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多多少少都吃过保险的亏,
保险界不良从业者坑骗消费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大多数情况下,要是我们买东西吃了亏,
我们只看到国家对生产者严加规范,打假罚假。
可在保险界,画风突变。
可能是消费者实在是摸不清保险的门道,被坑骗得太惨了。
国家直接下场,手把手教大家买保险,厉害了我的国!
这不,北京银保监会官网就发布过一条帖子,
教导消费者明明白白买保险,还提出了“四看”,真是为大家设身处地着想。
既然官方都发话来科普,造福老百姓们了。
那就很有必要带大家深入看看这“四看”,
考虑到大家看了官方文章可能还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
那么,我就以比较直白易懂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
站在官方的肩膀上,带大家买保险。
走起!
1、买保险的两个需求
所谓需求,就是看咱们需要什么,有需求就有必要去购置。
如果没有需要,那倒也不必花这份冤枉钱。
对于买保险,主要是这两方面的需求:
保障需求、储蓄需求
保障需求:
保障需求是出于应对防范突发疾病、突遭意外、突然身故等给会我们带来的损失巨大,严重影响生活的风险。
疾病时:看病要花钱,治疗重疾更是要花昂贵的治疗费用。不仅如此,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家庭,可能平常就需要付出房贷车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开支。疾病袭来,会导致一个家庭入不敷出,弹尽粮绝。
意外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遭遇意外事故,轻则伤筋动骨,重则残疾死亡。意外到来,同样也需要一笔钱来调养身体,保障家庭。
身故时:成年人组建家庭之后,要扛起全家人的担子。一旦去世,房贷车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责任就会给配偶带来巨大压力。单亲家庭是艰难的,一份保险可能会在经济上对整个家庭有所帮助。
上面的三点风险都是不可预料的,下面还有一些我们已知的:
储蓄需求:
储蓄需求是寄希望于保险,应对目前所能预知的大额支出,或者将来收入减少时的弥补。
如抚育子女、结婚和赡养老人等。
比如子女教育、结婚:现在社会,一个孩子的发展不仅是他本身的资质的较量,也是一个家庭的较量。将来结婚,创业,或者在大城市打拼都需要资金支持。要是家庭收入不理想,就有必要用保险来锁定储蓄,为孩子未来打算。
比如养老: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老了,劳动能力、生活水平也随之下降,可能还会疾病缠身,如果没有储蓄,养老也是一个人生难题。这时候就有需要利用保险为自己的养老加砝码。
当然,不同年龄群体,风险不同,保险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
2、不同年龄的风险特征
官方大大也叮嘱大家,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不同的风险侧重选择不同的保险。
(1)幼年时:幼年无需承担家庭责任,但是人小不能自己照顾自己,遇到的危险情况较多,较为普遍的是意外和体弱多病的情况。保险侧重买疾病保障和意外保障即可。
(2)年轻时:年轻人收入低,消费高,可能背有房贷车贷,生活压力大,生病没钱治,需要防患的也多,保险侧重买疾病保障、身故保障、意外保障等。
(3)中年时: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收入虽然增加,但是生活开销也变大了,不仅要继续支付年轻时期的疾病、意外和身故保障,还要为孩子的未来规划,双方父母以及自身的养老做好规划。
(4)老年时:老年人年纪大了,病来如山倒,家庭责任虽然减轻,但是养老,防患意外与护理保健都需要钱。要是积累财富较多,可能需要考虑资产的传承。保险侧重买意外保障、健康保障和资产传承。
所谓看需求就是要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所在年龄层,因人制宜,根据风险侧重去配置保险,不花无用的钱,让每一份保险都切合实际所需。
1、不同保险有不同功能侧重
官方告诉我们,不同保险,它的功能侧重各有差异,所以买保险要买对,对症下药。
对应前面保障和储蓄需求,市面上有不同的保障型产品和储蓄型产品:
(1)保障型产品
大病保障——重疾险:患重疾要花大钱,重疾险赔钱。
重疾险专管大病,
不幸罹患大病,符合条款的话,保司就会出险赔钱。这笔钱怎么花你说了算,看病治疗,支付开支都行。
购买重疾险一定要将保额买充足
保额不够,在疾病袭来之时,不能力挽狂澜,挽救你的生活。
一般是30万起步,50万不多,80万小康。
原因在于人们最易患有的25种大病平均治疗费在9-30万左右,
加上可能三五年的治疗期,只出不进,30万打底是必需的。
除了保额,购买重疾险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类似中轻症、癌症二次赔、豁免等等,这些都是容易踩坑的地方。
大额医疗保障——百万医疗险:几百块的保费买几百万的保额,再也不怕看病贵!
百万医疗险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极端医疗风险,专款专用,不能解决其他家庭生活开支。
凶险的病,花钱如泄洪,癌症动辄几万的靶向药,医疗前沿的质子重离子治疗法,一百万都不禁花。
这时候,重疾险的保障就显得很无力,搭配着百万医疗险一起买才能形成完整的保障。
百万医疗险是一年期短险,重点考虑续保,关键基本责任要齐,保额不用操心,管够!
意外保障——意外险:明天和意,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意外险能够弥补意外带来的损失。
意外险专管意外。
所谓意外,是指一切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非疾病的客观事件带来的损失。
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责任:
意外身故:意外身亡,留下责任债务无人偿还,家人子女没有生活来源。意外险的存在就是帮助逝者继续承担家庭责任。
意外伤残:意外身残,失去劳动能力,工作家庭都会受影响。
意外险会按伤残等级赔钱,十级赔10%保额,一级赔100%保额。
意外医疗:意外受伤,治疗要花钱,意外险会报销治疗费用。
购买意外险需要格外注意保额,
猫抓狗咬,跌倒损伤这些比较常发的,都在赔付之列。
因此保额至少不能低于1万,免赔额越低对我们越有好处。
意外险除了保额,还有许多要考虑的地方,如猝死责任等。
身故保障——定期寿险:人不在了,保险也会替我承担家庭义务。
定期寿险身故即赔一笔钱(免责条款除外)。
成年人的生活中没有容易二字。生活处处需要开销,孩子老人都需要照顾,作为家庭的主心骨,夫妻两人需要共同承担的太重太多了。
任何一方的突然离世,对于整个家庭都是一场劫难。
定期寿险的意义就在于,去世一方可以借助这笔钱继续履行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让少有所育,老有所养,房贷车贷都能照常支付。
购买定期寿险,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也是保额,毕竟维系一个家庭需要大量的钱。
定寿的保额主要根据家庭负债情况设定,约略等于:
房贷车贷 子女教育 老人赡养 3-5年家庭生活开支。
(2)储蓄型产品
储蓄型产品,亮点在于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理财产品类似的收益,又称之为“理财险”。
除此之外,它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轻病、身故的保障。
我们现在开始每年投入一部分钱,
等几十年后就能每年取出现金来用,遇到急事也能一次性取出。
理财险的一大特色是能防范失业、降薪带来的前后期收入不均,对于养老也是不错选择。
储蓄型产品,包括年金险、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增额终身寿等:

