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神杯” 全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公告

 白云之边 2021-04-05

“谷神杯”诗歌大赛


“谷神杯”诗歌大赛



   为了积极宣传粮食安全,提高珍惜粮食觉悟,营造爱粮节粮氛围,从去年10月份至今,齐鲁福建文学社、《当代诗歌地理》杂志编辑部,举办了“谷神杯”全国诗歌大赛活动。此次诗赛得到了全国各地诗人、诗歌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共收到参赛合格作品530余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初选、初赛、复赛等一系列严格规程,经评委会最终评定,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

    根据赛事规定,组委会为获奖作品发放奖金并颁发获奖证书,其中: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三等奖200元,优秀奖100元。请获奖作者于公告之日起尽快联系大赛评委会工作人员,加入齐鲁文学群,及时告知您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获奖证书邮寄地址。获奖者请加微信:wu318013。

齐鲁福建文学社

2021年4月5日

诗赛历史详情请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

现代诗



一等奖

麦收时节

胡建中(湖南)

1      

蕙风起处,一茬一茬地金黄的是什么

把头埋进去,一颗金灿灿的头颅

坐在阳光的钟声里,芬芳地敲击

我们的脉搏,将季节的预言播向四方

麦地之上,谁的愿望

旗帜一样猎猎作响,令过去的日子

纷纷回头。以沧桑的面孔

撩响我心脏最炽热的部分

麦穗,大地上最健康的肤色

亮丽了谁的瞳仁

我已从你浓醉而温馨的气息中

触摸到土地不朽的光芒

翘首而望,乡村的路每一条都通向

黄金的麦地,每一条都化为优美的

和弦。以最有号召力的抒情

将所有的憧憬推入麦地

缘于一种召唤,我们手执一把镰刀

走向麦地,便可从麦哨听到汗水的声音

从色彩窥见丰收的喜悦。面对麦子

谁能说清一束麦穗聚集了多少阳光

谁能品出一支麦笛贮藏了多少民谣

2     

麦收时节,躬身挥镰的人哪

你是怎么走进我的视野的呢

顺着你手上的弧光,我的目光

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几顶宁静的草帽

泊在麦浪之上,临风而舞的镰刀

使它浮动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旋律

走在我前头的妹妹,挥镰的姿势

朴实而优美,像丰收庆典里的舞蹈造型

更加意味深长。抬头凝望

高高的麦秸垛,是我们用阳光和汗水

叠起来的金字塔。贫困的日子

谁最先领受这深深的感动

麦地深处,我的父亲啊

风把你推向麦浪的最高峰意味着什么

疼痛的幸福仿佛这个季节的某种暗示

此刻父亲,你的身影像一株成熟的麦子

成为我眼里一句最耐咀嚼的格言

在光亮与光亮之间,一首千古传唱的

民间谣曲,将麦地深深覆盖

将鸟语和麦香深深覆盖。让我静下心来

蹲在垄边,侧耳倾听麦子在镰刀下

说出一生金子般的话语

我的乡亲,你们对麦子深深的厚爱

麦子会用自己生命的根

牢牢记挂在土地的襟怀

脚踏一方深沉的沃土,便可让理想

安居乐业,让信念深透人类的思想

而忧患是思想的另一株麦子

在土地的内部营养农业的根

白帆评:诗作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采用通感的手法,全景与特写相结合的方式,既描绘了麦子成熟大地一片金黄的丰收景象,又描写了农民们辛勤割麦的热烈场面;既写出了劳动的艰辛,也表达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便是“疼痛的幸福”,说明粮食来之不易,需要加倍珍惜。千万年来,人种地,地长麦子,麦子养人,人、土地、麦子就这样组成一幅不朽的美丽而又神奇的画卷。“大地上最健康的肤色”,“土地不朽的光芒”,“黄金的麦地”,诗人以饱蘸浓情的笔,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以及劳动果实的赞美,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深入开掘主题,去探寻“最耐咀嚼的格言”、“金子般的话语”——乡亲“对麦子深深的厚爱,麦子会用自己生命的根,牢牢记挂在土地的襟怀;脚踏一方深沉的沃土,便可让理想安居乐业,让信念深透人类的思想”,揭示了粮食对人们生存生活和社会发展繁荣的重大意义。如此一来,诗歌便从表象、情感的感性层面,层层推进,逐渐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一茬一茬金黄的是什么”,“亮丽了谁的瞳仁”,“谁能说清”,“谁能品出”,以发问的方式,引人深思,大大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起到了辞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等奖

