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之美——中华审美的灵魂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小夜

“中和”是中国最古代、最传统,也是最优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内涵是协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并济。

“中和之美”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同时也是古人人生实践与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中和”观与中和之美

我们知道,哲学是无形的艺术,它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和之美”这种艺术审美追求,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和”一词首出《周礼》,后经孔子的发展,成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中和观”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天地之中和。意思是天地的运行要在阴阳这两种势能中取得某种平衡,才能获得某种暂时性的稳态结构。

二是人心之中和。心代表着意念、认知,它必须要与客观现实互相协调,才能让个体在实践中展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三是身心之中和。也就是说,人的行动要和内心的意念相协调,要做到身心中和,知行合一。

四是人际之中和。也就是说,人与人的交往要受到束缚和规范,不能有逾越规矩的行为,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整体和谐。

由上可知,儒家的“中和观”颇有辩证色彩,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事事恰到好处,彼此互相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强调的“中”虽然讲的是不偏不倚,但也不是固定不移的,不是两端中间的某个等距离的地方。

儒家讲的“中”是要随着空间、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中”强调的是协调,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

儒家的这种“中和观”,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也从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的范式进入了审美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

儒家思想的“中和观”运用到艺术,就形成了传统艺术含蓄、内敛的特点。那么,“中和之美”对艺术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它又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 绘画领域

中和之美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西方的绘画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绝望的痛苦等情感,张力很强。

但在中国画中,这种激烈的情绪我们几乎找不到。儒家“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思想影响了艺术家们,使得绘画作品大多以平和、宁静为美。

就拿绘画中的色彩来说,中国画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理性的科学色彩体系,而是形成了色与墨的同时孕育。

在中国画中,色与墨并非对立,而是强调二者和谐统一,协调共存,这恰恰体现了“中和之美”。

例如,《游春图》就是通过色彩的巧妙经营,表现出一派清新、朦胧的江南春色意境。

  • 建筑领域

纵观西方的建筑,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建筑常常是一览无遗的。例如著名的凡尔赛宫,奢侈华丽、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中国的传统建筑却推崇含蓄之美。

就拿古典园林来说,古典园林之美,美在于“曲”的艺术。不仅有曲径,还有曲洞、曲桥。

比如我们在园林艺术中常常看到“九曲桥”的设计,在九个曲折的尽头建造一个亭子。这样一来,人们要到亭子里尽览水面的风光,就必须先经过“九曲”,欣赏“一曲一景致”,这恰是“中和”思想影响下含蓄美的表现。

又比如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颇有意趣,这同样也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

  • 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承袭了中和的审美观念,追求“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效果。文人们常常会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例如,《窦娥冤》里的窦娥虽然被无赖陷害、屈打成招,成为了杀人凶手,被斩首示众,但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都一一实现,最终窦娥沉冤得雪。

又比如,《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屡见不鲜。

如《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等。这种往悲剧情节安上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方式,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追求。

  • 诗词艺术

同样的,中国古典诗词也体现着“中和之美”。就拿王维的诗歌来说,王维在写山水田园诗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

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同样也采用中和、舒缓的基调;在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同样体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举个例子,王维的《白石滩》描写的是一片水上露着白石,水边长着蒲草的浅滩,但王维却能让明月、溪流、蒲草、白石、浣纱女都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画面。

再比如,王维曾写过一首《送孟六归襄阳》。这首诗是送给他的好友孟浩然的。此时的孟浩然名落孙山,求官无望,而王维自己也是闲居长安,前途渺茫。按理说,王维此时应当和孟浩然很有共鸣,但他并没有用偏激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反而是用中和的语言劝好友回乡,过上闲适的隐居生活。

可见,“中和”不仅是王维等古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成为了他们的处世哲学。

“中和之美”的现代意义

综上所述,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对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美学形态传承了千百余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和谐原则依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大失衡,而“中和之美”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莫大的宽慰。

只有在繁杂的物质不忘精神追求,我们才能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