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脾胃系用方经验 按语: 1.病机 本病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风寒之邪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不利,则见头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泄”,“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插图]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湿邪困脾,运化失司,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升降失常,则见呕吐泄泻;湿阻气机,则见脘腹胀闷疼痛。 2.方解 方中藿香辛、微温,为芳香化湿要药,能化湿止呕,理气和中;紫苏辛温,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白芷辛温,解表散寒;半夏曲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厚朴、大腹皮行气消胀;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桔梗宣肺,利胸膈之气;甘草,益气合中,调和诸药。蔡陆仙曰:“四时不正之气,由口鼻而著于肠胃,故不用发汗以解表,而用芳香消导以和里,兼用奠安中土之药以扶之,故为治一切四时不正之气之通用品。”(《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二十八案。 1.藿香正气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 紫苏 白芷 茯苓 白术 半夏曲 陈皮 厚朴 大腹皮 桔梗 甘草 服法:改散作汤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恶寒发热,呕吐泄泻,头痛,脘腹痞闷,舌苔白腻。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具有上述症状的胃肠型感冒。 2.香苏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 3张老此方组成与局方香苏散相同 组成:香附 紫苏叶 陈皮 甘草 服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主治:恶寒,无汗,身热,头痛,胸脘痞闷,纳呆,舌苔薄白,脉浮。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具有上述症状的胃肠型感冒。 按语: 1.病机 本病为外感风寒,内有气滞所致。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均为外感风寒之症;气机之正常运行,需肺气之宣发,肝气之疏泄,脾胃之升降。若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则脾胃升降失常,肝失疏泄条达,则导致气机不畅,故出现胸脘痞闷,纳呆等症。香苏散与藿香正气散相比较,两者之病机均有外感风寒之邪,而香苏散以气滞为主,藿香正气散则以湿滞为主。 2.方解 方中香附善行气解郁,《本草分经》云:“香附,通行十二经,入脉气分,调一切气……解六郁利三焦”;紫苏辛温,解表散寒,行气宽中,《本草正义》云:“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陈皮理气和中,善调畅气机;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陈潮祖曰:“气机的升降出入与肺的宣降,肝的疏泄,脾胃的升降有关,方中苏叶宣畅肺气,陈皮健运脾气,香附疏达肝气,合用兼顾上中下三焦。”(《中医治法与方剂》)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一案。 3.六一散 来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滑石 甘草(六比一配比) 服法:研为细末,加适量白糖,成人量每次9g,小儿酌减。 功用:祛暑利湿。 主治: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呕吐泄泻。张老习用此方治疗暑泻。 按语: 1.病机 暑泻,是暑热之邪伤于肠胃所致的泄泻。“长夏炎蒸,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医方集解·清暑之剂》)。暑为阳邪,故可致身热;热扰心神,暑热伤津,故可见烦渴;暑多挟湿,阻遏三焦气机,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不利;脾胃升降失调,故可见呕吐泄泻。戴元礼云:“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症状与热泻略同。”(《证治要诀》)沈金鳌曰:“暑泻,专受暑而成泻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于口齿,伤于肠胃,数日间其邪即发,或挟食,或挟湿,以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泻如水直注,日夜无度。”(《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 2.方解 方中滑石,甘淡,性寒,善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李中梓认为滑石能“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腑,化暑气”(《本草通玄》),缪希雍曰:“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神农本草经疏》)甘草,性甘平,可调和诸药,亦能清热泻火和中,汪昂曰:“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寒滑也。”(《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三十八案。 4.葛根黄芩黄连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 服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止泻。 主治:身热,口渴,下利臭秽,舌红苔黄,脉数。张老习用此方治疗泄泻如水冲蛋黄样,量多发黏,肛门周围发红。