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部分3

 零基础手绘 2021-04-12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琮 良渚文化

上,高7.5、上射径5.9、下射径5.8厘米 下∶高7.6、上射径5.8、下射径5.6厘米省浙江余杭市星桥横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微沁为灰白色,有灰褐色结晶斑。上大下小,外方内圆,四角雕琢简化神徽,上下两件各有三节半从纹饰和尺寸均可以对接,但从造型看又应是有意分别制作,或有某种特别意义.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综良渚文化

高3、射径9、孔径7.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星桥横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器形扁矮,大圆孔如镯。外壁微凸四块钝角方块,刻由两节组成的神徽图案,上节代表羽冠部分,下节是特化的兽面部分。为良渚文化早期玉琮形态。底边凹凸不平,系取料时所致。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三义形玉器良渚文化

高4.4、宽6.8、厚1.8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星桥横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整器略呈半圆形,上端锯出三叉,正面微鼓,刻神徽面部图案;背面形成上下凸块,每块凸块上有竖孔。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柱形器良渚文化

高5.5、直径4.7、孔径0.9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星桥横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微沁为白色,含灰色结晶。整器为圆柱形,中间有细孔。外壁四面以浅浮雕刻出四个上下交错的神徽图案,羽冠部分被压缩到大眼睛的后面。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管良渚文化

高6.3、宽1.6、孔径0.8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星桥横山2号慕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1对。玉质沁为白色,含灰色结晶。整器为方柱形,上端略大,中间有细孔。两件大小形态一致。其中一件表面有线切割痕。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踪良渚文化

高15.5、射径7.3、孔径5.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吴家埠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青灰色玉,微沁有白斑。整器为方柱形,上大下小,刻六节简化神徽图案。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镶嵌玉片好川文化

左∶高4.3、宽4、厚0.2厘米中∶高6.4、宽4.2、厚0.2厘米右∶高8.4、宽4.3、厚0.2厘米

浙江省遂昌县好川60号慕出土,现藏于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年。微沁为鸡骨白色,带青绿色结晶斑。左件上部为介字冠形,下部似基座,饰浅弦纹,侧边出齿牙。另外两件为台形,上端三台阶状,下端平,左右微凹,素面。三件均为圆弧形,外面抛光如鉴。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好川文化

│长11.6、宽6.8、厚0.7厘米

浙江省遂昌县好川29号墓出土,现藏于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米黄色夹灰褐晶斑。长条形弧刃,抛光精细,单面管钻穿孔。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璜商代

长8.4、宽1.5、厚0.25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三官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黄绿色,半透明、局部沁白。整器为扁平窄环,一端为夔龙头,一端残断。两端有穿系小孔。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镯商代

直径5.2、孔径3.9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三官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黄色半透明玉质。为束腰圆环,制作规整,抛光精细。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端饰商代长7.8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三官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著退色叶腊石质。整器为圆柱形,中有孔。通体刻三组纹饰,上为两组兽面纹,中间为旋涡纹,下为一组善面纹,底端残缺一小块,底面刻旋涡纹。一兽面纹的眉处还残留有镇嵌的绿松石。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管西周

长3.9、直径3.6、厚0.3厘米

浙江省瓯海县仙岩镇穗丰村杨府山1号土墩墓出土,现藏于瓯海文物馆。

淡绿色玉,半透明状,局部受沁呈鸡骨白。整器为圆筒形,壁较薄,两端各有凹弧线一圈,通体有纵向条状宽凹弧线。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玦形玉镯西周

直径6.7、宽0.85 厘米

浙江省瓯海县仙岩镇穗丰村杨府山号土墩墓出土,现藏于瓯海文物馆。

鸡骨白色,杂有怨斑。究圆环形,外侧有凸起的脊校、尖状缺口,光泰无校。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柄形器西周

长9.7、宽2、厚0.75厘米

浙江省瓯海县岩镇穗丰村杨府山1号土墩墓出土,现藏于瓯海文物馆。

玉呈白色,较纯净。扁薄长条状,一头近端处略有减薄收缩,整体似柄形。中心有对钻的小圆孔纵向贯穿,两端之一面又有一小圆孔与中心纵向圆孔连通。光素无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樽春秋晚期

高12、口径10厘米

浙江省东阳市派园出土,现藏于东阳市博物馆。

叶腊石质,色青黄相间,含杂质较多。樽身呈直壁圆筒形,子母口,口旁两侧有可活动的嵌入式装饰性耳,底有三只矮方足。口上置圆顶形盖,盖上无纽。全器素面无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钩春秋晚期

