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山区教育九十年发展简史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4-06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山区教育
作者 邵拉雄

华州山区贫穷,识字人少,旧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文盲、“睁眼瞎”,学校为数极少。即使有所谓的学校,也是设在古庙、祠堂,甚至山洞里,一位老先生,几个读书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孟子》《幼学》《琼林》之类的启蒙读物。
太平峪内的学校 张文摄
民国时期,金堆任家滩、东坪、石堤峪灰池最早办学,金堆城有岭南小学。任家滩1931年办起一所私塾,设在李家祠堂,首任教师为该村清末秀才李德林,学生来自本村和武坪、苇坪等地,有30多名。

1932年,武坪村三官庙办起私塾(武坪小学前身)。1937年成立任家滩初小,后改为保学。教学内容逐步融入科技知识和革新内容。1940年,铁炉沟肖家二方院办起铁炉初小,1-4年级复式班,首任教师乐音进。1949年5月23日,华县解放以后,在实行土地改革的同时,逐步在各峪道和大的沟岔设立普通小学(简称普小或初小),有条件的还设立完全小学(简称完小),并由政府派任教员。如在金堆城将原岭南小学改为华县第二十完小(1950年为二十三完小)。到1960年,仅金堆地区就有完小6所,初小62所,学生1284名,教职员240人。1972年秋,华县在金堆召开山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开了一周,研究、讨论如何保证山区学龄儿童入学,加快山区教育事业发展。会后,在山区群众大力支持下,山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0%.改革开放以来,山区校舍建设、教学质量都有了进一步提高。金堆地区有东坪中心小学以及武坪、栗峪、铁炉、大栗西、任家滩共6所完小;草坪、西坪、西川、金堆、寺坪、车台、罗涧、栗西、石可、芋坪共10所初小;还有寺家坪、小五圣沟、武家沟、后房沟、瓦房沟、巡马道、北沟、东沟、金一、黄坛、桃园、牡丹沟、曹庄、金柳、三十亩地共15个教学点。2000年前后,各完小均有学生百余名,教员10多名。柳枝有港子完小、构峪初小和黄沟、石沟、赵台、庙后4个教学点。小敷峪有牛头、八里店2个教学点。石堤峪有灰池完小和车湾、天岩、康坪3个教学点。金惠有马峪初小。桥峪有凉水泉完小和三岔坪教学点。东涧峪有东峪完小、黄村初小和观音岔、乔梓口2个教学点。西涧峪有全草初小、华台子初小和包谷地、两岔口2个教学点。牛峪也有一个教学点。1959年,金堆中学创建,钼业公司于1972年4月办起“金堆城矿子弟学校”,集高、初中和小学为一体,1984年9月分校增设百花中学、寺坪中学、百花小学、寺坪小学。
寺坪小学 林缘供
近几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移民搬迁以及择校风蔓延等多种原因,一些峪道沟岔的学生流失殆尽,单式初小所剩无几。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政府关注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先后有千余名从大专院校、中等师范以及初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背起行装,怀着梦想,走进马峪、潭峪、小敷峪、东西涧峪,穿越构峪、桥峪、石堤峪,奔赴金堆。仅渭南师范六二级(1962年毕业)就有12名同学为华县山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柳枝梁堡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叫陈嘉猷,1974年自背米面油,来到只有60人的玛瑙坡当老师,一孔深6米、宽3米的东向破窑洞,15名学生,五个年级。窑洞前半截稍明亮,作教室,后半截光线暗,安置床铺和锅灶。复式教学,先给低年级布置自动作业,再给高年级教新课,合理搭配时间,科学安排讲授新课和自动作业,交叉进行,中午12点以后窑洞更黑暗,放学后,砍柴做饭,青烟冒,山风响,米汤和着眼泪咽,他把教书育人当成一份光荣的担当,再大的困难也要硬扛。他白天教学生,晚上教大人,自编扫盲教材,帮山民学政治、学文化,学记工算账,学唱《东方红》《社会主义好》。1980年,聪明好学的学生魏广民,考上了渭南师专,玛瑙坡终于有了第一个大学生。1980年,陈嘉猷被派往构峪黄岩砭任教。五间破烂房,烟燻火又烤,远看像破庙,进去是学校。他不气馁,不动摇,拆旧盖新,举全构峪之力,动员干部群众,肩扛担挑,日夜苦战三个月,1984年12月底,六间砖木结构标准教室竣工。他撰写的《上好一堂复式课初探》一文,荣获渭南地区复式教学研究会,县级教研成果二等奖。1983年在全县统考中,语文获全县山区第一名。他还在学校办起简易医疗室,为山区群众看病疗伤。1991年,陈嘉猷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原文来源:区政协文史资料《毓秀华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