下面逐一为大家讲解他们的作用:
纯年金险:类似银行存款,开始的几年需要定期缴纳保费,锁定几十年。
到了领取期,就可以每年得到一笔钱。
它的收益是确定的,最高能达到4%。缺点在于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回报,我们想要获得收益,必须长久稳定地坚持缴纳。
分红险:是年金险的现金安排方式。前期是只能得到分红不能领取年薪,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年金险前期回本缓慢的问题。
当然也有缺点,分红多少没个定性。
虽然国家规定至少将这盈余的70%分给消费者,但是最后还是由保险公司说了算。
保司的具体盈余自然不会公布。
万能险:是解决纯年金险前期回本慢的另一种安排方式。
所买的年金险附带一个万能账户。
除去每年缴纳的保费和部分钱后,剩下的大头会进入由保险公司投资打理这个万能账户。
万能账户有保底收益。
保司收益超出保底,消费者能拿到投资收益;要是低于保底,再不济消费者也能得到保底收益。
市面上万能险现在的保底收益多在2%-3%。
最高收益可以达到5%-6%。要是保底收益较高,当下投资收益也高,消费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所需来配置。
投连险:类似基金,保司在收取佣金、管理费和风险保费后,帮你投资打理这笔钱。
它存在较大风险,没有保底收益,盈亏自负。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比较信任的可以配置。
增额终身寿:类似保障期限为终身的寿险,任何时候身故或全残都会赔付。
在缴费期内赔款,是保险的现金价值和1点几倍已交保费的较大者。
缴费完成后赔款,是现金价值和保额的较大者,保额每年递增。
举个例子,
王先生买了一款终身寿,保额80万,每年交10万,交5年。
第3年身故的话(缴费期内),赔已交保费的1.5倍45万(前期现金价值较低)。
第30年身故的话,假设保额已增加到224万,就赔付224万,远高于现金价值。
增额终身寿,时间越长收益越高,短期内收益也和年金险一样很低。
且只能在身故时一次性取出,要提前拿到钱,就得退保。
此时收益多少完全取决于现金价值有多少。
“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不可能三角存在于任何投资中,三者不可兼得。
以上储蓄型保险属于低风险理财,保障有限。
普通家庭优先考虑配置疾病保障、意外保障和身故保障,有余裕再就子女教育和养老储蓄适当配置。


