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了“惩戒权”,老师应该怎么做?

 窗前有树905 2021-04-12
2021-04-11 08:57:32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王怡

近日,网上流传一则关于老师言语辱骂学生的音视频,引发热议。关于“教育惩戒尺度”的话题,再次被网友搬上了讨论席。

有不少人认为,老师实施“惩戒”要把握合适的尺度,才能对学生起到正确的矫正效果。

“惩戒”分等级,对于老师来说,这始终是门学问。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熊孩子”,老师到底该不该罚?“惩戒”力度又该如何把握?我们一起听听老师和家长们的看法。

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专门的部门去做

“我家女儿从小就比较调皮,有时候不完成作业,你越骂她越没用。”家住临海的陆女士,一直把孩子的“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老师。在她看来,对孩子有奖就得有罚,把惩罚的权利全权交给学校,她觉得很放心。

不过,教育惩戒的形式也要因人而异。陆女士认为,适度惩罚、奖罚并重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积极作用。“我在网上看到过不少老师公开辱骂学生的新闻,现在许多孩子的内心比较脆弱,如果真的因为过重的惩罚而导致极端的后果,这对学校和家长而言都不好。”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犯错,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教育惩戒权。洪家中心小学是椒江首批教育惩戒试点学校之一,一名家长代表认为,应该将惩戒权交给学校专门的部门去做。这样既能让犯错的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能把握住惩戒的程度。让一线任课老师专心教学,不因教育惩戒这件事对他们产生不必要的社会压力和伤害,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无异于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家校须得共同“发力”

“教育舆情频繁出现的背后,是许多家长无法深刻理解教育真谛,不能正确看待教育惩戒权的现状。”在台州市学院路小学德育处副主任杨成芳看来,老师严格管理学生是负责任的表现,但要注意和学生沟通时的措辞。家长爱护孩子的初心没有错,心疼孩子也没有错,但如果老师的批评合理有度,也希望家长能理解支持老师,不要有过激反应。

“教育惩戒权,是学校老师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对孩子错误行为进行纠偏而特有的权力,应该得到支持和保护。“杨成芳认为,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就像飞机的“两翼”,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只有两翼齐心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帮助孩子“腾空而起”。

运用更有“创意”的惩戒手段

“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在台州市实验中学老师李璐看来,孩子教育的主阵地是家庭和学校,当面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旁逸斜出”,特别是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些知错犯错、屡教不等痼疾时,老师尤其需要掌握惩戒适度、家校互助的原则。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运用,于教师、学校而言,必须与“体罚”划清界限,这是教师和学校的一条“高压线”,也是底线、纪律线。

“一个定居美国的老同学曾和我说,美国也有体罚,但公众场合不能体罚,被人看见会被举报并起诉。”李璐说,在老同学女儿的班上,不少家长对如何实施“惩戒”,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心得方法。例如,做错事后让孩子把英文字母表倒背如流,或打碎花瓶后让孩子把碎的花瓶拼起来,既有创意也不失意义。

“惩戒不能作为教育孩子的首选手段,更不能因教育手段的匮乏而'一打了之、一罚了之’,至于把惩戒作为老师舒缓教育压力的手段,如此更不可取。”李璐认为,一些富有“创意”的教育惩戒手段,可以更广泛地在学校、家庭中应用起来,代替传统的责罚,让孩子们“心有所敬、行有所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尺度”也要有“温度”

家校共育、恩威并施是教育孩子的必要手段,这其中需要“戒尺”的合理运用,更离不开“耐心”与“微笑”。

在李璐看来,老师不但要“教书”,身上更肩负着“育人”的神圣职责。教育惩戒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关爱与尊重,更不能忽视惩戒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在规范孩子行为的同时,老师更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性格发展。

“教育惩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只有确定好方向,才能合理运用教育惩戒权这种辅助方式,在具体行为上把握好尺度。”在椒江区洪家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张蒙妮看来,教育的艺术也是“爱”的艺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惩戒,万万不要搞“一刀切”。

“著名改革教育家魏书生,就曾经责罚迟到的学生上台唱歌,利用表演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发挥自我纠错的能力。”张蒙妮说,教育惩戒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关爱与尊重,这种惩戒方式融入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基于“爱”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缺点,以宽容的态度纠正他们的错误。

对此,杨成芳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她认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有的教育惩戒权不能丢,但要让惩戒权更有“尺度”和“温度”。换句话说,在规范孩子行为的同时,老师更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性格发展,不能把惩戒权变异成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在使用教育惩戒权时,老师还应该尽量与家长密切配合,多沟通、多交流,多从心灵上感化学生,体现人文关怀。”杨成芳说,让学生们明确是非善恶的界限是关键,有时候,“爱的教育”更有利于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明白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