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克服过度攀比心?

 正心正举 2021-04-07

这个世界是在攀比中向前进的。

无论身处在怎样的境地,很多人都是在攀比中努力奋斗着,人们有攀比才能追求向上,人类在不断的攀比中追寻着美好的生活,并且逐步完善着自己。如果没有了向上的追求心,人们就会走向沉沦、堕落。

攀比犹如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个人奋斗的潜能,给人带来向上的推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人活得非常累,觉得欲望得不到满足,甚至丧失自我。

所以,攀比的内容很重要,如果只是拿着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用自己的弱势对抗别人的强项,片面的看待别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同时过度的攀比还会消耗自身的能量,最终得不偿失。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老子的《道德经》被《纽约时报》列为全球十大古今巨著之首,唤醒人们内在的能量,告诉人们解压之道、处世处人之道、幸福之道等。

什么是富有?老子说:「知足者富也。」外在的富足是表面的,只有内在的富足才能够长久。一般人喜欢攀比,老子说「不争而争」、「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在自我满足的前提下做到淡泊名利,以道为本,并且可以做到不失本性,身虽死亡但精神不朽。知足者乐、知足常乐,道理人们都懂得,但是问问我们的内心世界,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了呢?

《道德经》论个人修养:「自知自胜,自足强行!」

每个人都私、有欲,想要去私欲,必须要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如果可以做到自知、自胜、自足、强行,那么就算是得道了。

启迪多元思维

攀比心其实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心理,简单来说,就是指别人拥有的,自己也同样想得到。

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逐步增强。个别的人甚至会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及行为;严重的攀比心常常会出现脱离自己实际情况而盲目攀高的极端心理。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自我认知」理论,攀比之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形成的路径。

自我知觉、自我反省、社会比较以及他人评价与反馈等等因素都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其中,在「社会比较」这个因素中,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能通过社会互动产生,并且有了「镜中我」这个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攀比也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其中的区别是:我们在照镜子以后对于镜中的我们并不满意,并且想要改变成更好的样子。

人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大部分是在互相比较中形成的;人如果在每一个方面都在和别人攀比,说明他很可能是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并且自尊心又过强;但是如果他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更好的人相比,那么他是有上进心的。

攀比心理的分类

1.正向攀比

正向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2.负向攀比

负向攀比指那些过度的、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负向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正心正举

我们如何克服负向的攀比心呢?

1.运用「全息」的思维

尽可能收集更多的信息及内容,再去进行比较。比如说,很多人在朋友圈晒出游、晒购物、晒享受、晒美食,不必太去攀比这些,因为朋友圈晒出的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面或者一个片段,并不代表全部真实的生活状态,也许对方也经历过苦闷、孤独、挫折、寂寞、烦恼等,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2.运用「全观」的思维

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攀比心,攀比心往往发生在临近及相似的人之间。比如说,两位服务生可能会攀比谁挣的钱多,但是这两位服务生不可能和比尔·盖茨去攀比谁更有钱,攀比谁做的慈善更多,因为这之间的层次和境界都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向内提升自己的修为,用更全面的视野去看待问题。

3.运用「全程」的思维

从时间维度上看,人的一生就像马拉松比赛,不管起跑、赛程中的暂时领先或者落后,某一阶段的攀比并不重要,人生真正比拼的是耐力和持久力。

拨迷见智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是一个整体,人的终身也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根本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丢失和满足加起来的总和是相同的,人们需要克服过度的攀比之心。

开启自在之门

泥巴非常羡慕地对金子说:「你散发出闪亮的光芒,你看上去那么的高贵,我一点都比不上你。」

金子摇摇头对泥巴说:「你能生出花、生出果、生出草、生出树木、生出庄稼、生出万物,我能吗?」

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在资源,我们要多看到自己的优势,不去盲目的攀比,因为每个人在世间都有不同的使命和特质。

用「与自己内在作比较」取代「人与人外在作比较」。

我们可以把注意力多放在自己成长了多少?又取得了哪些经验以及成就?在追随目标的路途中取得了哪些提高?当我们在审视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克服的困难和做的好事之时,便能够激发我们的欣赏、赞美、感激、仁爱之心,并走向开启幸福、快乐自在大门的道路。

Q:如何克服过度攀比心?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