给弯腰背负粮食的人一个去处 

石俊阳(河南)

1

小麦或谷子从缓慢生长中昂起头

与村庄互为朴素,与岁月互为峥嵘

为此他们站在五月或九月的地头,不想回家

这世间没有什么事比耕种与收获更重要

只有眼前这金黄色的欢愉和泥土的气息

才让他们内心踏实且气定神闲

多像站在田间的稻草人

一株株庄稼,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地厚天高

和无限辽阔的星空。为此

村庄炊烟四起,鸟儿舒心歌唱

2

当镰刀,牛车,石磙成为一种古老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怒吼和一泻千里的灰尘飞扬

历史的风尘,在深深车辙里散落一地

他们用一声叹息弯腰拾起,落寞背影缓缓渡进岁月的黄昏

这些传统村庄里的农夫

拥有丰富的耕种,收割,饲养和手工经验

这些经验如今在网络游戏里被称之为技能

我是该笑呢,还是掩面痛哭

当种子已经不能自留,传统技艺无人传承

孩子们韭菜与麦苗分辨不清

所有的早出晚归都将被切割,重新建构

3

随着城市化的凶猛推进,他们

如潮水一样在时代中迅速退隐

给历史,只留一副手持镰刀的侧影

在未知因素尚未彻底磨灭之前

我唯一能做到的,是以文字把他们的经验与技能储存

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老去

当乡愁成为一种严重疾病,把它们取出

给那锈迹斑斑的镰刀一个去处

给那弯腰背负粮食的人一个去处

连方评: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更多。让80年代前出生的人来读这首诗,绝对感触最深,“这世间没有什么事比耕种与收获更重要”,这是农耕时代的特色,“耕种与收获”是谋生的方式,作为农业大国,当这些传统无人能继承,以至连“韭菜与麦苗分辨不清”,让“弯腰背负粮食的人”无所适从,也让诗人无比纠心和痛心。看得出诗人对当下农村与社会发展种种矛盾的忧虑以及对传统农业文化高度关注、期许的人文情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读懂其深意“给那弯腰背负粮食的人一个去处”,进而向人们打开了一个精神通道,种植思想,文字引发了燃点,值得学习。

粮食(组诗)

林荃(江西)