呕吐加半夏,腹痛加白芍。 按语: 1.病机 伤寒病在太阳经,本应解表,却误用下法,表邪未解而内陷阳明,表里俱病,故见身热,口渴;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常,故见下利臭秽。《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因此本病为表邪未解,里热炽盛所致。 2.方解 方中葛根甘辛凉,可解肌表之邪,又可清胃肠之热而止泻利;黄芩、黄连性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利;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解表止泻之功。尤怡云:“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合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伤寒贯珠集》)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八案。 5.清脾饮 来源:《济生方》 组成:柴胡 半夏 黄芩 甘草 厚朴 草果仁 白术 茯苓 青皮 服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清热,燥湿化痰,行气健脾。 主治:寒热往来,热多寒少,膈满心烦,纳差,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数。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寒热往来如疟状。 按语: 1.病机 素体脾胃虚弱,则肝胆经木气趁虚克伐脾土,少阳木气偏旺,感受外邪,同气相求,直入少阳;脾虚则痰湿内生,与少阳经之邪气相合而化热,痰湿热邪阻塞气机,则膈满;寒热往来,口苦,脉弦为邪在少阳之象。本方为严用和治疗疟疾而设,张老则拓宽其应用范围,凡符合寒热往来,热多寒少,舌苔黄腻者,皆可用之。与小柴胡汤证之舌苔滑白有所不同。 2.方解 本方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热透邪;半夏、草果,燥湿化痰,半夏兼消痞,草果兼截疟;厚朴、青皮,行气燥湿,气顺则痰消;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张璐曰:“清脾饮,清理脾家痰气宿滞及蕴积少阳经中风热之邪;乃于小柴胡中除去人参,益入青皮、白术、厚朴、草果一派克削之味。”(《张氏医通》) 6.紫金散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4 4张老此方组成与《丹溪心法附余》紫金锭相同 组成:雄黄30g 五倍子90g 山慈菇60g 红芽大戟45g 千金子霜30g 朱砂14g 麝香9g 服法:上药共为细面,混匀。“内服,1~3岁,每次0.3~0.5g;4~7岁,每次0.7~0.9g;8~10岁,每次1.0~1.2g;11~14岁,每次1.3~1.5g;15岁以上每次1.5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功用:清热,辟秽,解毒。 主治:脘腹胀闷,腹痛,身热,恶心呕吐,泄泻,舌苔厚腻。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小儿热泻。 按语: 1.病机 脏腑内伤积热或外感湿热之邪,秽恶痰浊之邪闭阻气机,脾胃升降失常,则见脘腹胀闷,疼痛,恶心呕吐,泄泻,下痢。《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泻证门》云:“火泻者,皆因脏腑积热,或外伤暑气,故泻时暴注下迫,肚腹疼痛,心烦口渴,泻多黄水,小便赤色也。” 2.方解 方中山慈菇化痰散结,清热解毒;麝香、雄黄、朱砂,辟秽解毒;红芽大戟、千金子霜,攻逐痰浊,促进邪毒排出;五倍子涩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辟秽、解毒之功。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四十一案。 7.胃苓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桂枝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服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燥湿,行气利水。 主治:泄泻如水,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张老习用此方治疗水泻,腹胀,亦治疗肾小球肾炎。 按语: 1.病机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寒湿困脾,则脾运化失司,脾虚湿盛,清浊不分,导致水泻。《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泻证门》云:“水泻者,皆因脾胃湿盛,以致清浊不分,变成水泻之证。其候小便短涩、懒食、溏泻色黄,宜用胃苓汤以除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气滞不利,故见腹部胀满;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而致水肿。 2.方解 方中苍术长于燥湿运脾,白术长于健脾利水,二药合用,脾气得健,湿邪得祛,水肿得消;陈皮、厚朴芳香醒脾,行气消胀;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桂枝温阳化气行水;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众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行气利水之功。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三十九、五十一案。 8.四苓散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服法:改散作汤服。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张老习用四苓散治疗脑积水,若伴有黄疸、脑脊液色黄、贫血者加茵陈。张老亦用四苓散加茵陈治疗黄疸性肝炎。 按语: 1.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虚,失于运化,水湿内停,上犯头窍,而致脑积水。湿阻中焦,土壅木郁,蕴积为热,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致黄疸。 