长12.3、宽2.7、厚1.9厘米

浙江省绍兴县印山越王陵出土,现藏于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玉受沁呈灰白、灰黑色,结构较为松软。弯钩为半圆弧形,钩头部分卷起,雕琢成龙首形,龙嘴微启,上唇上翘。钩身截面呈扁方形,尾部方折成钩柄,柄端一截减薄似凸榫状。钩尖龙首部分和钩、柄转折处均三面阴刻简化兽面纹,钩身脊面及两侧面边楼全部阴刻短斜线羽状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镇春秋晚期高6.3、底径8厘米

浙江省绍兴县印山越王陵出土,现藏于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玉质受沁呈灰白、灰黑色,玉质较差,结构较松软。整体似馒头形,表面通体地光,实心、面面吴弧形隆起,器体呈八棱形,弧顶的中心有一个扁圆形小纽,纽上有孔可穿丝线。全器满饰阴刻的精细勾连云雷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虎形玉佩战国早期

长9.5、厚0.2厘米

浙江省绍兴县306号墓出土,现藏于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半透明青玉。器形扁薄,虎作张口卷尾状,两面随虎的形态阴刻勾云纹,纹饰随形所造,疏朗有序。背上有两个穿系小孔。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

长10.5、宽5.1、厚0.5厘米

浙江省绍兴县306号蔡出十,现藏于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玉质沁为鸡骨白色。器形扁薄、龙身呈波浪形流动线条,作张口回首卷尾状,上下凸出卷浪状龙鳍。两面饰满浅浮雕卷不纹,有的浮雕及减地处再填刻纤细阴线、纹饰随形所造,饱满自然。背鳍上有一个穿系小孔。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带钩战国早期

上∶长3.7、厚0.6厘米下∶长3.6、厚0.5厘米

浙江省长兴鼻子山战国墓出土,现藏于长兴县博物馆。1对。白色玉质,略带有黑斑。整体呈琵琶状,钩头作兽头形,钩腹丰满和缓,底下雕圆形纽,通体琢磨光滑圆润。一件为素面,另一件正面阴刻卷云纹及羽状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管战国早期

长3.1、宽1、厚0.6 厘米

浙江省长兴县鼻子山战国蔡出土,现藏于长兴县博物馆。2件。玉色洁白纯净,无沁斑。两件大小和形制相同,扁平长方体,断面为扁圆形、中心有两端钻成的纵向贯通小圆孔,周边有对称的扉棱。一端齐平,另一端与一侧成楔形,两面纹饰相同,为浅浮雕卷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扉牙玉环战国早期

直径3.4、厚0.3厘米

浙江省长兴县鼻子山战国墓出土,现藏于长兴县博物馆。鸡骨白色,内外缘做出扉牙,两面浅浮雕谷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剑首战国早期

有径4、厚0.4厘米

江省长兴县鼻子山战国基出土,现藏于长兴县博物馆。

整无。圆形扁薄,中有圆九,形,四北十联类有圆形石方。正面内外缘有廓线一图,廓线间浅浮雕青玉,圆形扁薄,中有圆孔,似壁形、圆孔物n。类云仪。内面光素无纹,有凹弧。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滑石环战国早期

左∶直径8.2、厚0.4 厘米右∶直径8.4、厚0.5厘米

浙江省长兴鼻子山战国墓出土,现藏于长兴县博物馆。2件。两器均系滑石质,大小有异,形状纹饰一致。两面内外缘均有廓线一圈,两条廓线间阴刻卷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

长8.8、宽5、厚0.4 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龙山1号幕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表面呈青灰色和鸡骨白色,含杂质较多,局部有土黄色沁。龙首曲体回望,厚唇,短角,蟒足,尾上卷分叉,拱背高凸,中穿孔,边廓凸起,两面满饰浅浮雕卷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

长9、宽8、厚0.4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龙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鸡骨白色,略带黄色土沁。扁薄形。龙体虬曲背高拱,龙首侧向昂首张嘴,尾上卷,身下有强健利齿,颈和爪上立有二只小鸟,拱背一侧有凤首,拱背上有一小圆孔可穿线佩挂。两面满饰卷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㻡战国早期

长4、宽2.6、高1.2、孔径2.2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龙山1号慕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青玉,沁为花白色。整体略呈马蹄形,一侧有扳勾,乃套于拇指上勾弓弦,辅助射箭之用。通体光素无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扭丝纹玉环战国早期

左∶直径5.4、厚0.4厘米 右∶直径3.4、厚0.3厘米浙江省安吉县龙山l号慕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2件,玉质沁为鸡骨白色,带灰绿色品斑。扁平圆环形,环面用稀疏的扭丝状线条装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绿松石块战国完期

