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蒂散 【原文】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七。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说明】 此乃峻方,用时务求辩证准确,一定是病人想吐但吐不出来的情况,说明胸中有痰。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 2、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伤寒) 3、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金匮) 4、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金匮) 【组成】 瓜蒂 赤小豆 【时机】 1、瓜蒂散是用在有东西堵到了的时候,吃下去马上就吐了。 2、简单的吐法用浓盐汤,很多盐用温水化开,一喝下去就吐了,比瓜蒂好。 【禁忌】 1、曹师:亡血家及体虚之人为禁例。此为唯一吐剂。 2、用吐剂的时候,病人有出血、漏血的现象、虚家不可以用,因为虚家血素亏的,用吐剂的时候,血往上走,血会再出来,过去有胃溃疡、胃出血的人,一吃下去,胃马上容易再出血,所以瓜蒂散平常很少用。 【应用集锦】 1、吐病用瓜蒂散,止用瓜蒂一味足矣,不必再添别药,反牵制其手也。 2、(1)太阳结胸因热入,硬满而痛为有形,故大陷胸汤下之。太阳表热未除,而反下之,热邪与寒水相结,成热实结胸。 (2)阳明结胸因寒塞,硬满不痛为无形,故瓜蒂散吐之。 (3)太阴结胸:太阴腹满时痛,而反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三物小白散。 【比较集锦】 1、脐上中脘处,动气所发,按之浮而筑筑动者,乃桂枝汤之腹证也。 (1)若腹反不拘挛、按之松软,胸满心烦者,去芍药汤, (2)若心下满、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医宗金鉴》作“去芍药”)等。 (3)气上冲者,瓜蒂散证,吴茱萸汤证,或少阴病四逆汤、真武汤、人参汤证,均当有动气之变。 【名家论述】 1、瓜蒂散《伤寒土剂》(倪海厦) 整个伤寒论就是这一条在讲吐剂,张仲景并不很赞成吐剂,内经里面讲病在膈上的时候去不掉,采吐法,病如桂枝证,像桂枝汤证,可是不是桂枝汤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寸脉讲的是胸、上焦,「寸下寸」指的是胸到横膈的地方,「寸」指的是心窝的地方,「寸上寸』指的是喉咙的地方,所以如果把病人的寸脉,寸脉跳到「寸上寸」的地方来了,就是喉咙梗到了,吞咽困难,喉咙发炎,所以寸脉微浮就是病在阳上面,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胸有寒应该解释为「胸有实」,就是胸有痰,这痰梗在很上方,咳又咳不出来,吞又吞不进去,用攻下的药攻也去不掉,这种状况就把它吐掉,这是一种有痰的情形;还有一种是东西梗到不动了,譬如铜板梗到了,所以寒除了「痰」以外、还有「不动」了也是寒,用瓜蒂散太累了,用肥皂也可以。胸有热的时候,大黄黄连汤证,如果是肺热咳嗽,麻杏甘石汤证,如果胸里面太冷了寒证,有大建中汤,大建中汤里面有三味药,干姜、人参、蜀椒,蜀椒就是腌泡菜的巴椒,如果肚子太冷了,有小建中汤,如果真正胸有寒不会用到瓜蒂散,瓜蒂散是用在有东西堵到了的时候。 瓜蒂在药房买不到,在瓜田里找最甜最香的瓜,这瓜的蒂最苦,把蒂剪下,到药房与赤小豆磨成粉,拿豆豉约五钱,先把豆豉煮焖,滓去掉,汁和散一起喝下去,没有吐,再多加一点,如有出血、漏血、虚家的不可以用。 「独啸奄氏方考」曰:月事积年不下,心下痞鞕,「抵当」诸药不验,吐后再服,这是虹吸原理,喉咙和小便膀胱相表里,当喉咙的地方有东西梗到了,就不下了,一通的时候就不下了,所以下不通的时候,上一通下就通了,例:肾结石,下针之后,处方猪苓汤加半夏,止呕又利水,结果病人半夜三点大吐之后小便乃大下,小便很混浊,石头都出来了,所以病人得吐则解,常常病人吃了药后,有吐、手麻、头昏的现象,就是中病了,一剂下去就好了。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 寸上寸:喉咙; 寸中寸:胸阳位; 寸下寸:横膈膜,冲脉 关中关:中焦之肝胆脾胃; 关下关:中焦之下肠部 尺中尺:肾、膀胱、子宫、精宫; 尺下尺:尿道、肛门、两足胫位。 |
|
来自: 仲景中医交流 > 《伤寒经方(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