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有人看不起你,你只需要做1个动作

 蘑菇心理学 2021-04-11

【 蘑菇心理  第1802天 】

  

文 | 实用菌


  01 

“家里穷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频繁出现在微博热搜上,每每点进去,都有一大堆人,诉说着属于各自的苦楚,同时有无数人共鸣着。

有人说,至今去肯德基一类的快餐店都会手足无措。

因为到店里的第一反应,不是美味,而是算计着这顿饭要花多少钱。

有人说,自己从来不敢坦然说出“没钱”这两个字。

因为别人的“没钱”是说这个阶段的现状,而我口中的“没钱”更像是在定义自己的人格。

在知乎这个问题下,三千多回答,近一半匿名。

我想,这好像已经说明了一切。

藏在匿名身份后的那一个个个体,他们用“匿名”保留自己最后的体面,“贫穷”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事实。

哪怕是在没人认识的社交平台,勇敢承认贫穷带给自己的苦楚,都要付出莫大的勇气。

“贫穷”这个名词,伴随着人们的敏感与自卑,每提及一次,就被刺痛一次。

  02 

朋友芝芝告诉我,她就是穷人家里长大的孩子,而“钱”也是她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

别人避开她的讨论,无意识的眼神,都让她觉得他们在“看不起”她;她经常性地说话带刺,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穷”好像是她生活的中心。

然而更可怕的是,因为穷,她甚至害怕改变。

去买衣服,她不敢挑选,不敢试,不敢表现出喜欢。

有时候被朋友说服去试,也不敢大大方方欣赏镜子里的自己,因为觉得自己不配,觉得只有穿上角落里那堆旧衣服,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觉得自己就只配在人群的边角,默默苦楚。她说,因为这种想法,她错过了很多机会,但同时又觉得那些机会她本不配拥有。

同时,她也害怕别人对她的好。那个时候,她总觉得奇怪,我有什么值得被喜欢的,我不配。

她曾经很喜欢跳舞,可在去上了一次课后就不再去了。因为在别的女孩子讨论什么衣服好看的时候,她一直在纠结昂贵的费用。她小心翼翼,不敢和她们说话,害怕表现出自己的底气不足。

同时,那些明媚快乐的女孩子也深刻地刺痛着她,提醒着她与那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她告诉自己,我就应该呆在自己那个窘迫的现实中。

潜意识里,她拒绝改变,拒绝让自己变的更好。因为她自认为,她的身上,还有一个“穷”的标签,只要它在,她就与最好的事物不搭。而只有那些不堪,才是她真正应该拥有的。

她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自己,你是个穷孩子,要做与“穷”相匹配的事情。

  03 

其实,和芝芝一样的大多数穷孩子,在向自己反复强调“穷”的时候,也是在恐惧“穷”的时候。

他们深深地害怕自己的行为,超出了自己的经济承担能力,然后伴随而来的那份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心理学家是用梦境来类比解释的。想象在梦中,你被一群人围观,然后你发现自己全身赤裸。这个时候,你的感受就是真实的羞耻。

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置于一种幻想的羞耻感中。

比如我们在商场试了衣服后,因为价格贵而不想买。这其实是很正常的行为,根本没有人在意。

但我们自己,因为敏感的条件反射,只要稍微被外界关注,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个时候,售货员无意中的一瞥,别的顾客的打量,都会让我们觉得异常羞耻,觉得会被人嘲笑,会被人看穿你的窘迫。

其实别人真的会看不起你吗?未必,只是当你把内心的羞耻感投射到外界的时候,很多毫无意义的小细节,都被你接收过来,与羞耻联系在一起。

羞耻一旦出现,往往就伴随着自我攻击。

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个错误,会觉得自己应该赶紧消失,才能消除这种不适感。

这个时候,我们将穷与自己画了等号,它不再是一个形容我们外在环境的形容词,而成为了形容我们人格的形容词。

长此以往,我们便会对追求更好的东西产生一种内在性恐惧。因为那些更好的东西,好像就代表着窘迫、不适和羞耻。

所以说,当我们拒绝改变的时候,其实拒绝的是真正的自己。我们不敢正视那份羞耻,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在回避自己。

我们认定自己是不完美的,也认定我们不值得更好的。

  04 

而除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羞耻感,我们因为穷而获得的那份不配感,很多时候来自父母。

穷不是根源,问题的根源是父母将自己对生活的无能投射到我们身上。

我们面对贫穷的态度,可能就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

《人生脚本》的作者伯恩认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有一个人生计划,这就是“脚本”。这个脚本来自于儿童时期产生的幻觉。

面对一件事,遇到一个新人,我们的态度、行为以及会说的话,很多时候就取决于这个“脚本”。

伯恩同时强调,这个脚本,受父母的影响很大,这个脚本就像是被父母编制的某种程序。

我们面对贫穷的羞耻,面对美好事物的不配感,或许就是父母写进我们人生脚本的程序。

毫无疑问,父母本质上还是希望孩子安好的,只是他们会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论,去希望孩子安好。

所以,他们把自己的习惯、经验等,变成“应该脚本”“禁止脚本”写进孩子的人生程序里。

比如他们自己受了太多生活的苦,很小的时候告诉我们“你就应该这样”“家里穷,你不要惹事”“赚钱不容易”等,这些话被我们放进潜意识,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处理事情的原则。

就像在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里,李非凡想加入科技培训班,但爸爸知道高昂的学费后,便一直阻止孩子去。他的话,像极了每一位穷人家的父母:

“臭小子,你跟别人家比什么啊,别人父母赚多少钱啊,你爸妈赚多少钱啊”

“上万块钱去什么培训班,你脑子能比你爸还精?自不量力。”

“你就踏踏实实逛逛夜市,逛逛地摊,十几块钱给孩子买卖玩具得了。”

因为穷,他不认为孩子配得上昂贵的补习班,他不认为孩子以后有出息。

而这些话,其实都是对孩子人生脚本的编写。因为这些话,孩子一定会听进去的,并用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因此,当我们面对超出我们经济能力之外的事情的时候,那些不配感,其实就是我们以“父母的自我状态”来应对这个问题的时刻。

我们的人生,或许已经被童年的经历撰写了。

  05 

积极心理学之父有言,拥抱幸福的首要法则,就是过去的让它过去,它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也不应该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它。

如果家里穷已经是既定的事实,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它,而是与它和解。因为它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只有真正接纳了它,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接纳了那个完整的自己。

穷不是你我的错,但若我们一直凝视它,我们就永远逃不掉它。

而我还想把《心灵捕手》里肖恩对威尔说的那句话送给你:“这不是你的错。”

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你不必要为它感到羞耻,你不必用它去定义自己。它只是一个形容词,而不代表你是谁。

不要逃避,向前走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