直径38、厚0.7厘米

新江省余姚市老虎山1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呈青绿色。两面平整,侧面呈弧形,缺口呈斜面,表面晶莹润亮。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剑首战国晚期

直径4.8、厚0.9厘米

浙江省余姚市老虎山1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

白色中杂有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扁薄圆饼形。正面中心内区饰卷云纹,外区浮雕谷纹。背面有一周深凹槽便于剑柄嵌入,槽边有三个与槽相通的圆形小孔作剑柄插入时捆扎加

固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璧战国晚期

直径8、厚0.6厘米

浙江省余姚市老虎山10号慕出土,现藏于余姚市博物馆。白玉,通体抛光。内外缘廓较凸起,两面浮雕规则的谷纹,接近乳钉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璧战国晚期

直径15.6、厚0.4 厘米

浙江省余姚市老虎山14号墓出土,现藏于余姚市博物馆。青玉,半透明。个体较大,较薄,通体抛光。内外缘各有廓一圈,两面均浮雕凸起的谷纹,谷纹上阴刻勾云纹,有的凸起部分较大,有的较平缓,璧面凹凸不平,同时还可隐约见到划分每个谷纹的暗菱形状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

长6、宽4.2、厚0.5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拢坝村出十,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玉质沁为鸡骨白色。龙呈昂头曲身形态,龙尾分叉向前后弯折。两面浅浮雕疏朗谷纹,上下各有一小圆孔,用以穿系。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

长6.4、宽4、厚0.35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坝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玉质受沁呈鸡骨白色,含灰色结晶斑。龙作曲折"S"形,低首,龙头与尾部弯曲下垂,腹部有一小孔,平素无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豰战国

长7.8、宽2.1、厚0.35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拢坝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I对。玉质受沁呈灰白色,含灰色结晶斑。龙首短方角,龙体内向弯弧成分叉勾牙状,双面浅浮雕勾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侧战国长3.2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境坝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1对。玉质受沁呈鸡骨白色,表面黄色土沁。方体龙首,嘴部有一圆孔。头部饰浅浮雕谷纹,龙体内向弯弧成角状,饰扭丝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璜战国

长8、宽1.5、厚0.25厘米

而江省安吉县递铺镇坊坝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对。玉质受沁为鸡骨白色,表面有黄色土沁和灰色结晶斑。整器如半璧形,边缘做出扉牙,两面饰勾云纹,中部有小孔,用以系挂。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蝉形玉佩

战国现藏于安吉县博物形的满,造型生动,有一纵向贯通小孔,可以战国长2.7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城坝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码沁为鸡骨白色,有青灰色结晶斑。蝉双眼突出,体形包满,造型生动,有一纵向贯通小系挂。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管成国

长43、宽1.5、厚0.6厘米

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珑坝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交为灰白色,有黄色土沁。整器为扁方形,两边呈扉棱状,有纵向贯通小孔,两面饰浅浮雕勾云效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璧战国直径12.2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珑坝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玉质受沁为黄白色,有青灰色结晶斑。造型规整,双面饰勾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带钩战国长5.6 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高禹镇吟诗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玉质受沁呈鸡骨白,头部沁为黄色。平面呈琵琶形,勾为龙头,回首翘耳,十分生动,正面饰勾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璜形玉饰战国

长5.6、厚0.9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高禹镇吟诗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1对。玉色受沁呈灰白色,有黄色土沁和青灰色结晶斑。背部做成齿牙状,内弧一件斜直,饰勾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双龙形玉佩战国

长4.4、宽2.8、厚0.3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坊坝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玉质受沁为鸡骨白色,表面有黄色土沁。上部为弯曲呈"n"字形龙,两端龙头向下。腹下有一小龙,头向上而身体分叉折向两边,龙绪外卷、整体造型生动,雕刻精细。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剑饰战国

长31.4、宽4.9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13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莹润,黄绿色,局部受沁发黑。由剑首和两面扣合的剑鞘饰组成。剑鞘两面的图案均可分为六组,除一组素面之外,其余均装饰以成组的龙纹,并间饰勾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

长26.7、宽4.65-4.8、厚0.4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19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青玉。由两块玉片拼接而成,呈"S"形弯曲。有鬃毛,爪收于腹下,通体饰涡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水晶杯战国

高15.4、口径7.8、底径5.4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区石塘镇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经地光外理,晶带剔透,敞口,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是杯造型简洁,质地优良,制作精湛,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品制品中最大的一件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玛瑙环战国

