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开呵护的双手,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新用户71967ebA 2021-04-04

放开呵护的双手,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道理很简单,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育不是塑造人的行为,而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其关键不是要不要孩子学,而是为什么要孩子学,怎么学?照这种意思我认为优秀学生的差异不在于你学了多少个英语单词,背多少唐诗,或者是一分钟能做多少道口算题,而是在于学习的品质和习惯的差异。

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呢?年来的一、二年级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不妨 “放”一“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孩子们的主动发展。

1、放手让孩子们“说”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同学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要求小组成员互相说,最后再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同学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1】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学生A的解法是:8×7=56(小时) 因为一星期有7天。

学生B的解法是:8×6=48(小时) 因为我爸爸在信用社上班,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学生C的解法是: 8×5=40(小时) 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两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两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了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放手让孩子们“做”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事物。也就是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针对这个特点,我经常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用学具帮助学习数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案例2】: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找身边的物品,先估计长度,再测量。

物品

估计长度

测量长度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要求:“估计”就是“猜一猜”。每个组一把测量的尺子。

1、 4人小组进行合作,4人都记录,每人都要量一回。

2、 组长组织,要求找到物品后,每人先估计一下是多长,然后再量一量,估计得最接近测量长度就加红旗。

当我宣布可以量教室的任何东西时,他们欢呼雀跃起来。瞧!他们量黑板、讲台、电视、电脑、书本、铅笔盒、铅笔、铅笔袋,橡皮擦,自己的头、身高、手指、头发、窗户,纸张,宣传栏等等、甚至会有的量到我的腰围来……哈哈,其气氛实在热涨的有点吃惊,不一会儿,教室里传出“YEAH…!”原来那是每个小组里同学为他们的胜利而发出来的,看到这情景,我甜甜地笑了。通过这次的活动,同学们不但可以懂得量物体的方法,还大大增强了判断能力和估计能力。

通过这样一次次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等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3、放胆让孩子们去“学”

    记得自己初从教时,课堂上,如果同学们说出一些超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时,我都不知所措,然后说:“这个问题,我们日后会学到,等到那时我们一起再来探讨”等类似的话语,而后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抱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学生想学就要教,以学定教,这样孩子们才会学有所得。

【案例3】:在学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份小调查,让孩子们调查一下自己一个星期7天和一个月30天的早餐费用和午餐费用(假设每天中午都在学校吃午餐)。

我发下小调查卷之前,才发现我们学校的午餐费是3.5元一餐,出现了小数,我本来想规定他们是4元一餐的,因为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而且才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但后来由于布置作业时,自己居然忘记了说明,所以就这样学生就做了这份小调查。第二天汇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听我说说:

(学生先汇报早餐费用)

同学1:我每天的早餐是1元,一个星期有7天,1×7=7,共7元,一个月30天共1×30=30(元) (学生拍掌)

同学2:我每天的早餐是2元,一个星期是2×7=14元,一个月是2×30=60元,刚好是同学1的2倍。

同学3:我每天的早餐是3元,一个星期是3×7=21元,一个月是3×30=90元,刚好是同学1的3倍。

同学4:我每天都出双种子吃早餐,差不多每天都吃米粉,所以我每天的早餐约是5元,一个星期是5×7=35元,一个月是5×30=15元,刚好是同学1的5倍。

同学5:我每天早餐是2.5元,一个星期是2.5×7=17.5元,一个月是2.5×30=75元。

老师们,学生有获取知识的权力,既然是这样,我们又何必去规定死他们要学什么,不要学什么知识呢?只要他们愿意去学,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大胆地去学吧!

4、放权让孩子们去“教”

    一般我们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至于“教”这个环节肯定是教师的任务。几年观察告诉我,其实不然,让孩子去教孩子,课堂可以同样的精彩,效果同样会更好,更会出乎意料,不信?请回看刚才《乘法是一位数的乘法》那一节课,那里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教过什么,而是学生们通过自己“先学”,把相关的知识(就算是超过本节课内容)学会,第二天回到课堂上教给其他同学们,那是一件多么引以自豪、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下面我再举个例子吧:

【案例4】:学习《认识100以内数》时,我布置了学生回家找身边100以内的数,结果第二天早上一回到课室汇报,大部分的同学都把例子找了,而且找来的例子还真的令人喜出望外,他们互相交流,把自己找来的例子跟同学们分享:

生1:爸爸重68千克、哥哥有72斤、我是25公斤……(他们能从重量上去看物体,不但找到了100以内数,还找到了不少的重量单位,一举两得(注:当时还没有学重量单位的))

生2:我班有48个同学,有50张桌椅,因为有两套是打算用来放我们的课外书的,如果再加上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话,那我们班就会有51个人了。(这是从班上情况里找的例子,他们在找100以内数之余,还把百以内加法都融了进去)

生3:我量了家的电视机大约有80厘米高。这时我表扬了他真棒,会量物体,所以就请他把量东西的方法和看怎样看尺子的就教给别的同学。(这样下来,同学们就有了以后学习“长度单位”这个知识的经验了)

生4: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大约有30天、一天有24个小时、一时有60分……(这是从时间方面里发现的)

本来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完完全全可以把自己的找来的例子说给孩子们听就可以了,但这节课不然,教师完全没有说些什么,全都由孩子们通过自己先学,再到听取小伙伴们的例子,“你教我,我教你”的方式比起老师一味在课堂上讲,孩子在下面听,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5、放心让孩子们去“评”

    一直以来,教师在评价环节上很难放心让学生评价。其实,只要教师科学地制定评价标准,让学生按照教师拟定的标准自行评价,评出每一节课、每一个星期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等,还有“我对你有意见”、“我对你的做法有补充”、“我们小组认为”、“我建议”……这样的话语,课堂上随时可听见,他们能从这种学习中获得动力,获得意见,从而勉励自己。与此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把学生的“间接”学习动力转化为“直接”学习动力,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和获得了什么,与教师独家评价,一锤定音的效果相比,可发生质的变化,新时期教学要求教学中应该发挥自评、互评、组评与师评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敢于 “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数学知识。几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