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太阳病辨证要点

 济蒼之梅兰竹菊 2021-04-10

我们去各大中医诊室常常听说太阳能,基本不理解,那么什么是太阳病?该怎么辨证施治?

中医太阳病辨证要点

(一)太阳病证

属于中医六经辨证的太阳经,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 入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乃成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

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太阳经证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之分

【证侯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证候分析】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太阳经脉循行 于头项背部,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故头项强;正邪抗争于表,脉气鼓动向外, 故脉亦应之为浮。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病的主脉主症,不论病程长短,但见有此脉症,即可 辨为太阳病。

【辨证要点】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1)太阳中风证。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 ,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使卫强营弱所表现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

风为阳邪,邪正交争于表则发热;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则汗 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脉道松弛,故脉浮缓。至于鼻鸣干呕,乃风邪袭表,表 气不利,肺胃之气不和之象。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

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卫阳被遏,营阴郁 滞所表现的证。临床又称伤寒表实证。

【证候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证候分析】外感寒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郁,温煦失职故见恶寒;卫阳被遏,邪 正交争,卫阳奋起抗邪,故见发热;卫阳郁遏,寒凝收引,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 故见头项、肢体骨节疼痛;寒朿于表,腠理闭塞,邪闭于外,肺气不利,故见无汗而喘 促;正气欲驱邪于外而寒邪紧束于表,故脉浮紧。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太阳腑证

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因其病位、病机和证候表现不同,临床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

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足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 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未解,故恶寒、发热、脉浮或脉浮数等表证仍在。邪气内传入腑,与水内结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邪与水 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见口渴欲饮;饮多则水停不化,反蓄于胃,故见水入即吐 的“水逆证”。

【辨证要点】小腹满、小便不利

2、太阳蓄血证

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入里,邪热和淤血相互作用于少腹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失治,邪热循经内传,与血搏结,瘀热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故小便自利;瘀热互结,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大便而出,故见大便色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辨证要点】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传人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蓄血者为邪热循经入里,与瘀血互结。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