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试分数的话题已经是老掉牙的素材了,可是关于分数与人品的较量却在屡屡上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今截取三段有关的场景加以解剖与反思: 一、有的尖子生为了分数可以没有集体观念 我们教育的最大败笔就是培养出了高分低能无德的学生,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昨天听一位老师抱怨说:现在有些尖子生的道德品质太有问题了。当然这里所说的尖子生就能够考出高分的学生。听到这位老师的感慨,不仅有些疑问,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原来,这位老师看到本级部的洗漱间有很多垃圾,所以想找几个学生将卫生打扫一下。恰好这时候遇到了***同学,她学习成绩一直是在级部独领风骚,于是老师就对她说道:***,你去找几个同学一起在洗漱间的卫生处理一下。令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一向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回答:让学习不好的学生去吧,我还得到班级做题呢。这一刻,老师震惊和无语了。 反思:为何这位学习成绩如此优异的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会如此地下,不仅自己没有集体观念,竟然还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就应该进行“劳动改造”。难道那些考出的高分尤其是思品考试答出的高分就是为了好看吗,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为何还会对其他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歧视,这难道不是有些教师的行为导致的吗?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在进行“劳动改造”,学生是来学校读书学着如何做人的,不是牺牲课堂时间来做长工的。这种唯有“成绩论高低”的评价方式已经让有些“优秀”学生“变质”了,为了考个高分就可以不要忘记什么叫做“人”。 二、有的学生为了考个高分会热衷于频频作弊 尽管上级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控制考试次数,可是目前的学校似乎除了考试已经不会做其他教育工作了。由于要检验学习效果,由于要给学生排名。由于要给教师排队,于是不断考试就成了学校目前的主旋律。我们的学生对于考试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考试次数泛滥成灾已经让学生慢慢“学坏”了。这不最近几天每个学科都在进行考试,于是就开始了对学生的“轮番轰炸”,有的时候一天就要考3—4门学科,学生感到很疲惫。考好了当然是件好事,就不会挨训斥,可是如果考砸了,那就惨了,就要受到“优秀”教师的“铁板烧”了。 为了让自己不在考试以后受折磨,一些平日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就开始行动了。于是作弊就成了有的学生自我保护的“法宝”了,甚至还会出现整个班级几乎集体作弊的现象,让人感到可悲! 反思:考试过于频繁已经出现副作用了,学生学会作弊难道都是学生的错误吗?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考试,教育学生自己的人品远比分数高得多,一个人可以无才,但不能无德。自己通过作弊得来的高分数,可以让自己暂时满足一下虚荣心,可是自己的道德品行是严重不及格,在自己的人生记录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三、身边的榜样就是能让学生考出高分的“能人” 如果说教育之所以走进了死胡同,是由于有一些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以外,更可怕的是一些所谓的“优秀”教师的推波助澜。我们经常会看到目前学校树立的让大家学习的榜样,基本上都是如何让学生考出高分的的“能人”。每当听到榜样交流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就为孩子们的未来感到担忧。尤其听到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考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成绩,自己的经验就是进行堂堂检测。自己也听过这样的“优秀”课堂教学,一节课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学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直被老师拖着走,如果出现不配合就是一顿臭骂。那些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就得牺牲自己的课间十分钟,中午休息时间,到老师那里过关。的确,这种近似集中营式的教学方式,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成绩,可是学生这样学习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言吗? 反思:目前就是为了分数不把学生当人看的教师就是时代的标杆,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教育的倒退。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这些所谓的“榜样”竟然为了学生考出高分,竟然还会教唆学生在一些关键性考试,诸如:实验技能测试、会考、体育测试、中考等这些关系学生前途的考试中,采取一些“让人不齿”的方式得到高分,这难道是为学生着想吗?还是在为自己的工作业绩劳心费神? 在这里还是要再次提出陶行知老先生告诫大家的那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目前学校这种教育造假、学生作弊已经是一大毒瘤,别让自己今天的龌龊行为,给明天的教育“报应”埋下伏笔! |
|
来自: 潘书朋5n2xo3h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