2.方解 方中白术苦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本草思辨录》云:“猪苓、茯苓、泽泻,三者皆淡渗之物,其用全在利水。”诸药合用,可奏健脾利湿之功。湿蕴为热,胆汁外溢,发为黄疸者,在四苓散之基础上,加入茵陈以清热利湿退黄。 9.茯苓泽泻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 泽泻 甘草 桂枝 白术 生姜 服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化饮,和胃降逆。 主治:呕吐与口渴反复出现,舌淡、苔薄白,脉缓。张老习用此方治疗顽固性呕吐,胃内振水音,呕吐黏液,亦可治胃黏膜脱垂。 按语: 1.病机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本病乃因胃中停饮,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呕吐;脾为饮邪所使,失于运化,津液不能上承,则见口渴欲饮;饮水过多,加重胃中停饮,复见呕吐,吐后又渴,呕吐与口渴反复出现。陈修园曰:“今有挟水饮而病胃反,若吐已而渴,则水饮从吐而俱出矣;若吐未已而渴欲饮者,是旧水不因其得吐而尽,而新水反因其渴饮而增,愈吐愈渴,愈饮愈吐,非从脾而求输转之法,其吐与渴,将何以宁?以茯苓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浅注》) 2.方解 方中茯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饮,生姜温中降逆止呕,甘草补脾和中。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饮,和胃降逆之功。尤怡曰:“茯苓泽泻汤治吐未已,知邪未去,则宜桂、甘、姜散邪气,苓、术、泽泻消水气也。”(《金匮要略心典》)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三十二案。 10.泽泻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泽泻 白术 服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蠲饮。 主治:头目眩晕,视物旋转,呕吐清水,舌淡胖,苔白滑腻,脉沉滑。张老习用此方治疗梅尼埃病。 按语: 1.病机 本方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尤怡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金匮要略心典》)程林说:“《内经》曰:清阳出上窍。支饮留于心膈,则上焦之气,浊而不清,清阳不能走于头目,故其人苦冒眩也。”(《金匮要略直解》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眩晕、耳聋、耳鸣及耳内闷胀感。上述症状与仲景所述之泽泻汤证颇为相似,故张老用此方治疗该病,疗效肯定。 2.方解 泽泻“入膀胱,利小便……能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本草备要》),汪昂以上论述说明泽泻一药不仅能泻实亦能补虚,其主治与梅尼埃病症状颇为吻合,在方中为君药。尤怡曰:“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金匮要略心典》),程林曰:“白术之甘苦以补脾,则痰不生,泽泻之甘咸以入肾,则水不蓄。”(《金匮要略直解》) 此方中泽泻有行水利湿,消除痰饮之功,白术有健脾燥湿利小便之效,二药合用对痰饮停聚,清阳不升而致头目眩晕之证有效。以达到脾健运,痰饮消;水湿利,冒眩除。 11.旋覆代赭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 人参 代赭石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服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张老习用此方治疗胃脘痞硬,噫气,纳差,恶心呕吐,舌苔白腻。 按语: 1.病机 《伤寒论》第161条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为伤寒发汗后,误用吐下,胃气受损,升降失常,痰浊内阻,而见胃脘痞硬;胃气不降,胃气上逆,则见噫气,恶心呕吐。本病为胃气虚弱,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致。张璐曰:“汗吐下法备而后表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痰饮上逆,故作痞硬,逆气上冲,而正气不续,故噫气不除。”(《伤寒缵论》) 2.方解 方中旋覆花苦辛咸,消痰下气,软坚散结;代赭石苦寒,性重镇,善降胃之气逆;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涤痰化饮,散结除痞;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成无己云:“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覆代赭石汤降虚气而和胃。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注解伤寒论》) 12.橘皮竹茹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 竹茹 大枣 人参 生姜 甘草 服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呃逆或干呕,舌红少苔,脉虚数。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具有上述症状的幽门痉挛、呕吐。 按语: 1.病机 久病及吐泻损及脾胃,耗气伤津,因生虚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呃逆或干呕。吴崑曰:“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医方考》)现代医学认为幽门痉挛一病表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脘腹痞闷,呕吐物有腐败酸味,食欲不振,久则体消瘦,倦怠乏力。此病症状与橘皮竹茹汤证类似,张老习用此方治疗。 2.方解 本方中橘皮辛苦、温,善行气和胃止呕;竹茹甘寒,能清热降逆止呕;生姜能和胃止呕,为呕家圣药;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诸药合用,虚热得除,胃气得降,呕逆得平。