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六十一首《十五夜望月》(王建)

 高山仙人掌 2021-04-11

图片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十五夜望月

【中唐·王建·七言绝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拼音版

zhōng tíng dì bái shù qī yā,lěng lù wú shēng shī guì hu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jīn yè yuè míng rén jǐn wàng,bù zhī qiū sī luò shuí ji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图片

[作品介绍]


《十五夜望月》,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图片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⑶冷露:秋天的冰冷的露水。
⑷尽:都。
⑸秋思(sī):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图片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图片

  [作者介绍]


王建(约766~约831)或(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约46岁始入仕,“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是擅长素描速写的著名作手。他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物风情画。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佚名图片
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佚名图片
赏析


对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自古就有许多种说法,诸如“唐明皇游月宫”说;“嫦娥奔月”说;“时令节气”说等。但不管来历如何,八月十五成为节日,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王建此诗便是写的这个中秋之夜。

诗先是从作者居住的院落着眼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夏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正中。中秋之日,云稀雾淡,秋雨洗尘,此时的月光最为皎洁、明亮,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清辉洒满大地。唐代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曾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这样的时日,这样的月光,自然会给人以很强的美感,但诗人却在缓缓地说“中庭地白”。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写月色不写空中而写地,这是诗人普遍的手段。这自然令人想起王建之前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使“地白”的效果确实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如霜如雪,柔和清冷的感觉。这些,又能使人想起王建之后苏轼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艺术上的互通之处。月色之中“树栖鸦”,月华倾洒而“地白”,这是无声的静;而树上栖鸦是怎样感觉的?其中就有声音之感了。因为树上居住鸦鹊,月再明亮也是难以见到的,只有闻其声才能辨出。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夜深的安定入睡,是完全可以凭听觉感受出来的。细心的诗人们总是注意到“明月惊鹊”的情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桂轮秋出半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方干《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月夜而注意栖鸟,正是用笔的精妙之处,这就进一步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继续写这十五之夜的柔和宁静,且格外引人产生美的遐想。中秋之夜,丝丝寒意中不时传来露珠滚落桂花丛中的声音,但那种滚落是无声的,是心灵感应出来的。诗中的桂花是指人间的,何尝不是指天上的呢?唐人盛传月中有桂树,并有吴刚伐桂之说,“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八月十五,月之最圆之时,想那月宫中,冷露也一定打湿了桂花,何止桂花,那树下挥斧的吴刚呢,捣药的白兔呢,仰望的蟾蜍呢,那“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的嫦娥呢?这“无声”而轻盈的冷露,沟通了人间天上。诗句展示了一个极具联想的美丽意境。

人间天上,月华如水,冷露无声,桂子飘香。此时此刻,这一切,不仅诗人在独立凝望,而是普天之下,人人都在举头明月,心驰神往,都被这明空的夜色的柔和情趣所浸润。对此情景,诗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全诗由景及月,由月及人,逐步推进,最后以诘问的形式,流露出一种感秋怀人之意。诗人怅然于客子离家、聚散无常、人间冷暖、月宫凄清而发出一种相思相忆的感念之情。实际上,从全诗的意脉上感觉,诗人是在抒发一种自己怀人念远之情,但却不着边际地说不知道那悠悠的秋思会落到谁的家里。话里有话,似乎是在说,别人都在望月,只有我还有诚挚的秋思。其情蕴藉深沉,表现得委婉含蓄。尾句的 “秋思”二字,另有一种解释,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此诗说:“ '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选诗最当存其自注也。”据宋本《王建诗集》及《万首唐人绝句》题下自注:“时会琴客。”意即此诗是同弹琴者相会时而作,然后寄给远方的朋友“杜郎中”。如果是这样,后一句应写成“不知《秋思》落谁家?”据蔡邕《青溪五弄》,五首曲子分别为:《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黄生之说倒是较有见地。如是这样,对于此诗结尾的余韵也丝毫没有什么影响,“秋思”既是琴曲的名,又是那一中秋月夜的相思之情,一语双关,备见作者匠心及用笔之隽永。亦如李白《黄鹤楼闻笛》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同一手法。

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曾评价这首诗说:“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己,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终意之笔。”俞氏说此诗在诘问之中,笔致尤见空灵,确实说到了点子上。“空灵”是指超逸灵活,不着迹象。诗中那种秋思之情,那种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不见丝毫痕迹,但却又令人可感,超逸之中,具有很深沉的韵味。尤其是诘问语气的结尾,更是唱叹有神,不知不觉之中,给人深深的感染力。