一粒米是怎样献出自己的身体

想起的白,不是云行于天

也不是雪卧于地,是一粒米

我端详着她,她也端详着我

像久别的亲人在尘世相认

我们热烈拥抱,从内心掏出盐粒

我看到一块羊脂玉从深山下来

披着满月的清辉,宁静祥和

经历火耕水耨的洗礼,异香扑鼻

女子的腰身一碰就软

神农是怎样找到她呢

一定死过几回

你看她那么小,却那么硬

果皮包着种皮,颖尖闪电般锋利

不信试试看。只有风顺着她的5条沟纹抚摸

才能亲吻。一万多年了,有她才有人类的文明

分孽,拔节,灌浆,孕穗

该是有多么深情,才让她放下戒备

脱去外衣,献出身体

有人说是菩萨的赏赐

有人说是物竞天择

生与死。几道道轮回,在极端的天气

我能记起的是母亲手掌的裂痕

汗水淹没所有的欲望

从夜到夜。你看她绿油油

你看她金灿灿,月光白

一粒米诞下春,诞下太阳

和我们。母亲

她就这样越过镰刀、炊烟和沸腾的水

朝人间的苦难,纵身一跃

父亲,粮食与土地

那时,我还在摇篮

你望望我,望望田野,说

这个女娃腿长,长大好耕地

风吹来翠绿,又吹来金黄

你一会与庄稼并行

一会儿又消失于田埂

泥巴滋滋作响, 像一首歌

你撸一把还未成熟的稻子

咀嚼出了太阳的滋味

收割后的田野,宽广如你的胸怀

我赖在你怀里,你的短髭

像田里的稻茬儿。你说

洁白的米粒是秋天的零食

而我是你的麦芽糖

我喜欢看一条小河婉转

我坐在你身旁

八十岁是一块太过成熟的田地

你还要在里边索要粮食

孙女掉落的饭粒还要捡起

你不能想象那些粮食分崩离析的模样

就像你一辈子恋着土地

拒绝坐上进城的飞机

救赎

尝过帝都的烈酒

饮过无人区的荒凉

磕长头的路上,一座破败小庙

供奉的一碗白米饭,却让我惶惶不安

突然想起卷起的裤脚

那是饥荒的年景,跪在地上跟鸡抢

掉落的米,那也是一条命啊

唐时风跟汉时雨,谈论众生平等

显然不合时宜,如同跟尘土谈论开阔

跟黑夜谈论伤痛。那就谈慈悲吧

成熟的稻谷低下头颅,等待收割,不做辩护

一碗饭有多少粒米,就有多少条无助的命

我能做的事是把自己的手掌摊开

只取温饱。让阳光晒去多余的水分

析出盐,与一粒米相融

去治愈,去救赎

白帆评:组诗从神农寻找谷物的不易,稻米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粮食对个体生存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表现了稻米的珍贵。破败小庙供奉米饭,饥荒年景跟鸡抢米,米就等同于命!而本组诗的最奇特最高明之处,我认为还在于作者能够巧思天外,大胆想象联想,采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将稻米与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稻米丰富的意蕴,经得起读者反复涵咏、琢磨,并且越琢磨越有滋味。将稻米比作久别的亲人,表明稻米像亲人一样在生活中和我们不分离;比作羊脂玉,突出稻米的珍贵;比作献身的女人,从另一个角度来写人类对稻米的深情和辛勤的付出;比作母亲,写出劳动的艰辛,赞扬稻米的价值与贡献,赞颂稻米和母亲那种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比作菩萨,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牺牲自我,普渡众生。于是自己不但“只取温饱”,从米饭中吸取物质的营养,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习米粒的精神,做一个像米粒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与一粒米相融/去治愈,去救赎”,从而给人以生命价值的启迪。

三等奖

十月,我给一棵水稻写信

方向(安徽)

请相信,我没有离开过木仓

没有在众多奢侈前,失掉与你共生的蓑衣、斗笠

及窄窄的田埂,没有背对青葱

脱掉三月、四月、五月的草鞋

只是用一份深厚嘱托,换了耕耘方式

与农具、布谷、田野、种子、雨水

在更深的春秋交谈

我播下的种子,大部分不在十月收获

它们生长在与你同样温暖的泥土与方言里

同样牵着阳光的手,走在人间低处

它们与我坐在浩荡里

用云朵的命运,想象镰刀的性格

与箩筐的深度

想象被你扶起的好月光、好雨水

与一位母亲的温饱史

写到她周边的事物

最不能释怀的是你锋利的叶子,已经划破她的脸

你的重颗粒,让那个渐渐消瘦的影子

又矮了几分

写到白瓷碗,一粒辛苦

站在十月的筷子尖上,面对天下的秋风、月光、谷神

而惴惴不安

阿果评:粮食与温饱曾是个沉重的话题,虽然现在生活富足了,耕种方式也不同了,但时代的变迁又怎么能让我们忘记历史呢?诗者独到的构思,亲切质朴的笔触以及悲悯的情怀皆是这首诗的感人之处。

岁月归仓

邓红琼(广东)

小时候,家里总是飘着木薯的香

母亲用一杯白开水伴着,细咽慢嚼

但每次只是掰一小半给她的儿女们

然后催促着

快吃饭快吃饭

以致于我,对木薯的味道充满了怀念

长大后有一次还乡,兴冲冲买了几斤木薯

央求母亲给我做

母亲笑了,心急吃不了木薯

得去皮、切段,清水浸泡两三天

很讲究的咧,不小心会中毒的

我突然楞住了

像一粒脱去稻米的谷壳

无法合拢内心的感受

那些如水的日子一一倒流

想起了母亲有一次昏迷倒地的样子

开始敬畏那一粒粒的米饭

它们从母亲的口里省下来

喂养了我贫穷而无忧的童年

虽然无法返回,为母亲种上一把粮食

却可以,在心灵之仓

取出一粒粒晶莹的爱

弥补那些被岁月忽略的苍白

阿果评故事性的叙述感人至深,木薯、稻谷、母亲与我们连起过去与现在。岁月更迭里“我”已长大,对粮食以及母亲的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归仓的不单是粮食,还有成熟的“我”以及对母亲的回报。作者走心地表达,深沉而质朴,构思精巧,诗的结尾很好地提升了诗意。

把每一粒稻米都认作母亲 

王士勋(天津)

