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文三 | 情缘

 流水船歌 2021-04-14
                    情缘
浦江郑宅镇是我早就想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以孝廉著名的“江南第一家”。
9月20日恰逢星期日,虽然天下着小雨,我和老谢还是决定去那里。
从我处到“江南第一家”,走高速仅48公里,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在我的头脑中,好像大学同学郑志法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他比我大14岁,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年龄缘故,我们的交往也不多,毕业之后,我只是在同学会的时候见到过他。去年5月同学会的时候,他坐在轮椅上由他的女儿推来,还柱着拐杖,身体不太好。我想,既然到了他的村子里,我一定得去看看他。
我在手机里翻看电话号码,居然没有他的。我只好找老班长张先进,他给我了老郑的电话号码。我是预备等我参观完了江南第一家之后去看他的。
为了不让他有突兀感,我先拨了他的电话。他马上接了起来,还非常热情,而且讲话的声音也不像生病人的样子,宏亮而中气十足。他告诉我说:他正在一家养老院里看一位朋友,叫我稍等,他马上过来。从他的语言中,我体味到了老同学的热情和温暖。
我说:“你不用急的,我们是来看江南第一家的,末了再到你家看你。”

我们顺着牌坊群入村。我们顺着白鳞溪,观赏一座座牌坊和周边的风景,又诵读家规碑林。突然,我的电话响了,是老郑打来的,他说:“我在祠堂门口等你了。
我说:“这么快就回来了呀?”
那时候,我们还有九牌坊里,我们本来是想慢慢走慢慢看的,他既然在祠堂门口等我们,我们也顾不得眼前的美景和牌坊碑林了,不得不加快步伐往前走。
我是第一次来郑宅,也不知牌坊群离祠堂有多少路,我们一走进这个村子,感觉文化氛围特别浓厚,以孝义为中心的宣传形式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内容通过石块、木牌、路标、假山等形式展示在游客面前。村子的街是古老的,中间砌着长石板,石板两边是光滑的鹅卵石,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白鳞溪两岸都用石块砌成,溪上小桥密布,婉约而别致,岸边绿化非常好,花红柳绿,流水清澈,隔一段路,就有休憩喝茶之所。街上也有三三两两旅游的人,但人不多。一些门户下有些村民在聚聊,有的在摘菜,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

拐八弯之后,又问了村人,终于找到了郑氏祠堂。
老郑见我从街的远处走来,就大声地向我呼喊:“老同学。”
我循声望去的时候,他已经朝我迎了过来,我马上小跑上前与他握手。老郑穿着紫红色的上衣,黑灰色的裤子。我看他的身体很好,红光满面的,穿着一件紫红色的衣服,黑灰色的裤子,头发白中有黑,脸色红润,让我奇怪的是,他居然没拄拐杖,而且精神抖擞。
我说:“我本来想游完江南第一家后去你家看你的。想不到你的身体这么好,去年同学会时,你都坐在轮椅上,拄着拐杖的。”
他也非常自豪地说:“我早把拐杖丢开了,现在可以独立行走了。我早晚要顺着街路走两次,早上还要去买菜。”
我说:“我说你行啊!我真为你高兴。”

看得出,他也很开心,大概一方面是见到了老同学,另一方面是听到了我赞扬他的话。
我问他:“你是不是就住在这个村子的?”
他说:“是的,离这祠堂只有100米路。”
我们先在祠堂门前合影。
祠堂门口有人守着票,我们给了票。我说:“你总不要票的吧?”守票的人说:“他是本村人,不用票的。”
老郑走在前面给我们领路。我们迈进了祠堂,一股古味就侵袭过来:这里悬挂着很多的扁额,内容大多是表彰的,其中有朱元璋的“江南第一家”的手书。
老郑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作介绍。
浦江郑宅很小,名气却很大。郑氏家族自南宋落户浦江以来,历经宋元明三朝15世同居共食330年,鼎盛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

郑氏家族以孝义传家,世代清廉,故又被称为“郑氏义门”。数百年间家族成员173人为官,无一贪腐,168条家规,孝义治家名冠天下。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郑氏一家为“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原指郑氏宗祠,建筑结构透着浓郁的明清风格,共有五进六十四间房,布局恢弘开阔,郑氏族人的活动中心。或许是用料的缘故,多年来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冬暖夏凉。
郑氏宗祠里有各种牌匾、对联,厅堂里摆着塑像,墙上刻画着各种图案,生动再现了郑氏家族的生活场景……我们边走边看,仿佛置身当年那个繁盛的大家族中。

郑义门以“忠孝仁义”传家,且以“孝义”名冠天下,“九世同居”的基点就是一个“孝”字,先孝后有义。为此,明太祖亲书“孝义家”。
现今的“江南第一家”已经融入了爱民忠国,崇义重德,清廉自律,唯举,遵规守法,谦和民主,敬祖尊老等诸多文化元素,蓄积了厚重的历史遗存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郑氏先人虽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风家训,却实实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郑氏子孙的血液里。《郑氏规范》虽然是郑氏的家训,延续的是郑家的家风,但包含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参观完了祠堂,我们又参观了昌七公祠、老佛社。行走在街道上,目之所及,是浓厚的历史文化。白麟溪弯多流缓,人们就建上“十桥九闸”既方便了两岸居民的通行,又控制的水量,免除了洪水之患,呈梯田般的水闸,还为小镇增添了无限风光。

我看到老郑有些疲累的样子,就劝他回去吧,剩下的地方我们慢慢走就可以了。他还是坚持要陪着我们。说我们难得来一趟,要尽好地主之谊。他又告诉我:“今天他接待我的是第三批客人了,第一批是女儿,第二批是老婆的表姐。早上他还买菜,中午又去看朋友,没有午休过,所以有些累了。”但他说:“我还能坚持。
听了他的话,我很感动,也很感激,到底是老同学。
末了。我们要走的时候,他还请我们去他家看看,说:“去认识一下路,下次来的时候,直接去家找他就行。”
我想这样也好。
没走多远,就是他的家,他的家还在一片旧屋当中。不过,他家是做过改造的。原来的木结构,改成了水泥结构了。两间房屋,上下层两。下层是厨房和客厅兼休息室;楼上是卧房和书画室。

我们喝茶之后,他请我们到楼上看看。楼上有一间房专老郑的书法室。他的书法已经炉火纯青,有了自己的风格。他写了很多字叠放在一边。
我说:“老郑,我要一张你的墨宝行吗?”
他很爽快地说:“你要,就拿去。”
我要了两张,妻要了一张,我不敢拿他太多。他说,有时,写一张作品要两个小时。
我们要走了,他送我们出村口,指引我们怎么走。我反复劝他回去,可他还是站在那里向我挥手,像一尊雕像。我走出了很远,回头看他时,他还在看着我们。
一朝的同学,一世的情缘。
                2020年9月22日
欢迎关注“流水船歌
欢迎点赞和留言,欢迎转发和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