踩三轮,我问你。“老王,那是不是你的家?”你怎么说?

生9:住那儿好多年了。

师:平常我们都应该是怎么说的,同学们?

生(杂):会说“是的”。

师:“老王,这是不是你的家?”你怎么回答?

生9:是的,那是我的家。

师:是,那是我的家。有没有发现,文中老王竭力在避开哪个字?

生(齐):“家”字。

师:他是怎么说的?

生(齐):住那儿多年了。

师:同学们,考虑一下,老王为什么不愿意说“家”而说“那儿”?你来说。

生23:因为他没有亲人,有亲人才有家。

师:“家”这个词对他来讲是一种痛苦。有亲人才有家!顺着这位同学的话(继续说)。有亲人才有家,有什么才有家?

生24:家是港湾,有亲人陪伴,有朋友陪伴才是家。

师:有温暖,有陪伴,才是家。家是什么?你来说。

生25:家是避风港。

师:有一个避风港,有人暖被窝儿的才叫家。可老王什么都没有,他都不好意思说“家”。所以这句话看似轻淡,老王心里却充满着无限的——

生(齐):悲痛。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他说——”预备读!

生(齐):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较缓慢,苦痛)

师:所以,同学们,这闲聊,有意思吧?

生(齐):有。

师:杨绛平平淡淡地写,这些情感也淡淡地写进去,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细细地体会。

图片

三、对话悟“愧怍”

师:好,那课文当中有没有直接写对话的地方?

生(杂):有,第八段开始。

师:哟,马上找到了。或者说这写了什么事情?

生(杂):老王送鸡蛋,送香油。

师:这是最后一面。这个时候,杨绛先生不转述了,而是很细致地写出了双方的直接对话了。哪个同学读读?“有一天——”你来读。

26(读第八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有感情)

师:这是老王最后一次来见“我”,那个时候他已经——

26:病入膏肓了。

师:那个时候他已经形若僵尸了。这一次见面对话作者不用转述了,而改成了直接的描写。我们好好读一读。“我吃惊地说——”,读!

(引导学生读人物语言)

生(齐读):哎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师:“我”吃惊地说。你们就读“我”说的那句话。再来。“我吃惊地说”预备读!

生(齐读):哎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师:老王给我送来了鸡蛋香油,“我”接了,里面有好多鸡蛋。“我强笑说”,读!

生(齐读):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师:他只说——

生(齐读):我不吃。

师:“我”谢了,想给他钱,他赶忙止住“我”说——

生(齐读):我不是要钱。

师:“我”也赶忙解释——

生(齐读):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师:我们好好地品味这样几段话。第一句话谁来读?(对生9说)刚才你读得不错,能不能让你的同桌也像你一样读得好?(叫起同桌)来,当时老王啊,直僵僵地站在家门口儿,“我”看到他,他就像棺材里倒出来似的。“我”吃惊地说——

27(读):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惊讶)

师:嗯,读得好。你在读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呢?

27:惊讶。

师:惊讶,吃惊,为什么?

27:因为没有想到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

师:老王当时的外貌特征,很可怕,直僵僵地,所以“我吃惊地说”。这个“吃惊”写出了什么?“我”为什么吃惊地说?

27:因为老王的外貌已经很吓人了。

师:这个“吃惊”还表现出“我”的什么呢?一个老朋友变成了这个样子,就站在家门口。

27:可惜吧。

师:他觉得有可惜。你觉得是什么?

28:我觉得应该还有关心。

师:关心。还有没有?你来说。

29:既有心痛、担忧,又有关心。

师:所以,千言万语就化成了这句话,“我吃惊地说”,读。

29(读):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读出吃惊感)

师:这个“啊呀”一定要读出来!好,下面一句话。老王给“我”送鸡蛋,送香油。“我强笑说”,请问这个“强”字能不能去掉?

30:不能,这个“强”字有感谢、感动,又有那个难过。

师:百感交集的感觉。(对另一位同学)你觉得“勉强”的“强”放在这里还有什么感觉?

31:作者对老王的那种难过,又有悲伤,但是又怕老王多心。

师:一个朋友,病成了这个样子,还给你送鸡蛋和香油,心里是很难过,但是又怕老王看了难受,因此,脸上挤出了一点笑容。所以,这个“强”字,就如同学说的,百感交集的味道就出来了。

师:再看。问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时老王怎么说?

生(齐读):他只说:“我不吃。”

师:注意,这个时候“老王说”的前面,杨绛多加了一个字,“只”说。请问,这个“只”字有什么作用?

32:“只说”,就是他只说了三个字,说明他——(说不下去)

师:想一想当时的场景,一定要去设想那个场景。为什么是“只说”?你来说。

33:“只说”,就是,他只说一句,其他的都不说。

师:那他为什么不多说一点呢?

33:因为他已经病入膏肓了,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这样做了。

师(点头):这个“只”字里面有没有千言万语?