秋风起,稻谷翻卷的音符
把经年的词句推向空旷的堤岸
每一束稻谷都被鸟鸣打开
回家的路是明亮的
 
梳头。洗脸。我们躬下高贵的身子
听它掰着骨缝细数
由青涩走向成熟的一截一截风雨
 
每一截,都是眼泪浸透的生命
在泥土里,向往阳光时的前扑后仰
那些水蛇,青蛙,虾蟹
不过是一时过客
 
稻谷脱掉金黄的袈裟
终于修行成一粒一粒洁白的舍利子
捧起它
就像捧着一生磨难的母亲
 
把每一粒稻米都认作母亲
餐桌上,给她的每一次亲吻
都是弯腰拾起的离别
 
做一束谦卑的稻谷
当天空被一片火红的高粱撑起
小草更接近泥土
而我,愿意做一束谦卑的稻谷
 
安放好流汗的季节,唱着一首怀旧的老歌
用金黄的眸光对视沟畔的芦苇
抽取它苍颜下的一截筋骨,细细打量
秋风中,还有多少绿色情怀
 
不再以狭小的胸襟羡慕飞鸟
被阳光洗亮的文字
把我纤细而柔软的腰肢压成一弯残月
只有鞠躬才对得起这片深情的土地

木鱼评:作品思想内涵广阔,围绕主题“爱粮节粮”,每个文字都渗出坚实的情感。如果把此诗看作仅是“表达能力”强,那是不足够的。它所具有的思想已然唤起每个人“把每一粒稻米都认作母亲”。作者从抒情角度切入,发散出创造性思维,由此令人品读出具有诗意且深刻的意味!如果只在“说”并写出来,是单薄的。可见其手法得当娴熟,让人感受,诗意精神开阔了,升华了。

优秀奖

粮荒岁月

张纯洁(安徽)

那一次团聚的佳肴

勾起前辈抹泪的伤感

从此,我们都成一株艾草的土地

在茂盛与繁华里

那株艾草时常长出绿色苦味

天苍茫,野荒凉

饥饿裹着寒骨低吟

那段粮荒岁月

父辈一生走不出的阴影

阴影里瘦瘦的月亮挂在枯树梢头

一辈子离不开土地

身板子骨已弯成禾穗形状

脸面已沉淀成高粱的颜色

每晃动一下

金黄的阳光叮当作响

丰收的芬芳流水一样漫过村庄

而今,老母亲常续叨着两种梦话

一种是贫瘠的田园飘着雪花

一种是金黄的稻谷揺落一地诗行

她的儿孙在她的梦境里

长成一株株攀爬的秧苗

不倒的禾穗

日子永远像村前小河

与炊烟一起欢歌,经久流年

自己则老成一尊谷神

纵横山川的前额很少舒展开过

惟恐粮荒留下的遗痕重现

王武臣评:作者张纯洁用对父母客观的体会幻想出“现实”,角色互换加虚实结合地讲出父辈饥荒岁月,极具代入感。从第一节里“父辈抹泪后”,陪着父辈叙述,展开了对父辈贫瘠生活环境的想象。用荒凉田野、寒骨低吟、瘦月亮、枯树预示食物匮乏的贫瘠光景,两种梦话里田园雪花和金黄稻谷形成鲜明对比,不想让后辈继续难捱的日子,期待后辈们都长成不倒的禾,而自己却老成弯穗,红棕的高粱色。最后一节是点睛之笔,父辈携带着挨饿的恐惧,慌慌张张地度过了一生,临老了同样唯恐粮荒遗迹重现。这一句不但点名主题,还和诗内容紧密结合,把父辈那个年代人们的人物形象和内心创伤表达的准确无疑。

总有一种声音直达心底

刘玉华(江苏)

