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道德经》的道和德,也是《阴符经》的阴符

 心慧文化 2021-04-13
天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并不是人们头顶上那蓝色的天空,也不是日月星辰所在的太虚苍穹。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天就是被神格化了的上天,是具有意志的上天,是比人类品质更高尚、能力更强大的一种存在,而且还是万物的主宰。

儒家文化认为,天的品质就是绝对的善良,即人们常说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还把善良的品德,赋予在了人类的本性之中,所以人类的本性,就是上天所赋予的善良之性,《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后世儒家“性本善”论的理论依据。


儒家文化的目的,就是倡导人们发扬自己善良的本性,克制自己心中的罪恶之性,从而做一个具有仁义之心的善良之人。

如果能够以善良之心来做人做事,就是达到了儒家的仁义礼和,就是与上天的意志合而为一了,这即是儒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如果能够达到儒家的天人合一,就是儒家所标榜的正人君子,就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以这样的修为再去经世致用,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儒家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上天是具有意志的,也不能证明上天一定是神一样的绝对善良的,只能凭经验和信仰来作这样的认定,而且儒家理论也无法说清楚,既然上天赋予了人类善良的本性,那人们的心中为什么还会有罪恶之性呢?


中国的道家文化,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道家文化的道,是一个比儒家的天还要形而上的概念,因为儒家只是把自然界的蓝天苍穹加以神格化,从而成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天,而道家文化的道,是比宇宙天地还要早的存在。

综合所有的《道德经》版本,包括当代出土的战国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西汉竹书及传世的古本,《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是这样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可见,道家文化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先天的!或者说,是存在于天地之前、宇宙之外的!


再综合《道德经》的其他章节,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道家是运用了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对天地万物的种种变化发展,进行了高度的归纳总结之后,再通过高度的抽象逻辑思维进行逆向推理,从而推理出在宇宙天地的前面,还有一个道的存在。

因为任何物体都是有体有用的,即既有物体的本身,也有物体的作用,所以道作为先天的混成之物,也是有体有用的。

关于道的体和用,在《道德经》中有很多的描述,综合起来就是说,道的体是虚无缥缈、寂兮寥兮、窈兮冥兮、恍兮惚兮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的用就是能生万物,所以宇宙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并且都始终处在道的生生不息的作用之下。

根据这个原理,人类并不是道唯一所生的,而只是万物之一,所以人类是不完满的,是有缺陷的,所以在人类的心中,就会有罪恶之性,人类只有去除这些罪恶之心,才能回归到圆满的道体,这就是道家文化所说的修道。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才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要我们利用“虚无缥缈的道体有着生生不息的道用”这个原理,从而效法天道的虚无,让自己做到若谷、知足、处下、守弱、不争等等,也就是抛开自我,抛开自己所有的情绪私欲,抛开所有的先入之见和主观成见,致虚极守静笃,让自己的心灵达到像天道一样的空灵,只有在这样虚无空灵的境界中,生生不息的道用才能对自己产生作用,从而让自己获得智慧。

有了智慧,就能像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一样,即使面对一道从没碰到过的考试题,也能运用基本的数学原理把题目做出来。

有了智慧,就能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找到最恰当适宜的方法,从而把事情圆满地做好,并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道家文化,就是先让自己达到无我空灵的境界,并在虚无的境界上体会到生生不息的道用,利用道的作用让自己获得智慧,再运用智慧来利人利己。

这就是《道德经》中“有无相生”、“有生于无”的原理,也是《阴符经》中“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原理,也是人们常说的“旁观者清”,这更是道家文化讲究先让自己出世,然后再让自己入世的原理。

道家文化所讲究的抛开自我,就是先让自己在心灵上,与道合而为一,如果能够达到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让自己的内心也达到了道的境界;如果能够让自己达到道的境界,道的生生不息就会让自己的心灵中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够把事情做得恰当适宜,恰当适宜就是利人利己,也就是双赢;如果能够事事都圆满地做到了利人利己,相当于自己也在发挥着道的作用,也即是与道用的生生不息合而为一了。

道家的天人合一,严格来说应该是人道合一,就是先让自己的心灵与虚无空灵的道体合而为一,然后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与生生不息的道用合而为一,所以道家的人道合一,有着体和用两个层面的合而为一。

道家文化所说的人道合一,就是修道,就是向道回归,就是去除自己的罪恶之心。

如果能够让自己的心灵与道合而为一,无疑就是人们常说的得道;如果能够运用智慧,把每一件事情都圆满地做到利人利己,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德!

《道德经》所说的“失道而后德”,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因为道是德的基础,德是道的致用。


既能在心灵上合乎道,又能在行为上合乎德,那不就是《阴符经》中所说的阴符吗?
阴符,就是在心灵上合乎道,那当然是别人所看不出来的,所以是阴的;在具体的致用上,修道人是通过圆满地把事情做得利人利己,从表面上看,修道人只是把事情做到了恰当适宜而已,但正是把事情做到了恰当适宜,才达到了利人利己的双赢,而利人利己的双赢,不正是暗中符合了生生不息的道用吗?

暗中符合者,阴符也。

所以说,道家文化的人道合一,就是《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也就是《阴符经》中的阴符。

天人合一在佛道儒医四家理论中,各有哪些不同?哪家说法最为精深

李商隐《圣女祠》三首,梁启超都不能理解,如何用道家智慧来解读

领悟佛门傅大士解《道德经》的偈诗,以达到心包宇宙的境界

运用《黄帝内经》中心脑分开的理论,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