直径3.65-3.8、孔径1.8、厚0.5-0.7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小深坞1号幕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I对。红白相间,纹理清晰,半透明,表面经过抛光。孔为对佑而成,断面呈菱形。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扉牙玉环战国

直径4.1、孔径1.47、厚0.18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19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鸡骨白色。双面均饰浅浮雕勾云纹。内外边缘均出扉牙。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环战国

直径6.6、孔径2.9、厚0.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19号墩1号慕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青灰色,玉质莹润、半透明。两面均饰以谷纹,内外缘有窄边凸起。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璜战国

长6.96、宽1.7、厚0.4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13号墩2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

史博物馆。

1对。鸡骨白色。边缘做出扉牙,表面阴刻勾云纹,拱背中心有一圆形穿孔,便于系挂。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

长56、宽1.5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小深坞1号蔡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鸡骨白色,夹杂灰色斑块,整器为弧形,两端为龙凤头。体表饰谷纹,边缘凸起。背部有两个穿孔便于系挂。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侧战国

长7.5、宽3.7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小溪坞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鸡骨白色。龙曲身内弯,瞪目张牙,大耳后抿。通体装饰谷纹,边缘凸起。背部有一圆形穿孔用于系挂。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

长6.5、宽2.45、厚0.43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19号墩1号蔡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鸡骨白色。龙形昂首翘星,足前伸,作游走状,体表以阴线雕刻出细密的叶脉状纹理。尾部缺失。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虎形玉佩战国

长2.5、宽1.2、厚0.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小溪坞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

博物馆。

鸡骨白色。仰首竖耳,眼睛圆睁,口微张,卷尾,双腿前伸,背脊凸起,作奔跑状,背部有一小穿孔。正反两面身体各部分巧妙地饰卷云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饰战国

长4.5、宽1.6、厚0.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小溪坞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白色.呈扁平的长方形,以透雕和阴刻的方式双面雕龙纹,为对称的两龙相对形象,龙头双角前杰,龙身上刻划蛛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端饰战国

上∶宽5.1、高2.75、厚0.78厘米下∶长7.6、宽2.45、厚1.2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24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

史博物馆。

2件。鸡骨白色。前端为透雕龙头,平面略呈椭圆形;后端为柄形,似龙尾,通体饰卷云纹和细密的叶脉状纹饰。两件配套组合,应是某种权杖的两端饰。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管战国

左∶直径1.45-1.6、高2.7厘米右∶直径0.89、高4.73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24号墩1号慕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2件。短管为鸡骨白色,穿孔较大,略呈圆台形,中间微内凹。通体饰谷纹;长管为淡青色,穿孔较细、通体饰勾云纹。两端及中段三分之一处,各饰有一周阴刻的绞丝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扭丝纹玉环战国

直径4.4、孔径2.9、厚0.7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24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

史博物馆。

鸡骨白色,带灰褐色瑕斑。周身饰以流畅的扭丝纹,疏密均匀,制作精细。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剑饰战国

剑首∶直径4.2、厚0.88 厘米剑格∶宽5、高1.25、厚1.65厘米剑最∶长5.1、宽2.75、厚0.78厘米剑珑∶宽4.3、高1.6、厚1.1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24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均为鸡骨白色。剑现与剑首饰以谷纹;剑遥正面饰阴刻的五排勾云纹;剑格为素面,表面打磨光滑,中心有一穿孔。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剑格战国

上∶宽4.8、高1.72、厚2.15厘米下∶宽4.85、高1.59、厚2.43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24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2件。灰褐色。两件略有不同。双面纹饰,一面为阴刻的兽面纹,另一面刻"越王之子"或"越王王王"鸟篆文。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剑格战国

上∶宽4.8、高1.63、厚 2.24 厘米下∶宽4.7、高1.52、厚2.1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24号墩1号幕出土,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2件。一件为黄色叶腊石,另一件为青灰色叶腊石。双面纹饰,一面为深雕兽面纹,另一面为阴线刻"越王王王"鸟篆文。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剑饰战国

剑首∶高1、直径3.8厘米

剑格∶宽4.73、高1.62、厚 2.22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24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杭州历

史博物馆。

2件。黑灰色。剑首正面内凹,有多道弦纹,间有放射状分布的纤细叶脉纹,背面有凸榫。剑格双面纹饰,一面为兽面纹,另一面为鸟篆文。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剑璏东汉长5.6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良朋镇良朋村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玉质受沁呈鸡骨白色。平面长方形、上有长凹槽,下有长方形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梳背唐代