枫叶红了的时候

坡地上的半亩红薯也开始成熟

这个时候会有一种声音会直达心底

翻过藤的红薯地,一垄垄突出,如即将分娩的母亲

褐色的土地

有些叶子,成了土壤的养分

父亲拿着铁锹从边缘开始挖

一个个圆润的红薯

兄弟一样围坐在一起

我拎着篮子把红薯放进去

篮子,我和天空

能感觉到它们刚出生的兴奋

在地头,它们热烈的方式拥抱、问候

收获结束,母亲会走回去

敲碎大一点的土块

把边缘没有被挖开的地方再挖一遍

这个时候,我的父亲母亲

总乐呵呵的

他们满足于土地的赠予

满足于冬天围着火盆

寒冷退出屋子

孩子们

满嘴的黑乎乎

王武臣评:作者多用色彩鲜明的对比,白描了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过往,虚幻出一种走进心底的声音,缓慢产生的情感波动直慑人心。虽然整体看上去是在描述作者儿时陪着父母挖红薯、烤红薯吃的情景,题目是“总有一种声音直达心底”,但整篇都没有讲是什么声音,这样的留白可以让读者反复回味,思索。第一节枫叶红了,表达生命已过大半,又对比了同样正在成熟的红薯,枫叶华丽一生,红透后飘落干枯死亡。红薯埋藏一生,成熟后成为食粮,发挥其价值。这样的对比,极具震撼力。第三行出现了两个“会”,是作者加重渲染,像是询问别人,也像是在自问自答,故意而为之。第二节后开始加重了白描手法,在回忆中“虚实结合”,表达了“初见天日”的红薯兴奋,兄弟们即将吃到红薯的开心,父母不辞劳苦的勤奋。最后一行:孩子们满嘴的黑乎乎,采用了跳跃式表达,跳过了如何吃烤红薯,直接写到吃完烤红薯后的样子,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

妈妈心底有个结

王忠鑫(黑龙江)

兜里有钱不等于碗里一定有饭

当卖无可卖时,钱只是负担

在饥荒的年代里,一粒米

如沙漠中的一滴水,关乎生死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号称“肥得流油”的东北黑土地

也长不出救命的那粒米

那是野菜和树皮都殆尽的年代

初为人母的妈妈

为了给姐姐一线生的希望

几度与死神进行顽强抗争

才艰难地爬过那段苦难的岁月

改革开放后,生活渐渐地好了

吃饱和吃好不再是生活的难题

可是粮食依旧是妈妈心底的结

告别农村生活四十多年了

妈妈仍关注气象、农时和收成

在妈妈的心中,粮食和孩子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命

田世仲评:挨过饥饿的人,对于粮食是顶礼膜拜的。诗中的母亲把粮食和孩子视作她的命,让人肃然起敬并顿生悲悯。妈妈心中的结就是珍惜粮食、爱护孩子,这应该是所有的母亲的心结。诗人以口语化的笔触,歌颂了伟大的粮食和伟大的母爱,让人百感交集。

拾麦的母亲

赵喜报(内蒙)

大地交出果实
镰刀,收割机作了最后的交接便扬长而去
寂寞的田埂上,佝偻着身子的母亲
总是不忘把麦田再重新梳理一遍,捡拾遗落的秋色

每一粒麦子
母亲都视为是自己的孩子
春种秋收像从小呵护我们一样,哺育成长
母亲不想让每一穗麦子走散
千辛万苦都要领它们回家
找到完美的归宿

低头,弯腰
单薄的身子尽力倾覆
掏出虔诚亲近每一寸泥土
母亲捡拾起的是人间烟火
装满了一袋一袋的喜悦
安抚清瘦的日子

每一粒麦子,浸透了母亲的艰辛
这些无比美好的事物
喂养着村庄和城市的欲望
面对孩子们丢弃的白膜
我清瘦的灵魂有一种压碎的疼痛

田世仲评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格,通过对诗中母亲拾麦穗的形象的刻画,生动地抒发了对于粮食的珍视和敬畏之情。母亲拾得的麦子,安抚了清瘦的日子,喂养着村庄和城市的欲望,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在母亲的影响下,我面对孩子们丢弃的白馍,灵魂就有一种压碎的疼痛,这是一种高尚精神的传达和承接,情感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该诗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技巧方面,都是成功的。

古诗词
特约评委:张伟新  张文瑜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雷海军(湖南)

七绝·忆一碗油炒饭

南瓜红薯半年粮,勤作仍难谷满仓。

偶吃一回油炒饭,至今犹觉齿留香。

程桂彬评:忆旧思今,对比鲜明。尾句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汤献勇:诗意流畅,形象鲜明,以乐写苦,倍增其苦。

王宏伟评:忆苦思甜,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才能有如此之深的体悟。一碗油炒饭,至今齿留香,不胜唏嘘!

三等奖

冯增群(山东)

七绝·新悯农

一季收来一季愁,谁怜减地泪花流。

农民多少无名恨,不种良田种大楼。

程桂彬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缩水,农人堪怜。种大楼句形象鲜活,讽现实之佳作。

汤献勇评:“良田”“大楼”并举,对比鲜明,振聋发聩,直击时弊。

王宏伟评: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农民依然靠仅有的土地维持生活。谁料地还在减少,究其原因:种大楼也。

张继孟(河南)

七律·田园杂兴

莫效田园陶令唱,农家穑事苦艰难。

春耕夏种嫌风疾,秋晾冬藏畏雨寒。

了却陇沟虫孑害,应还邻里药肥单。

黍如金色颜如玉,仍被行商挑次残。

程桂彬评:农事之不易,尽致诗中。尾联更是雪上加霜、有高度!

