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背篼的老人

 有品者读 2021-04-08

文/三十五画

冬天的风很轻,轻的没有声音,但很有劲,撕扯的树枝都吱吱作响。屋里的老人似乎也感觉到了一丝凉意,起身掩一下门,加了些炭火,便又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编背篼。
背篼是农村常见的农用工具,老人编背篼已经有些年头了,这是前人留下的技艺。老人说:“要想背篼好,得有好篾条。”篾条一般用成年的、没用虫蛀的竹子,他说这样才有韧性,编的背篼结实、耐用。
竹子也是分品种和砍伐时间的,一般用来编背篼的竹子叫竹篾丝,就是最普通的毛竹,在我们这里的山上数量多,便于寻找。砍主的时间一般是冬季最为适宜。原因是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时竹子含有的淀粉、可溶性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含量都很高。如果此时砍竹,蛀虫正喜欢在这新砍的竹子里产卵。同时,春季砍竹,竹溶物大量流失,就使竹材的组织变松疏;夏季气温高,竹材组织也会变得更密实,质地更坚硬了。这就使得蛀虫难以入侵。按理说,此时砍竹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夏竹难于加工,所以也不宜采伐;秋天气候宜人,是竹子生长的好时节,所以此时竹子里面所含的营养物质丰富,又为蛀虫提供可乘之机,所以秋天的竹子也不宜采伐;那么最理想的时节当属冬天了,我们这里的冬季非常寒冷,此时蛀虫难以存身,砍伐的竹子质量上乘,编的背篼结实耐用。但由于天气寒冷,采伐竹子是一件非常的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编背篼的艺人们非常的辛苦。

选材,去节,分条,过细,制作篾条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而且编不同的部位所用的篾条宽度也不一样,整个程序也是非常复杂的。篾条弄好后就可以开始编了,万事先打基础,编背篼也是一样,最重要的便是“起底”,背篼的大小、形状以及结实程度,皆取决于“起底”。
底子起好后,便可以将散开的篾条收拾起来,此时,背篼的模样已大致形成,用提前准备好的篾条一圈一圈的开始编制,艺人的手和篾条配合的井然有序,篾条有节奏、有规律的穿来穿去,满满的背篼成形了。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用途,除了“起底”能决定大小之外,主体所用篾条的数量,编制的圈数也能决定它的大小形状,这些皆在艺人们掌控之中,他们常说:“背篼没样,越编越像。
编背篼的技艺本来就是服务于农业需求,所有在以前,这样的艺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非常常见,还有专门编背篼拿到集市上去卖钱,换取生活用品等,后来不光编背篼,他们还编笼子,簸箕,筛子等,非常丰富,渐渐的从原来只是为了满足日常需求而成为了一门艺术,这些艺人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称为篾匠。
如今,即使在农村,编背篼的人也很罕见了,我们村里也只有几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还在坚持编,看着他们娴熟的技艺和执着的精神,我感触颇多,有多少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技艺都即将面临失传,想到此处,我不由自主的叹一口气。转眼看一眼老人,他依旧坚持干着手里的活儿,外面的风吹的越来越紧了,老人起身掩了一下门,添了点炭火,地上那把磨的锃亮的蔑刀,虽处在冬天的寒风里,却不带一丝霜气……
喜欢就打个赏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