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发】刘玉华:真正的课程是鲜活的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10
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创建于1983年,2008年8月搬迁新校址至惠南镇拱亮路2300号,2018年9月,学校在惠南镇拱为路690号开办东校区。学校经历由完全中学到初级中学的沿革,迄今走过37年的发展历程。学校总部占地面积39031平方米,建筑面积18887平方米,东校区占地面积是25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是15000平方米左右,两校区设施俱全,环境净化美化绿化,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目前,学校共有46个教学班,1947名学生。学校现有教师136人,其中,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1人,市名师后备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3人,区兼职教研员1人,区学段中心组11人,区青年新秀2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青少年足球进校园示范校、国家级乡村学校少年宫示范点、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学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体教结合先进学校、上海市节水型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校园足球布点学校、上海市信息化先进学校、上海市慈善义工先进集体、上海市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表达修身治学的宽厚之德,传承学校历史发展,立足学校在惠南学区中的角色地位,彰显凝聚、共享开拓之道,与新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主要任务相结合,提出了“宽”校训。学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凝聚教育合力,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全面整合,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大视野课程”,推动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需求。

1.“大视野课程”体系构建是基于上海市中考改革的需要。随着上海市中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要考15门,计入总成绩的科目也从5门增加到8门:语数外理化、道法、历史、体育。另外,还有7门等第制评价的科目:地理、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科学和社会5门科目考试由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定评分标准,由各区在统一时间组织开卷考试。艺术和劳动技术2门科目考试,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平时表现,综合评定其考试成绩。即“全学、全考、全用” ,这种导向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过度偏科。大视野课程体系力求在“跨学科”、“通课程”、“融德育”中顺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2.“大视野课程”体系构建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需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公民意识、领导素质、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即培育“让美德成为品质,让阅读成为能力,让动手成为习惯”三大特质,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学校课程,大视野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价值含量高的“跨学科”、“通课程”、“融德育”的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经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课程中成长、在课程中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3.“大视野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特色学校发展的需要。当前教育改革的环境下,课程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学校形成了以“宽”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虽然开设了一系列体现特色的校本课程,但由于缺少对国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也缺乏课程领导力、导致许多以特色教育活动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不能得以固化,存在随意性较大、教育效率不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为破解特色创建“深水区”的难题,把学校打造成育人品牌学校,确定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让学校特色发展更有生命力。

学校组织力量全面探究和整体规划学校“大视野课程”,精细实施“大视野课程”,探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方法,多维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宽广——跨学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科过于割裂,学生则通常难以理解各个学科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章节中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決问题能力。可以说,在当前一轮的课改实践中,伴随着美国STEM教育理念的舶来,跨学科一词的火爆程度仅次于核心素养。

2.宽容——通课程。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不应该是孤立的课程体系,需要从育人的宏观视野出发,对具体的课程微观入手,对各种类型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产生整合性、综合性效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将这种三类课程的贯通称为“通课程”。初中是打基础阶段,基础型课程在三类课程中应占主导,使学生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技能达到一个共同要求的底线,同时,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选择不同领域拓展,达成个性发展目标。

3.宽厚——融德育。德育课程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广义的含义是指学校教育的所有构成,主要是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和德行教育要求按课程组织实施实现。以课程的形式整合、设计学校原有全部德育工作或活动,学校德育过程逐步实现课程的全覆盖,建立有序列、有层次的学校德育系统。学校德行教育、人格教育逐步实现德育课程全覆盖,让这些德育课程发挥课程优势,克服原有德育方式的弊端而产生新效应,逐步提高德育课程全覆盖的推进进程、速度和科学性水平。

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从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与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提炼学科课程哲学。每个学科教研组组织大家学习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学科的性质,把握学科特征,形成这个学科课程哲学的 核心理念,进而设计关键词,围绕这些我们又反复研读,阐释和丰富从而最后确定。例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应韵味馨香,语文之内在涵韵必先闻其甘香,丰富精神世界,展现生命气质。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唤醒自己、确证自己,最终形成自己的生命形式和精神气质。因此,课程理念提炼为:涵韵语文:让语文学习韵味馨香。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学科育人目标、聚焦学科课程目标是学科课程群建设的首要原则。我们厘定学科课程目标,从学科课程总体目标开始,我们的老师反复学习课程标准,精准把握学科课程总体目标。例如:数学的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分别又有不同的层次,反映学生发展的进程。这三方面目标的达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它们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整体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老师根据各年级教材内容,又设计了学科课程年段目标“智慧数学”课程的建设,是根据现有教学的六至九年级的教科书为蓝本,结合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拓展与丰富出来的课程。

第三,设计学科课程框架。要实现学科课程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内容作为支撑。内容横向上一定是结构化的,纵向上一定是有时间布局的,那么我们在横向上学习课程标准,关于这个学科课程的逻辑板块开始,结合本学科课程理念,建构学科课程结构。

第四,我们每个学科从学习方式变革入手,结合到每个学期的课程之中,多维度的来展开学科课程的实施。基于一定的学习需求,通过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设计和整合,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使它们相互照应、渗透互补,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聚焦目标,立足“大视野课程”布局,整合主题相同、内容相近的相关课程,突出内在逻辑,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与完整转变为课程群内部的衔接与完善,使课程之间由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分层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实施“协商式走班教学”、分类课程和活动课程尝试“长课程”与“短课程”组合,“长课时”与“短课时”组合,以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自选项目等形式开展,使学生在多元的课程中不断开阔视野也体验。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资源整合优化,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菜单。学校成立了“涵韵美文”、“倾听世界”、“智慧数感”、“慧趣电磁”、“美丽道法”、“明亮史事”等20余个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五,课程评价的创新发展。我校进一步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坚持全面综合,力求做到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立足过程评价,定性定量结合;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科学完善。学科基础性课程采用成绩评定的方式,学科拓展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采用学分制、等级制管理。

      我们认为,真正的课程是鲜活的。最好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课程的研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成长历程。“大视野课程”只是开始,我们正行走在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