汤献勇评:诗意沉郁,以“金玉”对比“次残”,突兀鲜明,足见悲悯情怀。

王宏伟评:自古农家少闲月,经春历冬年复年。苦也,累也!

胡新华(湖北)

七律·袁隆平

平生只为稻粱谋,九秩高龄志未休。

热血殷殷真布谷,初心耿耿老耕牛。

神来点土成金手,国有勤民聚宝瓯。

行走禾田唯一念,人人果腹不须愁。

程桂彬评:为国为民之形象细细道来,比喻贴切。人物诗之佳作!

汤献勇评:以“布谷”“耕牛”为比,形象贴切,抒发自然。

王宏伟评:一生奉献给事业,一心牵挂着亿民。耄耋之年,初心耿耿,当赞当咏。

优秀奖

罗伟(江西)

五律·诫子爱惜粮食

中华崇俭约,当具悯农情。

念汝三餐饱,须其一岁耕。

辛勤锄日月,收获赖阴晴。

强国非空语,奢糜必不成。

程桂彬评:白描的手法,更具教育意义!颈联对仗略欠。

汤献勇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今同理。其意也深,其情也殷。

王宏伟评: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崇尚节俭、力行节俭从孩子抓起。诗以质朴语言表达了这种情感,“念汝三餐饱,须其一岁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章河生(安徽)

五律·粮

汗润禾添秀,勤滋果蓄津。

晨除南地草,晚采北厢菌。

丰窖千斤黍,荒奢万担薪。

莫思囤廪实,应悯玉团珍。

程桂彬评:紧扣主题,层层递进,结构完整!

汤献勇评:对仗工整,意象丰富,以形象化的语言凸出“居安而思危”的主旨。

王宏伟评:民以食为天,无论是“晨除”还是“晚采”,只是其中劳作的一个缩影罢了。

唐立凯(吉林)

五律·惜食

幽幽泥土香,阡陌奏华章。

汗滴春禾绿,腰弯秋稻黄。

天阴忧骤雨,月冷恐寒霜。

一饭来何易?人人当惜粮。

程桂彬评:从种粮之辛苦,得惜粮之结论。尾句略显直白。

汤献勇评:蓄势饱满,尾联顺势而来,简明朴实,水到渠成。

王宏伟评:农民劳作之苦,靠天吃饭,吾辈理当珍惜粮食,浪费即是犯罪。

卢世明(河北)

七律·红高粱(新韵)

不向人前漫自夸,秋来低首献精华。

经风历雨迎晨曜,耐旱甘贫染晚霞。

貌有酡颜心蕴酒,身生竹骨穗成花。

荒年每果饥民腹,珍爱食粮莫忘她。

程桂彬评:拟人生动,高粱很美!

汤献勇评:首联总领,颔联颈联描写形神兼备,尾联言尽意尽,少了些余味。

王宏伟评:红高粱的品格像极了实实在在的农民的品格。

桂华荣(安徽)

鹧鸪天·乱弃盘飧痛煞人

记得儿时岁月贫,家无儋石度冬春。

山蔬果腹充粮膳,落叶填膛作火薪。

知米贵,惜油珍,些微粒粟识艰辛。

今人饱暖忘先德,乱弃盘飧痛煞人。

程桂彬评:今昔对比,更有说服力。

汤献勇评:语言直白,诗意浅显,以对比的手法突出节俭惜粮的紧迫性。

王宏伟评:此种浪费现象当批,尤其是转句“今人饱暖忘先德”,一语中的,同时起到警示作用。

程波(江西

七律·秋收

金风玉露染秋黄,良亩千倾稻谷香。

低舞银镰忙靓女,高挥铁臂累英郎。

东皋笑语迎朝旭,西岭欢歌送夕阳。

喜赏丰收心欲醉,还酬老汗换新粮。

程桂彬评:丰收的场景、丰收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汤献勇评:诗律规范,情景交融,颔联颈联以互文的手法突出劳动的欢快和丰收的喜悦。

王宏伟评:农民之乐在在于秋之收获,付出总有回报,这时的笑是发自内心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