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之舌脉症及辨证初探

 杏林高手120 2021-04-04

杨浩佩,青木思仲景

千年以来,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厥阴病篇及厥阴病的理解,辨证运用,一直存在各种认识,各派别间甚或有相反的理解,很多前贤甚至提出了“厥阴病是千古之谜”的观点。众说纷纭,令后学莫可适从。我们在学习胡希恕伤寒理论以来,对厥阴病虽然有一定理解,但确也有很多疑问之处。经过数年的临床摸索体验,在2014年底,师弟杨浩佩对于厥阴病的认识理解及辨证施治,掌握了一些比较关键的脉象腹证舌相,并无私的传授给我们。大家验之于临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在毫无保留的把我们所掌握的一些对厥阴病的认识公开传播出来,让更多的经方学子们掌握此方法,帮助到更多的病人,提高临床疗效。

什么是厥阴病呢?按胡希恕先生的理论来分析,就是半表半里+阴证,也就是介于表里之间,既有表也有里而陷于阴证者,就是厥阴病。仲景的厥阴病篇呢,实质上只有四条,后面的实际上是“厥利呕哕病篇”的内容,此部分内容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厥阴病,特别需要注意。通俗的说,厥阴病可以理解为有热,有寒,有虚,整体呈现不足,为阴证表现。当然,局部可以有实的表现。我们总结了临床厥阴病最典型的6个方剂,通过分析这几个方剂来讲解我们的认识。这六个方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黄连汤,乌梅丸,简称五泻心一乌梅。我们对厥阴病的独特认识,仍是遵循于仲圣的“观其脉证”之宗旨而得出:1、舌证-----厥阴病病人,基本上都具备独特的舌象,我们定名为泻心舌。2、腹证----除乌梅丸无心下痞外,五泻心汤均有心下痞证,其中黄连汤相对心下痞证不严重,介于泻心汤与乌梅丸的过渡状态。3、脉象---五泻心汤三部同取,关脉先得,为关浮,即关脉先应手。乌梅丸则多见于左右关尺皆弦而寸沉,或双寸独浮而关尺沉,呈阶梯状,特别是左寸浮的更明显。而与厥阴病相反,少阳病的病人,多伴有柴胡舌,当然,不是所有少阳病的病人,都必须有柴胡舌。与泻心舌类似的,有草莓舌。此两者,需要作鉴别。下面一条一条的讲解,先讲讲与泻心舌作鉴别的柴胡舌与草莓舌相。

草莓舌:舌质红,苔黄或黄白,舌面满布红色颗粒,颜色鲜艳,如成熟的草莓状,故而得名。这是里热熏蒸肺胃所形成的舌相,属于阳明病。

柴胡舌:舌质微发红,多伴有舌尖发红,苔白或白带黄,舌两侧中部,也就是望诊所谓的肝胆部位,颜色明显比上部或下部要红一些,这是运用柴胡剂的判断舌相。而柴胡舌,可与草莓舌同时出现。出现草莓舌与柴胡舌的病人,理论上就不会是厥阴病,这就是从独特的舌相来判断疾病阴阳的方法。

厥阴病的特异性辨认法: 舌证,腹证,脉象

舌证-----泻心舌:舌质不发红,甚或偏淡白,苔多白或白黄色,舌偏胖大,舌面一般不干而呈湿润状,沿舌尖及舌两边的舌面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淡红色小点,我们称之为泻心点,这样的舌相定名为泻心舌。临床见此舌,就可以定为阴证的厥阴病。舌质淡而胖大舌苔白润,这是阴寒之象。红色泻心点,则是阳热之象。具有泻心舌的病人,多见于慢性疾病进程中。

腹证----心下痞:病人平卧,全身放松,医者以手按压其胃脘中上部,以及胃脘旁之左右肋胁部,比较这三者之间的松紧。若胃脘部偏紧张或有抵抗力,重按也不濡,即定义为心下痞。其中黄连汤心下痞不太明显,但沿脐正中线向耻骨一线推按则有明显疼痛感,这是黄连汤的“腹中痛”证。旋复代赭石汤嗳气呃逆明显大便干,按压水分穴紧张压痛。半夏泻心汤呕恶明显,生姜泻心汤则打呃口中酸臭明显,腹中水气声音大,甘草泻心汤则精神症状明显,多急迫症状,粘膜容易溃疡。乌梅丸常是上痛巅顶下痛睾丸,手热足冷,或手足背与手足心温度不同,或上部与下部,或左部与右部温度明显有差异,且四末指趾寒冷不温。这个温度不一,即阴侧与阳侧温度不一,也就是仲景所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舌红胖大而苔少,丑时多渴或惊醒或有特别症状出现。腹诊取天枢穴左右推压,有圆筒状硬物且有明显压痛不适,我们定义为卷筒粉腹症。除旋复代赭石汤之外五个方,若伴有水分穴压痛,则合用旋复花汤,也可以用刘保和教授的化瘀灵汤(旋复花汤的变方)。五泻心汤一乌梅丸,常都伴有天枢穴压痛,此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则用本方之后,以大建中汤善后为佳,可以说是从厥阴病治后,转为太阴病。若无卷筒粉腹症,一般选择用小建中汤善后为佳。

脉象----五泻心汤的脉,需寸关尺三部同取,若关脉先得,为关脉浮,即关脉先应指。我们总结为-----“有泻心舌而心下痞,按之不濡,关脉先应指者,诸泻心汤主之”。而乌梅丸呢,则多见于左右关尺脉皆弦(两关弦的很对等,但不浮,重按则偏弱)而寸沉(气上冲但冲不上去者),或双寸独浮(气上冲明显者)而关尺沉,呈阶梯状,特别是左寸浮的更明显。

五泻心汤一乌梅丸症的病人,如果此病人同时并发了急性外感,出现太阳病的恶寒发热等状,此时则需要先解表,再救里。而解表呢,则往往表现为荣卫不和型,较少出现麻黄汤证,一般多见于桂枝汤,桂麻各半汤之类。

当然,厥阴病远远不止以上6个方子,仲景书中其它的厥阴病方,就需要大家去分析研究了。

厥阴病之舌脉症及辨证初探
厥阴病之舌脉症及辨证初探
厥阴病之舌脉症及辨证初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