34:我觉得有的,这是最后一面了。

师:有,老王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最终只化成了三个字。所以这三个字,我们要好好读读。预备,读!

生(齐读):我不吃。

师:好!接下来,“我”给他钱,他赶忙止住“我”。“赶忙”写出——

34:他不要钱。

35:他怕我误会。

师:然后,“我”也是“赶忙”说。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在整个直接对话描写中,作者加上了副词等,更利于我们大家去想象去展开当时的那个场景,我们就得好好读读这段对话。一起来读。接下来,老师读旁白,你们用心读“我”和“老王”的对话。

师:看到老王,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读)我吃惊地说——

生(齐读):哎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师:老王给我送来了鸡蛋和香油。我忙去接。我强笑说——

生(齐读):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师:他只说——

生(齐读):我不吃。

师:他赶忙止住我说——

生(齐读):我不是要钱。

师:我也赶忙解释——

生(齐读):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师:读到这里了,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一段,杨绛先生为什么不像第二段一样,也写成转述?写成转述应该怎么写呀?

生(杂):那一天,我问他,他告诉我什么什么的。

师:为什么写成直接对话?为什么把这次对话场景要直接还原?(学生思考)

36:可能就是她觉得,是最后一次,这是老王要见她的最后一面,要表达更加强烈的感情,所以就直说了出来。

师:他说得有没有道理?

37:我觉得,是因为她更想表现出老王对她的关心。

师:哦,更加好地去表现。(向另一位同学)你的解释是什么?

38:我的解释就是,我认为这个老王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还自己舍不得吃,给我们送鸡蛋和香油。这里面就是写出了老王对我们的关心,同时透露出,杨绛先生对老王生前自己还给他钱的那种愧疚。(师点头)

师:最后一排的同学,这段对话对文章来讲重要不重要?

39:重要。

师:对这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很重要,你是从文章哪一段看出来的?

生(杂):最后一段。

师:有同学说最后一段,我们就来读最后一段。“我回家——”预备读!

生(齐读):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师:好,哪个词很重要?

生(杂):追忆。

师:还有哪个词?

生(杂):一再追忆,对答。

师:“一再”!一再追忆和老王对答的话,总觉得心上不安,然后渐渐明白,出现了最后一个极其重要的词。什么呀?

生(齐):愧怍!(教师板书“愧怍”)

师:因此,这段对话对作者的情感与文章内涵来说,非常重要。而这段话里面,说话者双方好像都收着话来说,没有全部说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出示PPT

PPT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师:现在你给补上去,试试看。如果当时情况下,说话者还能再说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什么?(学生思考,动笔)

师:好,这个男同学举手了,女同学也举手了。把这次机会给这个女同学,来!

40: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你不吃吗?

师:可不可以,同学们?(学生点头)第二句,继续。“他只说”,谁来?

41:我不吃,我不吃,这都是给你和钱先生的。

师:我不吃,还有没有别的理由?来,你来说!

42:我不吃,这些都是给你们的。

师:有没有不同的表达?你来!

43:我不吃,以前多谢您夫妻二人对我的关照。

师:嗯,表达感激,还有没有?刚才这位女同学,再给你个机会,能不能比上次更优秀?

40:我不吃,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年纪大了。

师:还有没有?

44:我不吃,我都病成这样了,鸡蛋吃不吃都一样,还是你们吃吧。

师:都有道理。我不吃,我吃也没用了。所以,同学们,说这句话是不会开心的。我们会很悲痛地想象老王当时说话的场景。接下来“我”要给他钱,老王马上说“我不是要钱”。

45:我不是要钱,我已经没地方用到钱了。

师:嗯,能不能把这句话改一下,“我不是要钱,我要——”,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我不是要钱——”,你来!

46:我不是要钱,我要……

师:欲言又止,不要钱,他要什么?把这句话想好。(有同学说话)哦,有同学说了,我们先让他试试看。

47:我不是要钱,我只是想要我死了之后你们还能记得我。

师:希望你们记住我,真正把我放在心中。还有没有?

48:我不是要钱,我要的,只是能再看你一眼。

师:哦,要你的美好的感情。你来说,老王最想要什么?

49:我只是想让你们知道,我谢谢你们!

师:想让你们知道我,真正地把我放在心里。我不是要钱——

50:我只是想要,感谢你们之前对我的好。

师: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在那个老王贫苦、卑微的日子里,他最想要的是什么呢?不是要钱,要什么?

51:我只是想让你们以后生活能够更好。

师:嗯,希望你们更好。还有没有?你换句话再来说。

51:我只是要谢谢你,一直以来,一直对我的照顾。

师:嗯!最后一次。不想要钱,他要什么?