长14.5、宽5.7、厚0.15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明堂山水邱氏墓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黄白色玉。略呈半月形,双面均有阴线刻花。一面刻三朵绽放的荷花,两侧各有一只鸳鸯相对而立;另一面刻三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两侧各刻一摩羯。该器为梳背上的嵌玉。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鸳鸯、玉饰五代

鸳鸯∶长3.7、高 2.6厘米玉球∶高1.8、直径2.1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白玉。鸳鸯由身、翅和尾组合而成,原本是用细铜丝将各部分连缀而成,尾缺失∶玉球饰由上下两个半球组合而成,以铜丝串连。中空,外表刻莲瓣纹;球体下端用铜丝连缀一瓜子形小玉坠。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龙形玉簪首五代

长5.5、宽3、厚0.2-0.6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白玉。扁平透雕,上部略薄,下部较厚实,两面以阴线刻划细部。上部为一飞龙,下部为五组如意云纹,表现出龙腾飞穿行于云雾之间。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梳背五代

长5.1、宽2.3、厚0.15厘米

而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日玉,玉质莹润、透明。略呈扁薄半圆形,双面均阴刻一对相视而立的鸳鸯,下饰如意纹。为梳背上的嵌玉。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凤形玉簪首五代

长10.5、宽4.2、厚0.13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白玉。略呈弧边三角形,双面镂空,雕刻细密的缠枝花卉,中间为一只展翅飞翔、引领回首的凤凰。该饰片一端较尖,为簪上的嵌玉。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蝴蝶形玉佩五代

长6.6、宽4、厚0.15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日玉。玉蝴蝶为半圆形,诱雕与阴线雕刻相结合,表现了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佩五代

高2.35、宽2.15、厚0.2厘米

而工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日。长方形,两面各阴刻"富贵团圆"、"千秋万岁"吉语,向围烧以花卉及松针纹样。上端有一圆孔便于系挂。牡丹花万圆难出片状花形、再C以阴线表现细部、生动地刻划出一朵处于半开状态的牡丹花。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牡丹花形玉饰五代

长7.2、宽4.4、厚0.17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白玉。浅浮雕出片状花形,再以阴线表现细部,生动地刻划出一朵处于半开状态的牡丹花。雕琢十分细腻。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观音五代高4厘米

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贼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名无,边缘有棕黄色沁瑕。观音头戴宝冠,身着天衣,结珈趺坐于如意云头之上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善财童子五代

高8.8、宽4.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L直把一性交理高平圆雕,头大后脑突出,眉眼鼻口及耳廓内均以阴线刻成,内穿肚印交油米字纹天衣,下摆飘逸,足登高靴,立于祥云之上,双手义腰,俯视凡界。底座为扁方形有先长方形插孔,用阴刻与浮雕结合的手法,雕琢九山八海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钱、玉龟五代

玉钱∶直径2.5厘米玉龟∶长2.3 厘米

的工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段为日玉,表面微沁为棕黄色。一面仿铜钱刻"开元通宝字样,另一面为素面∶玉龟灰白色玉,表面有红色土沁。为业体圆难,龟的形象雕琢细腻生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水品狮子南宋

上∶长8.3、高4、宽5.2厘米 下∶长7、高4.5、宽4.1厘米浙江省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海宁市博物馆。

2件。出土时分置于释迦牟尼佛像前之两侧,象征佛教的护法狮子。为圆雕卧狮,并用阴线刻划胡相鬃毛等细部,两只狮子一雌一雄,一胖一瘦,造型栩栩如生。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形环南宋

平I12、宽8、厚0.9厘米

江省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海宁市博物馆。

路呈椭圆形,外缘四用刻小映日∶内孔略呈束腰扁扎,扎边凸起。两面各刻两只首尾相接的螭一面为浮雕,另一面为阴刻。雕琢细腻,线条流畅,富有动感。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印南宋

高2.8、边长2.3厘米

浙江省苍南县桥墩水库南宋黄石墓出土,现藏于苍南县文物馆。黄褐色玉。圆雕卧象纽,阴刻"石"字。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凤形玉佩宋代

长6.7、宽4.1、厚0.6厘米

而江省杭州市文三街文教学院内宋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对。棕黄色玉,有白色沁斑,两件形制相同,展翅的凤鸟口的斯蜒,呈对飞翔状,形象生动逼真,线条作"S"形,富有动惑。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_部分3

玉独角兽宋代

长4.3、宽2.3、高3.7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茅家埠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白玉,有棕黄色沁斑。圆雕独角瑞兽,作蹲伏回首状,造型饱满生动,刻划细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