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论治胃病的临证经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脾胃疾病的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活动质量和健康水平,故对脾胃病的研究与防治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一、治疗胃病的理论基础 胃腑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胃贵乎通降,这是其生理特性之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胃之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胃气不降,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的通降,甚至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胃腑的另一生理特性是喜润恶燥。所谓“恶燥”,恶其太过之谓。“喜润”,意为喜水之润。故《临证指南医案》曾说“胃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因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阴每多受伤。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伤阴。 所以,孙老认为,对于胃病的治疗,如胃痛、恶心、呕吐、纳差、胀满、便秘等,除了解外感内伤、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是否兼及其他脏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抓住胃的生理特性来治疗,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胃病的症状,需要排除是否是因其他系统疾病而引起,这涉及治疗重点的问题。 二、治疗胃病的方药运用 临床上,对于胃病的治疗,孙老常用自拟方——孙氏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孙氏健脾和胃方以生晒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10g,乌贼骨12g,西砂仁4g为基础用药。 方中“乌贼骨、西砂仁”为孙老治疗胃病的基本药对,可谓是专病专药。在辨证的基础上,往往以此药对加入某味药而成一“三联药组”。如恶寒凉饮食者,加入荜澄茄,成“乌贼骨、西砂仁、荜澄茄”药组;如喜寒凉饮食者,加入瓦楞子,成“乌贼骨、西砂仁、瓦楞子”药组。临证之中,孙老依据此方,灵活辨证加减而组方。如: 胃寒者,加高良姜,稍重者加荜澄茄,再甚者加干姜; 气滞疼痛者,加广橘络、延胡索、炒枳壳,夹血瘀者加田三七; 呃逆嗳气者,加真降香、大腹皮、制川朴; 胃热者,加瓦楞子、蒲公英、金银花; 胃阴不足者,加金石斛、麦门冬、肥玉竹; 食滞者,加焦山楂、焦麦芽、鸡内金等; 不思饮食加谷麦芽、炒白术、大红枣; 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润元参,甚者加大黄; 痞格闷胀者,加隔山消、制川朴、大腹皮; 噎膈难受者,加鹅管石、刀豆壳、降真香; 伴有肝气郁结者,加北柴胡、川郁金、制香附; 伴痰浊者,加广陈皮、法半夏;化热者,加淡竹茹; 确诊为胃癌者,则加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如蛇舌草、半枝莲、猫爪草、菝葜根、路路通、天葵子等。 三、验案举隅 尤某,女,43岁。2013年5月17日首诊。 胃脘不适5个月。脉细舌淡苔白腻,胃脘不适,不痛,喜热饮,寐差,噩梦纷纭。既往高脂血症病史。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脾胃虚寒、心神失养证。 治法:温补脾胃,养心安神。 处方: 太子参15g 生北芪10g 紫丹参10g 乌贼骨10g 西砂仁4g 高良姜10g 云茯神12g 炒枣仁12g 生龙齿15g 制首乌12g 生甘草5g 龙眼肉10g 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3年5月31日):脉细稍数,舌淡红苔略黄。服药后,胃脘不适症状消失。寐差。近日感冒,咽痛。 处方: 西洋参10g 生北芪7g 紫丹参10g佩兰叶10g 金银花10g 木蝴蝶10g 云茯神12g 炒枣仁12g 延胡索10g 蒲公英12g 生甘草5g 大生地10g 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