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厦伤寒论笔记(六零)

 火帝养生_WSH 2021-04-09

伤寒论第53条辨: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经常自汗出的,这是营气和,但营气虽和,而在外的卫气不和,由于卫气不能与营气谐和,所以常自汗出。因为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可以再用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趋于协调而愈,宜用桂枝汤。

中医对营卫的观念,营就是血,卫就是气,营在肌肉里面,营的路线,从动脉血管到小血管到孙络,中医讲的孙络就是微血管的部份;气就是我们的动能,所以气虚掉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力气,讲话都懒得讲。

卫气的路线就从腑,往往这个气从肠胃吸收营养后,从淋巴系统一直走,走在皮肤毛孔;所以有流汗和流血两种,在血管里面看到的是血,血管的外面有一层薄膜圈到了,这层网膜就是中医讲的气的走向。

网膜的力量很强,常见心脏的动脉血管破掉的时候,网膜会把它包到,在没有完全破裂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可以急救,而且在破掉之前会有症状。病人的症状就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口绞痛、刺痛。

五六十岁的人常常在副主动脉上面破裂,在心脏的上方有一副主动脉,血出来很多,往往有网膜包到,就是被气包到了。病人不会马上死,可是,很危险,病人不能动,一动就喷出来了。

中医的方法是让血急速的流回去,加强网膜的力量,让血管愈合。西医的方法就是把这一段割掉,接个血管上去,在接的时候,把动脉导到维生机上面,很快的接完血管再导回来,接个人工血管,这样就没有网膜了,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往往再发病的时候,血已经喷出来了,所以中医讲的气血同源,讲的就是血管外面的网膜。

病人常常自汗出,病人本身平常就在流汗。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人的气血要两和,血管的网膜和淋巴系统的气是相通的,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少了,它会自动供应水,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太多,水自然会出来,给淋巴系统传到皮肤毛孔,发汗发掉了。互相有协调作用,所以两者的管路是通的。

当气和血不协调的时候,“桂枝汤”最大的功能就是“调和营卫”,汤剂下去后,本来不协调的变得协调了,本来淋巴系统里面的水份,要进入血管里面的。如果气太旺了,水太过了发到皮肤表面,这水原本应进入血的,结果跑出去,就代表营卫不协调。

所以平常没事流汗的人,气候又没变化,突然流虚汗,就是代表“营卫不协调”。这时候没有病无所谓,有症状逆就可以吃桂枝汤,让它协调。中风证是伤到卫分,只需要用到桂枝,而伤寒是营卫两伤,因此麻黄与桂枝必须并用。

新药物学知道麻黄素有刺激中枢神经的功能,是作用于交感神经兴奋药,我们用作发汗药。麻黄素,西医用在急救、兴奋上面。也知道麻黄会发汗,但是西医只用单味的麻黄,用麻黄素发汗和维他命,造成很多的问题。

 吃单味的麻黄素并不能发汗,,如果麻黄素没有桂技,,只是个宣肺的药,不能得到真的汗。因为麻黄素是阳药,能把气管打开来,性轻而且升,一下就跑到脑部去了。头部阳气很盛,当然会睡不着觉,所以张仲景在汤剂用麻黄的时候,一定把麻黄素先煮掉。

中药讲“气”和“味”,所以《神农本草经》上面一定讲“气”和“味”。药有的时候要取药的“气”,有的时候要取药的“味”。例:大黄用来泻头面五官的热,大黄是寒凉的药,是消炎的药,如果牙齿痛、头上的病、眼睛红肿,取大黄的性就要用开水煮。所以,麻黄汤就是用滚水煮下去,这消炎的药就走上面,就是取它的气。如果把大黄煮两个小时,药味都煮出来了,这是取它的味,这时候大黄是往下走,而不是走到头上,所以大承气汤就一定是取它的味,因为要攻下。

所以麻黄煮过以后,就不取它的气,取它的味了,麻黄直接进入肺,用麻黄发表流汗的时候,一定加桂枝在里面,因为没有桂枝,麻黄不会流汗,麻黄进入肺让气管打开来,不论寒证热证都用得到麻黄,所以小青龙大青龙都有麻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