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幻灯片走得太快了。但你们一定目睹了诗人的生活环境,一个非常田园化的世界。斯德哥尔摩,或者说整个瑞典感觉就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唐朝,非常干净,安静,清净。
那么,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呢?你们很多人一定读过。在他的诗里,自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他轰动了瑞典诗坛的第一本诗集《十七首诗》最大特点就是那些取自于自然的意象。它们精准,精致但同时有突兀惊人,注入了诗人的品性和视野。诗集中有三首专写波罗的海岛上秋天景色的,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风暴》。此诗用的是萨福体,即以古希腊著名女诗人萨福命名的诗体。诗体在翻译后失去了原有风貌,我只保存它的音节和节奏。诗是这样的:
突然,漫游者在这里遇上古老
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
北方的风暴。正是花楸树果子
特朗斯特罗姆被称为“隐喻大师”。我们在这里看到瑞典随处可见的橡树。但在诗人眼里,橡树第一次变成了“一头长着巨角的驼鹿”。诗人出色地完成了颠覆习俗,给事物重新命名的诗歌任务。接着,诗人用丰富的心理体验,生动地把大海比作成“墨绿的城堡”,一个巍峨浩大,坚不可破的世界。大海这个意象多次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里出现,在他后期诗歌里,大海变成了一堵墙。 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是最后一句:在静中听到橡树上空的星座在厩中跺脚。一个神奇的隐喻,我们读者会联想到人头马,清晰地看到马蹄一样踩踏的星星,并听到轰鸣的马蹄声。星星跺脚的景象,可能只有在北欧这种环境里才能感受到。这种空旷神秘的静,布罗茨基也在他的一篇散文里描述过,他说,你在彼得堡,你能听到波罗的海对岸针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这种静在你们云南的一些地方可能有,但在别的地方……中国是一个非常喧嚣的地方。北欧的静养育了聆听静的耳朵,或确切地说,心。
下面我来谈谈特朗斯特罗姆《十七首诗》里的第一首《序曲》。这首诗灵感于他的一次跳伞经历。 醒,是梦中往外跳伞 诗的第一句用石破天惊的姿态洗新了读者的耳目。此诗把跳伞过程,由天空向地面的运动,通过一连串意象,塑造跳伞者内心的神秘感受。而这一切,似乎又指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即,“当穿过这死亡漩涡之后,是否有一片巨光在跳伞者的头顶上打开?” 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思考余地。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诗人对世界感受的独特方式,它也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一个标志性的特点,即诗人所说的诗是感受,是对神秘世界的揭示。另一个特点,就是意象的突兀的精准。比如像“树根在地下甩动灯盏”和象征降落伞的“青铜时代的小号”等等等等。《十七首诗》里对自然的特朗斯特罗姆式的感受,在《水手长的故事》也可以略见一斑:
没有雪的冬天,海是披着灰色羽毛蹲着的山的亲戚 转瞬发蓝,长时间同色如山猫的波浪 在沙滩上徒劳的寻找栖处
这是在讲冬天的景色,是长时间凝望大地之后出现的内心的景色。它是慢的果实。诗的结尾写出了一种艰涩的生存状态。我在北欧生活了二十多年,冬天在瑞典北方,靠北极圈的地方日照时间只有两小三个小时,太阳像一个巨大的一千瓦的灯在天际移动。有光,但没有热。夜晚会出现因太阳风暴而形成的北极光,那里,生与死,瞬间和永恒会比阳光温暖的云南或江南显得咄咄逼人。于是,敏锐的心写到——
在那里,唯一的幸存者必须坐在 北极光的炉旁,倾听 冻死者的声音
火车停在南方土地,纽约大雪纷飞 这里,你夜间可以穿着衬衣行走。但路上空无一人 只有车辆带着自己的光芒飞过。一个个飞碟
有人把特兰斯特罗姆视作印象主义诗人,有人说他是象征主义诗人,也有人认为他是超现实主义诗人,但我认为,他更像是魔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从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出发,捕捉事物的特点,在描述和展示过程中突然打开一个如梦似般的景致,比如像“像船穿越沉沉迷雾/而不被雾所发现。寂静/信号是灯笼幽暗的光芒” 或者像“朦胧的记忆沉入海底/在那里僵化成陌生雕像——你/的枴杖被海草燃绿/从大海返回是你全身僵硬”于是另一个世界悄然洞开,读者像阿丽丝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特朗斯特罗姆很多诗歌和音乐有关。《夜曲》是其中的一首,它给人一种舒缓,安静的感觉。我念一下它的第一段:
夜晚我开车穿过一座村子。
这首诗涉及到醒和梦的主题,也是贯穿特朗斯特罗姆整个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醒,是梦中往外跳伞。”诗人在《序曲》里写道。醒和梦之间那个悄悄经过的神秘始终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想体验,揭示,解答的一个东西。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另一个主题是树。树在他的诗意生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位置,从而 给他的诗带来了耀眼的光芒:
在长诗和散文诗里,特朗斯特罗姆显得非常游刃有余,诗显得丰润饱满。但其实他最拿手的还是短诗。短诗体现了特朗斯特罗姆式的凝练。这里我想用瑞典语朗诵一首,《自1979年3月》,此诗讲词和语言的关系。我给大家背一下:
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而不是语言, 我走向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 我遇到雪上麋鹿的蹄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这首电报似的小诗我在《译者序》里专门论述过。语言是自然,整体,语言永远大于支离破碎的词。语言是场所,空间,意境。特朗斯特罗姆把这个空间打开,像中国的唐诗一样让你进入,感受,分享他鲜活的体验和经验。
刚才说了,凝练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的最大特点,而他的这一诗艺主要受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影响。罗马诗人认为:诗歌要短,写完要放上几年,要不然就会后悔。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产量不高,他每四五年发表一本诗集,诗集一般都不超过二十首。但他的诗百分之八十可以说是极品。第二个是东方的禅学,尤其是日本的俳句对他的影响非常大。细读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可以发现很多诗句受到日本俳句的影响。诗人一共写了65首俳句,不少俳句可以和任何一个日本俳句大师比美。他把那种精美的日本俳句写得海盗般强悍,充满波浪和船头冲撞时的张力。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特点我粗略地就谈这些。下面谈谈他本人对诗歌的看法。我在1991年夏天的时候给他做过一个采访。我问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他回答说:凝练,言简意繁。我问他对诗歌风格的看法,他说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忍痛割爱、敢于删减,如果必须的话,需要放弃雄辩,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特朗斯特罗姆确实也是这样实践的。他的诗很短,没有多余的字。可以说他诗里的每一个字都放置在恰当位置。这本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集收入了他所有的诗作,以及他的回忆录《记忆看见我》。当我问他诗的本质是什么时,他沉思了一阵,然后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再认识。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 (结束)
李笠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64ba401018gdx.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