1、应该花多少收入买保险
官方都说了,保险贵,买它要量入为出,因收入制宜。
保险贵无可辩驳,但多数保险存在“分期付款”选择,

如上图的重疾险,
保额一定时,缴费期越长,年缴费越低,缴保费的负担也随之变小了。
缴费期拉长,虽然总缴费金额比趸交的要高很多,但缴费期限越长。
要是真的不幸患病用上了,后续保费就不必缴纳了,保险的价值至少我们获得了。
看到这里,我们也或多或少明白了,缴纳期限不一样,每年缴纳的保费也不一样。
保险费用又与责任条款,保障类型密切相关。
所以,到底要将保费控制在多少会比较合适呢?
官方告诉我们,每年的要交的保费最好控制在年收入的5%-15%。
如果年收入20万,那么每年的保费最好不要超过3万。
但是预算太低也有坏处,保障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买保险,要因收入而异,当然收入很高就不用考虑这一点啦,
那么低收入人群应该怎么配置保险呢?
下面我们重点说说:
2、预算不足怎么买保险
资料显示,全国至今仍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
最买不起保险的人,恰恰是最需要保险保障的人。
这里不做赘述,简单给大家罗列几个结论:

成人:百万医疗 > 重疾 > 定寿 > 意外
成年人背负着家庭责任,寿险是一定要考虑的。
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疾病,身故和意外次之。
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杠杆力度最大的百万医疗险。
孩子:医疗 > 重疾 > 意外
孩子不用承担家庭责任,寿险不在考虑之列。
根据预算优先配置百万医疗险与重疾险。
老人:(防癌)医疗 > 意外 > 防癌
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买保险存在诸多限制。
因此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能买就买百万医疗,
如果不允许还可以买防癌医疗。
由于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容易发生意外,第二要考虑的是意外险。
最后再是防癌险(类似只保障癌症的重疾险),
老年人的重疾险价格普遍较高,而且身体可能也不允许,这时候可以退而求其次,买个价格稍低的防癌险。


官方告诉我们,买保险不仅靠看需求和预算,还要看条款保什么不保什么。
根据江苏保监会的一份资料显示:
52%的拒赔是因为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既往病史,27%属于条款约定的除外责任,12%属于不符合条款约定的保障范围。
意思就是100份被拒赔的保险,52份是由于没有如实告知,27份是人家保险合同写明了不赔的,12份是合同不保的。
这也就意味着,将近40%的人连自己的保险保什么不保什么都不晓得就想要理赔。
这当然只能惨兮兮地被拒赔了。
险建议大家买保险的时候要重点阅读:健康告知、保险责任和免责条款。
健康告知:相当于保司设置的游戏准入门槛,把健康的“标准体”筛选出来进入游戏,踢掉那些已经患病或者大概率要患病的人群。

健康告知没通过就投保,那将来出险了,拒赔是肯定会拒赔的。
保障责任:保障责任是整个合同最核心的。
白纸黑字写明了赔什么,怎么赔,赔多少,判定能赔的标准。
别的可以打马虎眼,这个也一定要细看!

免责条款:标明了什么情况不赔,判断为不赔的标准是什么。
看完这项,什么时候什么情况能够获得理赔大致心里已经有个底了。

总而言之,自己花了大价钱买的保险,自己心里要有数,条款怎么样,理赔怎么赔。不懂就问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如果销售人员打马虎眼,自己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或求助专业人士。
对于买保险一定要谨慎购买,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看完了官方大大说的“四看”,这里还有一个建议:不挑公司。
你会发现官方发布的全篇没有提到要“看公司”。
这可不是官方遗漏,而是“公司”不在我们买产品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列。
曾经有这样一个采访:
记者代表观众 向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提问:
买保险到底是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黄副主席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
“只要是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保险公司,都可以去买。”
通俗理解就是,只要监管部分批准,没什么好犹豫的,合适就可以买。
这么说也不是口说无凭。
因为我国对保司的监管相当严格。
在这种架构下,我国保司能做到在99.5%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被赔倒闭。

在这样严格的监管机制下,使得大陆保险公司安全性一样,服务和理赔也一样。
安全性一样:
大保司的安全性主要来自于代理人的口口相传,以一套专门的话术进行华丽的包装。
但其实,只要通过银保监会审批机制的保险公司,都绝非泛泛之辈:

《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成立实缴注册资本金最少两亿,但现实中没有个几十亿现金,你别想开保险公司。
有钱还不够,业务稳定和股东背景也在考核之列。
百度和京东都想申请保险公司,也没通过,可见审核之严格。
服务和理赔也是一样:
有人可能会担心小公司有猫腻有坑,服务又服务不好,赔钱又很难获赔。
这点完全可以放心,大陆保司赔钱很快,理赔率基本都高达98%、99%:

要知道,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只要出险了就得按合同流程办事。
看完了这篇文章,想必大家都有所收获。
记住,买保险不挑保险公司,主要看保险需求和预算。
国家此次手把手教大家买保险,还给大家提出“四看”建议,
为的就是让大家以后少踩坑,买到合适的保险。
这说明国家也意识到了在保险领域,不是没有好公司,也不是没有好保险,
只是大家缺少发现好产品的一双“慧眼”。
买保险之路也好,帮助大家科普保险之路也罢,都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砥砺前行!
如果觉得有所帮助 ,大家帮忙点个赞。
让辛苦不白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