徐灵胎云:“人参扶元补胃虚,竹茹清热解胃郁,橘皮利气和中,甘草缓中和胃,生姜温胃口,大枣缓脾也。俾脾胃调和,则虚热自解,而输纳有权,呃逆无不止矣。此补虚解热之剂,为胃虚热呃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二十九案。 13.消谷善饥方5 5方名为编者注 来源:张岫云经验方。 组成:黄精 玉竹 石斛 生石膏 麦冬 知母 服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泻火,养阴润燥。 主治:张老习用此方治疗消谷善饥,烦渴喜饮,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便秘者加大黄。 按语: 1.病机 《灵枢·五邪》云:“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灵枢·师传》则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甘,或七情内伤化火,致胃热炽盛,灼伤胃津,故见口渴喜饮;热能消谷,故见消谷善饥;舌脉象均为内热炽盛之象。现代医学多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2.方解 方中生石膏,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助生石膏清泻胃热,又能滋养胃阴;麦冬、玉竹、石斛、黄精皆能养胃阴,润燥。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泻火,养阴润燥之功。 14.便血方6 6方名为编者注 来源:张岫云经验方 组成:炒槐花 炒椿皮 黄连 青瓤黑豆 服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凉血止血。 主治:便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腻,脉数。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具有上述症状之便血。 按语: 1.病机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过食辛辣,酗酒,湿热蕴结于肠道,灼伤肠络,而致大便下血。 2.方解 方中槐花,入大肠经,凉血止血,善治疗血热导致的便血,《药品化义》云:“槐花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而沉,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此凉血之功能独在大肠也”;椿皮、黄连,清热燥湿,止血;黑豆利湿解毒,增强椿皮、黄连之燥湿解毒之力。 15.大黄甘草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 甘草 服法:水煎服。 功用:通腑泻热。 主治:张老习用此方治疗食入即吐,便秘,腹胀满,舌红苔黄,脉数。 按语: 1.病机 胃肠实热积滞,腑气不通,胃气不降,胃气上逆,故见食入即吐,程林曰:“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食。”(《金匮要略直解》) 2.方解 本方大黄苦寒,通腑泄热,使胃肠实热从大便而去,胃气和降,呕吐得平;甘草缓大黄之峻烈,补益中气,为佐药。黄元御曰:“食已即吐者,胃之上口必有湿热瘀塞。大黄甘草汤,大黄泻其郁热,甘草培其中气也。”(《金匮悬解》)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三十三案。 16.调胃承气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 芒硝 大黄 服法:水煎服。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发热,汗出,口渴,腹痛硬,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按语: 1.病机 阳明热盛,蒸腾津液,故见发热,汗出;津液受伤,不能上承,故见口渴;热结大肠,气机阻滞,故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 2.方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神农本草经》云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芒硝咸苦寒,善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张元素云其“治热淫于内,去肠内宿垢,破坚积热块”(《医学启源》);甘草,甘缓和中,使泻下而不伤正气。三药配伍,共奏缓下热结之功。 17.肥儿丸 来源:《万病回春》 组成:人参10g 白术7.5g 茯苓15g 黄连10g 胡黄连25g 使君子20g 焦三仙各15g 芦荟10g 甘草7.5g 服法:共细面,炼蜜为丸3g重,每服一丸,日二次服(3~5周岁小儿剂量)。 功用:健脾清热,杀虫消疳。 主治:张老习用此方治疗脾疳症,表现为:纳呆,面黄肌瘦,喜吃泥土,身热,肚腹胀大,困倦喜卧,泻下酸臭,或大便有蛔虫,舌苔黄腻,脉虚弱等症状。 按语: 1.病机 脾疳一病,多因先天禀赋虚弱,喂养失宜,嗜食肥甘,饮食不洁,内生虫积,导致饮食停滞,伤及脾胃,运化失司,郁积久而化热,则生脾疳。 2.方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乃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增强运化水谷之功;黄连清热燥湿;胡黄连除小儿疳积发热;焦三仙开胃进食,消积导滞;使君子、芦荟杀虫消疳。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清热,杀虫消疳之功。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七十案。 18.参苓白术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茯苓 白术 莲子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白扁豆 山药 甘草 服法:改散作汤服。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腹胀,神疲乏力,纳差,或吐或泻,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呕吐,泄泻,不消化样便,腹胀,口渴甚者合生脉散。 按语: 1.