52:我只是来单纯地关心你,想让你生活得更好,以后去帮助其他像我一样可怜的人。

师:去帮助其他像我一样可怜的人!推己及人,让可怜的人真正有尊严!多么真诚、善良的孩子!所以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想,后半句话表达着老王在那个年代内心的渴望,老王美好的愿望。他善良,他也渴望善良;他热情,他也呼唤热情。他尊重这个世界,他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够给他带来——

生(杂):尊重,真诚,平等……

师:温暖与尊重。因此,他要真正的关心,要有尊严的关怀,要真正的、不流于形式的、真诚的内心世界里的交流。可是这一切作者有没有真正地给了他?

53:没有,有点隔膜,哪天死去的也没问……

师:嗯,与老王对“我”相比,多少有些做得不够。一起来读最后一段话。“几年过去了”预备读!

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所以,这个愧怍里面至少有“我”发于内心的一份难过和自责。当老王最希望得到什么?哎,他最想得到什么?

53:朋友的真关怀。

师:最想得到什么?

54:真诚的帮助。

55:发自内心的关心。

56:尊严。

师:嗯,不要重复。最想得到什么?

57:亲情。

师:最想得到什么?

58:内心平等,内心的温暖。

师:真诚的温暖等等,包括尊严,包括善良、关心、平等的对待等等。“我”可能都没完完全全给他,所以这个就造成了“我”后来愧怍的部分原因。

四、闲笔拓深意

师:所以,杨绛的很多情感都是要通过揣摩语言体悟出来的。这篇文章,还有一些非对话的语句,感觉上是信手拈来闲笔而写的,好像是可有可无,或者是作者轻轻写出来,闲笔一宕宕出来的。但是仔细读读,又会觉得意味深长,很有味道。你能读出来吗?哪句话?(学生思考)

59:第六段。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师:正面描写老王的语言。闲笔,就是很随意的写出来,看似无关,甚至有些调侃。有吗?

60:我觉得是第七段,载老先生那个句子。“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把人都当货了!

师:准确,这句话,大家划出来。“幸亏有位老先生——”,一起读!

生(齐读):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这位老先生是谁呀?杨绛的先生是谁?

生(齐):钱钟书。

师:钱钟书。大家知道吗?

生(齐):知道!作家!

师:很厉害的,名家!在那个年代,把自己降格为“货”。这句话,看似调侃,却也暗暗透露出当时的年代特点。我们就要回到这篇文章,去了解它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当时正是什么时候?

生(齐):文化大革命。(有学生说“迫害知识分子”)

师: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尤甚。这句话看起来是调侃,其实对时代的讽贬已经表现出了。那个社会,那个动乱的社会,真正地把知识分子,把人,不当人,而当成了——

生(齐):货。

师: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还有没有像这样的句子?看似随意,实则深刻,透露出了那个社会的特点。这样的闲笔,你还能不能找到?你举手了,你说。

62:第三段。“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哦,老王瞎掉了一只眼,有人说。你知道这个“有人”是谁吗?

62:有可能是街坊邻居。

师:街坊邻居,或者有可能就是跟他一样骑三轮车过生活的普通人。他们都在嘲笑老王。他们有没有给过苦难的老王真诚的帮助呀?(生说“没有,只有嘲笑”)没有!同学们,当一些伤害来自和你同样处于底层的人的时候,这种伤害就显得特别有深意,特别有思考力度了。还有吗?

63:第五段。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师:老王是“最老实的”,我们“好欺负”。嗯,有想法了。还有吗?读读第六段。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师:默存就是钱钟书。作为他的妻子,杨绛知不知道她丈夫为什么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原因知不知道呢?

生(杂):知道。

64:知道,故意不说。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有生说“文革”)对,“文化大革命”的迫害!那个年代,那个动乱的年代的迫害所致。但杨绛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什么话?

64(读):不知怎么的。

师:这个“不知怎么的”就是要让你去思考,这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可见,同学们,老王的悲剧,是不是个人的悲剧?

生(杂):不是,跟那个年代有关系。

师:跟那个颠倒黑白、那个动荡不安、那个人心失控人性扭曲的年代有关系!因此,为老王愧怍的,绝对不应该仅仅是谁?杨绛吗?

生(杂):是这个社会,所有的人。

师(动情地说):我们是不是对这样底层的人,给予了公正的关爱和帮助?我们是不是给他们同样真诚的温暖?或者,我们是不是也是袖手旁观甚至恶语相向的人?我们,我们的社会,对老王这样的人,又该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因此到最后,我们其实发现这个“愧怍”,还应该是杨绛在代替谁愧怍?

65:为那个时代,还有所有的人。

师:所以这样我们就读出了知识分子的良知,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也读出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人性追问。最后,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结尾,“几年过去了”,预备读!

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很深沉)

师:读得有感觉了!再读!

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深沉,有思考力)

师:因此,这堂课我们就叫?四个字!闲话——谁?

生:老王!(教师在“闲话”前板书:老王)

师:下课!

图片

板书:         

 愧怍

            闲话  ————  老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