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骑兵为何能横扫欧亚?瞧人家战术、装备、权力结构,就明白了

 剧透历史 2021-04-08

蒙古骑兵,创造的那些横扫欧亚大陆的战绩,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传奇。

区区十万人的部队,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接连征服西夏、西辽、花剌子模,以及金朝这些动辄百万、千万人口的政权!之后,又进一步扩张,占据幅员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

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民族,为何都难以与之抗争?想要理解这里头的门道,我们还得从蒙古的那些军事优势开始了解。

最常被人们提到的,是蒙古人打仗时的骑兵战术。

在许多游戏和小说中,蒙古骑兵使用的,是所谓的“安息战术”,说白了就是利用骑射的远程输出,吊打那些远程攻击比不上他们的对手。

可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安息人的射箭法,活跃于公元前后二世纪这400多年里。那时候像冶铁、制弩之类的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当时的游牧民族可以用这一手,来稳稳地压制战场上的对手。

可蒙古崛起的时候,都已经13世纪了,不说南宋可以穿人串的床弩、大黄弩之类的大杀器,欧洲也已经开始出现葬送骑士时代的十字弩了。真的要是纯粹用这种安息战法,蒙古骑兵恐怕阵亡耗损起来将非常大。

实际上,当时的蒙古已经在历次激烈的战争中,逐渐创造出了一种专门适用于自己的骑兵战术。

和一些网友们想象中的不同,13世纪的蒙古军队中,重骑兵的占比是40%,而轻骑兵则达到60%。他们所采用的是袭扰加突袭的战术思路,在作战时先由轻骑兵在远距离射杀敌人,等火候差不多了才将重骑兵投入战场收割人头。

当然,杀伤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用这种火力覆盖来袭扰敌人,打击对手的士气,消耗他们的耐心。而等到对手的军队陷入懵圈后,就轮到蒙古的重骑兵冲击敌阵,在近战格斗中一举摧垮敌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遇上强悍之敌,这一过程还会重复数次。如果即使在这样的打击下,对手士气依旧旺盛,那么他们会改换策略,扰乱对方的军事布局和部队秩序,最后依旧是派重骑收尾。

由此可见,在蒙古骑兵战术中,重骑兵才是他们的核心。

有人可能会觉得,蒙古一个游牧民族,哪里来的这么多重骑兵?事实上,西征过程中,单论重骑兵的土豪程度,蒙古一点不输给西方重骑兵的那些“铁罐头”。

还是来源于小说和影视剧的刻板印象,不少人觉得,欧洲骑士才是名副其实的铁罐头,比如《刺客信条》、《全面战争》之类的游戏中,欧洲骑兵的板甲实在是吸引人眼球。

可实际上,在13世纪板甲还没有出现,欧洲骑士老爷们穿的还只是防御力较低的锁子甲。相比之下,蒙古人在吞灭金国后有样学样,女真骑兵原先那套“铁浮屠”、“拐子马”的装备,也在蒙古骑兵中普及开了。

更恐怖的是,作为草原民族,蒙古在战马的使用上也是土豪无比。

蒙古西征军队几乎全员骑兵,这些骑兵除了每人胯下的战马外,往往还会携带数匹随时可用于轮换的马匹。这些马匹,一来是方便换骑和运输,加快行军的速度;二来也可以从马奶中得到一部分食物,缓解军粮供应的后勤压力。

在冷兵器时代,全员配备战马的军队可一点也不多见,这除了能节省体力和增加军队战力外,那些行军速度的提升,也能令军队快速集结与散开,足以影响一场战斗的胜利与否了。

当然了,无论是战术还是装备,都只是“器物”这一层面上的东西。在古代,同时具备这些优势的游牧民族未必不存在,但能够同时把亚洲和欧洲各势力压得喘不上气的却一个也没有。

这就要提到蒙古的另一项优势了——千户受封制。1206年,成吉思汗将蒙古所有领民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再由他的功臣、勋贵们担任“千户长”来管理。

乍看来,这好像就是创业成功后给创始团队大块分金,可它对于蒙古这种游牧民族却意义极大,原本松散的蒙古各部不再由血缘进行划分,而是以千户作为基础的行政区划。

往小了说,这避免了蒙古各部因为鸡零狗碎的争吵而内耗。而往大了说,和八旗制度一样,千户制其实也是一种叠床架屋的军事管理制度,千户们对万户负责,万户则直接效忠于成吉思汗本人。

就这样,原本因为战争、掠夺才勉强整合到一起的蒙古部落,在“千户受封制”的整合下,才越来越像是一个集权国家。西征期间,成吉思汗正是依靠千户们作为节点和单元,才能如臂使指地指挥整支蒙古大军。

值得注意的是,千户制的设立,虽然为蒙古帝国的崛起补齐了短板,但是自此之后万户、千户乃至百户成为了新的贵族,开始了另一波争斗。为了给千户制度打补丁,蒙古中央以“怯薛质子军”的方式,继续安抚和监视这些新晋贵族。

就这样,新BUG和新补丁一层层的陆续出现,最终导致在成吉思汗、蒙哥等威望极强的首领死后,蒙古又再次陷入分裂。这也证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去适应的新形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