病机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虚弱,纳运失常,则见纳呆,饮食不化,腹胀;升降失调则见吐泻,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均为脾胃气虚之象;严重吐泻,或吐泻日久,则气津大伤,可见口渴之象。本病当以益气养阴,渗湿止泻为治则,张老习用参苓白术散加生脉散治疗。 2.方解 方中人参、甘草,以补脾益气;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莲子肉、山药、白扁豆健脾止泻;砂仁化湿醒脾;桔梗升清,载药上行;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渗湿止泻之功。 3.参考病案 《张岫云医案百例》第四十案。 19.补中益气汤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 甘草 人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当归 白术 服法:水煎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举清阳。 主治: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语声低微,食少纳呆,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张老习用此方治疗低血压。 按语: 1.病机 《慎斋遗书·头晕》:“头为诸阳之首,病人头晕,清阳不升也,头重不能抬起,阳虚不能撑持也。”中气虚弱,脾失健运,故见食少纳呆,便溏;脾主四肢,中气不足则见倦怠乏力;清阳不升,血不能濡养清窍,则见头晕目眩。低血压病人,血液循环缓慢,大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氧,可出现头晕、昏厥等症状,张老习用补中益气汤取得较好疗效。 2.方解 方中黄芪,健脾升阳,《本草正义》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柴胡、升麻,升举清阳,李东垣曰:“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内外伤辨惑论》);陈皮,健脾行气,防补益药壅滞之弊;气虚日久,必致血虚,故用当归以补养阴血。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举清阳之效。 20.增液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 麦冬 生地黄 服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口干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张老习用此方治疗小儿便秘。 按语: 1.病机 阳明温病,津液大伤,肠道津枯,大便秘结;或素体阴虚,津液不足,“无水行舟”,亦可致便秘。 2.方解 吴鞠通自注曰:“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温病条辨·中焦篇》) 21.可保立苏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 党参 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酸枣仁 山茱萸 枸杞子 补骨脂 核桃(连皮捣碎) 服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温肾,养阴补血。 主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四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医林改错》),张老习用此方治疗慢脾风,为吐泻日久所致的抽搐、四肢厥逆。 按语: 1.病机 慢脾风为慢惊风的一种,多因久吐久泻,脾阳受损,肝失濡养所致。《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惊风门》云:“慢脾风一证,多缘吐泻既久,脾气大伤,以致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惟脾是克,故曰脾风。闭目摇头,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声哑,频呕清水,此乃纯阴无阳之证。逐风则无风可逐,治惊则无惊可治,惟宜大补脾土,生胃回阳为主。”张锡纯曰:“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吐泻日久,津液耗伤,脾阳受损,肾阴阳俱虚,肝阴亦竭,最终阴阳气血皆衰,甚至出现亡阴、亡阳之危候,故本病治疗当以温补脾肾,养阴补血为治则,张老习用王清任之可保立苏汤,取得较好疗效。 2.方解 黄芪甘、微温,入脾经,为补中益气要药,《神农本草经》云:黄芪能“补虚,小儿百病”;党参甘平,入脾经,能补脾益气,补血生津;白术甘苦温,能益气健脾,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王好古谓白术:“理中益脾,补肝风虚”;甘草能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补骨脂苦辛、温,入脾肾经,善补肾壮阳,温脾止泻,《神农本草经疏》云: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核桃,入肾经,有温补肾阳之功,《医林纂要》云:核桃“甘而微辛,连皮涩”,“胡桃,昔人云,留皮则入肾……肾命得补,精气坚固,则阳气自行于三焦以上达膻中”。山茱萸,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能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张锡纯曰:“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医学衷中参西录》);枸杞子甘平,补益肝肾。当归,甘辛温,入肝脾经,为补血之圣药,《日华子本草》云当归能“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白芍酸、苦,微寒,能养血敛阴,柔肝缓急,《玉楸药解》云:“芍药酸寒入肝,专清风燥而敛疏泄,故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病”;酸枣仁甘酸平,能养心益肝,敛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肾,养阴补血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