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陷胸丸 【原文】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斤(熬) 芒硝半斤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七,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作者】 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伤寒】 1、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剂量】 1、四味药要等量,甘遂无水不去,去水力量非常强; 2、芒硝可以攻肺里坚硬的痰; 3、一个丸大概弹珠那么大,一钱左右。 【组成】 芒硝 大黄 葶苈 杏仁 【时机】 1、与大陷胸汤比较,都是心下硬痛。大陷胸汤是一路直的痛到关元,而大陷胸丸的痛是往上走的,所以要用丸剂将痛推下去。 【应用】 1、小孩胸前凸出来可能被西医诊断为肺炎、肺积水、肺脓样等。吃下去后会上吐下泻,第二天胸部会凹下去。 2、龟背。都是肺里有痰,都是大陷胸证。 【应用集锦】 1、(1)都是心下硬痛。大陷胸汤是一路直的痛到关元,而大陷胸丸的痛是往上走的,所以要用丸剂将痛推下去。 (2)如果病人有壮热,像乳瘫、肺癌到末期的时候,肺里面长东西,有壮热的时候用大陷胸汤,无太热的时候用大陷胸丸。 (3)凡结胸有热者,用大陷胸汤下之;其无热者,宜用大陷胸丸下之。 2、稻叶克关于心下痞硬: (1)凡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证也。 (2)或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时时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参汤也。” (3)或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散证也。 (4)或胸下结聚、心下痞硬,按之觉腹底有冷气者,附子汤证也。 (5)或大便闭,心下痞硬,且心下脐上之间实,按之痛甚者,调胃承气汤证也。 (6)或心烦吐下、心下痞硬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也。 (7)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者,半夏泻心汤证也。 (8)或便秘、浮肿、心下痞硬、雷鸣者,桃花人参汤证也。 (9)或心胸膨胀、便闭、心下痞而硬满者,大陷胸丸证也。 (10)或腹拘挛急迫,心下痞硬实满者,甘遂半夏汤证也。 (11)心下痞坚、按之稍痛、且悸而小便不利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苍术)。 3、龟背以病儿中指中节为尺寸量之,于第三椎骨节两傍各寸半,第七椎两傍各寸半,灸数十口。或取龟尿涂曲骨上亦可。龟胸,于肩上按摩彻灸,小儿尤可。 隔五、七日,以大陷胸丸下之,小儿用紫园灭毒丸下之亦可。 【比较集锦】 1、若论用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之区别,和抵当汤与抵当丸之意略同。若有外邪所致或实热所致,—时所成之剧证,则以汤攻之,兼行解热之法。 2、项背拘强: (1)太阳证,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 (2)柔痉之项背拘强,栝蒌桂枝汤。 (3)结胸证可见心下坚满而引起的项部拘强,大陷胸汤。 (4)心下或者胁下有痞硬、坚满、苦满,导致项部拘强者,柴胡剂,则项强亦可愈。 【名家论述】 1、大陷胸丸《伤寒笔记》(倪海厦) 太阳病,脉浮则为风,数则为热,热跑到血里,脉就会数,脉跳得很数时,就代表热在血里面,还有一种脉是微细数,代表血里津液没了,血里的水不够了,血很热就会有虚的热,表未解也,应该是攻表才对,反下之攻下以后,血就会往下跑,身体上的血就虚掉了,阳就下陷,动数变迟,脉就变慢,正常的水透发出去,结果水没有透发,流回到胸腔里面来,水往里跑就变成了客气动隔,水在皮肤表面叫做水,进入身体里面就成为湿,隔内拒痛,湿、痰和水在胸膈横隔的地方,硬邦邦的,硬块有吐不出来,气短烦躁,呼吸时横隔要下降,堵到又降不下来,一吸气就要吐出来,就变成短气,阳在上面没有办法下降,变的烦躁,心中懊侬,胃中被误下空虚很难过,被误下才会结胸,平时不会;若不结胸,就是上焦没有湿热,没有湿痰,湿痰很盛的人开桂枝汤时(舌头很湿),加茯苓、白术;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胸腔里没有湿热,水进来就只是水,会被胃蒸发掉,阳气往上跑了。被攻下了,胃虚掉了,只有头有汗,就是津液伤到,肠胃津液跟着出去,头上只剩一点点阳,一点点汗,其余地方都没有汗,是津液不够了,小便当然就不利,身体会发黄,就是透过皮肤看到血的颜色。 大陷胸汤比大陷胸丸更少了,大黄四钱,芒硝二钱,甘遂五分生用,如果结胸的很厉害就要加重,平时大部分二勺就够了,很少用到三勺,像西医讲的急性肺扩张,肺突然膨胀起来,或是肠梗到,麻痹性的肠梗阻,都是中医讲的大陷胸汤,所以是热实结胸,梗在上焦;如是热实结在肠中,就是大承气汤证;大陷胸汤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下到少腹的关元附近;大陷胸丸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上走,所以是丸剂,不然药走的太快,一下子就跑到下焦去了。 用六碗水先煮大黄,煮成二碗,大黄的渣去掉纳芒硝滚一二下就好了,再拿甘遂粉剂倒进去,甘遂生用,先喝一碗,如果没有上吐下泻再喝,一般隔六个小时,如果又吐又泻就不用再喝了;如果光吃大黄芒硝,一下子就里急后重,甘遂下去,到胃里就不走了,药往上走,等你感觉药力往下走,打出来的全部是痰没有大便,因为肺和大肠是表里,甘遂把痰全部从大肠排出,而不是从肺里出来,痰渗入隔膜,再进入三焦,再渗入大肠出来,渗出来的。药力大约持续三个小时,像水龙头打开一样泻出来,精神变好,很舒服。 |
|
来自: 仲景中医交流 > 《伤寒经方(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