佚名

图片

赏析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为人激赏的七绝,“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尤其脍炙人口。这首诗以含蓄取胜。清代诗人兼诗歌评论家沈德潜认为它“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这是深中肯綮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画出了一幅静谧而又不乏温馨的清秋月夜图。如银的月光洒满了庭院,乌鸦早已归巢;清冷的露水悄然地在花木上凝聚,而桂花已把它的缕缕甜香弥漫在空气中。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中秋之夜圆月升起之际,时间已经不早了,而到露湿桂花恐怕已近夜深了吧?谁人夜深不眠还在一片清辉中伫立中庭? 无疑是诗人自己。诗人自身的形象本来就是清秋月夜图的核心部分。诗人虽未把它明朗地刻划出来,但读者体会得到,而且由此可以体察到,在桂花的缕缕甜香中,还摇曳着一线略带苦涩的情思。不然的话,诗人为何深夜不眠,又为何对于栖息于巢的乌鸦如此敏感呢?曹操在《短歌行》里曾经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今夜乌鸦已依于枝栖于巢了,那么远离家乡的游子怎能不思念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又怎能不思念远去的游子!

当然,在诗的前两句里,这些只是潜台词。不过这一线思念的情丝在不断地摇曳壮大,终于汗漫得不可遏止,让诗人作出了直白的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尽望”,诗人自然也在望月人之列;家家秋思,诗人之家自然也不例外。读者还不难想到杜郎中以及杜郎中的家人和友人……三、四两句是直白的抒情,但情中也有景:诗人举首望月、低头思乡的形象,秋思人家思念远方游子的形象。虽然它不甚鲜明,但不难联想得到。三、四两句最精采之处,还在于诗人把个人的思亲之情溶于一声为众生而发的浩叹之中,这样不仅使个人情感得到了鲜明却又含蓄地表现,而且使这情感得到了升华:它愈益宽广,愈益深沉。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表述过这样一个观点:“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向,或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验之以王建这首情景交融的诗作,可以论定克罗齐的话确有道理。

佚名

图片

赏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当是诗人中秋夜晚望月有所感慨,于是写下这首七绝诗寄给杜郎中的。“十五夜”,即中秋晚上;“郎中”,官职名。

前两句写中秋深夜景色。“中庭”,即庭中,院子里。“地白”,系月光所照,暗扣诗题“十五夜”。“树栖鸦”,表明环境,也暗示了时间。曹操《短歌行》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宋周邦彦《蝶恋花》有句云:“月皎惊乌栖不定。”这些诗句均告诉我们,月光明亮会惊扰鸦鹊栖息。既然树上已安静栖息着鸦鹊,则说明已经月移西天,夜阑更深了。次句露湿桂花,也是夜已深沉的标志,而“冷露无声”则表示此时只是夜露初生,还不很浓重。这两句,诗人通过“地白”、“树栖鸦”、“露湿桂花”和“无声”几个细节的真实描述,分别从视觉、感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整个环境的孤寂、清冷,从而为后面抒情张本。

三、四句写诗人望月后的心情。第三句用“人尽望”一方面暗应我国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另方面也和末句内容照应。结句的“秋思”包含着双重意义,(1)琴曲名。宋人出版的《王建诗集》和《万首唐人绝句》中,其题下均有“自注'时会琴客’”字样,可见当时诗人因与琴客聚会,必然是一边赏月,一边听着琴客演奏乐曲,而《秋思》则正是蔡邕《青溪五弄》中的一“弄”(即一曲)。(2)感秋之情。由于琴曲《秋思》悲凉情调的感染,也由于中秋节现实环境的启动,诗人不禁感慨万分地说:虽然今晚人们都在赏月,但各人心情不同,不知道《秋思》的清冷曲调会引起哪一位的满怀秋思?“思”读sì,心绪,情思。“秋思”,即秋天的思绪,秋天的情思。“谁家”的“家”,是语气助词,无义。诗人不说自己满怀秋思,却故设疑问,这不仅更加重了悲秋的气氛,而且巧妙扩展了“感秋者”的范围,表达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绪。

全诗景中寓情,以情应景,情景交融,耐人思味。

佚名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