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途如虹 || 苏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墨染千秋诗社 2021-04-15

苏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苏轼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人之一了。他不仅在当时接过了欧阳修的接力棒,成为了文坛盟主,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的一个文化偶像,一个精神楷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苏黄米蔡”之一,是“眉山三苏”之一。

苏轼的人生经历很坎坷。他在宋仁宗晚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宋仁宗当时十分欣赏苏轼,觉得他有宰相之才,为得到了他这样一个人才而感到很兴奋。可是,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和宋神宗支持的熙宁变法而陷入了“乌台诗案”,在太皇太后曹氏等人的帮助下幸免一死,却从此屡遭贬谪。“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对自己贬谪生涯的总结。不过,苏轼虽然在仕途上很不顺利,却凭借自己过人的才华和人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为老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湖原本就很美,苏轼让西湖更美,更知名,更有人文内涵。他不仅为西湖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流传千古的佳作,为西湖做了一个绝佳的广告,还亲自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主持了苏堤的修建,让西湖可以更好地起到其灌溉农田,泽被众生,美化环境的作用。现如今苏堤春晓已经是“西湖十景”之一。大家在游览西湖的唯美风光的时候,也在缅怀苏轼的伟大人格。

苏轼发明的“东坡肉”至今都是江南地区的名菜,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吃货”,苏轼让饮食变成了一件富有文化意味的雅事。河豚鱼、荔枝、竹笋等食品都成了苏轼文学作品里的意象。比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的弟子有很多,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陈师道、李廌、李之仪、李昭玘、李格非、廖正一、姜唐佐等。这些弟子在文化方面都有所造诣。黄庭坚创立了江西诗派,提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这样的诗学主张,影响深远。秦观是婉约词的中坚人物,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立意新警,风格唯美浪漫,让爱情变得更有深度,不知道感动了多少痴男怨女。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颇有民歌风味,朗朗上口,对现代流行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格非不仅自己是出色的古文家,还培养出了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姜唐佐在苏轼的指导下成为了海南这个原本蛮荒落后的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

苏轼坚毅执着,乐观旷达,从容淡泊,正派耿直的性格使得他的词充满了超逸之气。是苏轼,让原本婉约柔媚,甚至可以说充满了脂粉气的宋词变得具有浩然之气。

苏轼的词刚柔并济,风格多样。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气象万千,雄奇奔放的;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清幽缥缈,耐人寻味的;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情景交融,韵味十足的;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样气冲斗牛,充满热血的;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深情款款,缠绵悱恻的;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清新高远,温柔敦厚的;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含蓄蕴藉,发人深省的。

可以说,是苏轼让词由单纯的歌词变成了具有强烈个人抒情意味的文体。他虽然“以诗为词”,却并没有让词失去其本色。在苏轼的影响下,出现了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等优秀的豪放词人。到了清朝,陈廷焯认为词是苏轼“平生第一绝诣”,绝非虚誉。

苏轼的诗充满奇趣。他的理趣诗不是枯燥的说理,而是借生动的形象将人生哲理娓娓道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是看问题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变换不同的视角,才能对问题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成为大家的口头语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告诉读者一个人要对事物有切身的体验,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化俗为雅,充满生活气息,讲的是根据线索,认准方向,就能到达终点,找到归宿的道理,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用优美的比喻将苏轼对人生况味的感受表达得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可以说,苏轼为宋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宋诗在苏轼的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显得既平易近人,贴近生活,又具有筋理思骨。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样的评价可谓十分精妙,十分中肯,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和重振儒家道统的历史贡献用十分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出来,让韩愈的影响力变得更大。

苏轼自号东坡是受到了白居易的影响,他对白居易“中隐”的思想也十分认同。可以说,黄州东坡因为苏轼,变成了一处文化胜地。

黄州赤壁更因为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而声名鹊起。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形象也和“小乔初嫁了”的娇美形象一起,成了永恒的经典。

苏轼赞美杜甫“一饭未尝忘君”的精神,赞美杜甫写诗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可以说,在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苏轼有突出的表现。苏轼晚年在海南儋州写的和陶诗洗尽铅华,语淡情深。可以说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苏轼对他的褒扬和效仿有莫大关系。

苏轼不喜欢柳永那些有鄙俗倾向的词,却对柳永写羁旅行役之愁的词评价很高。柳永的《八声甘州》里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被苏轼评价为“不减唐人高处”。

苏轼在《易传》这部学术著作里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有精彩的解释:“夫天岂以刚固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蛊。故君子庄敬益强,安肆日媮。强则日长,媮则日消。”这是苏轼的夫子自道,苏轼脚踏实地,珍惜光阴,勤勉自强,重视实践。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苏轼是一个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他杰出的文化成就和高尚的仁者情怀让人顶礼膜拜。

南宋诗人王十朋说:“唐宋文章,未可优劣。唐之韩、柳,宋之欧、苏四子并驾而争驰,未知孰后而孰先,必有能辩之者。”

南宋学者黄震说:“东坡之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混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盖能文之士莫之能尚也。”

南宋词人范开在《稼轩词序》中指出:“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东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

明朝的王世贞将苏轼称为诗坛上的“广大教化主”。这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流风气下显得十分特立独行。可见,无论何时,有眼光的人都会欣赏苏轼的。

清初,吴伟业的老师张溥在自己编选的《苏长文公集》的序言里赞美苏轼和他的文学作品时说:“真宇宙第一人物,宇宙第一文字也。”吴伟业也为此书作序,将李耆卿的“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改为了“韩如潮,欧如澜,柳如江,苏如海”。他还说,“夫观之于海,宇宙第一之大观也”。后来,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写到侯方域自称:“早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成苏海韩潮。”可见,“苏海韩潮”这个说法已经深入人心。

陆游在《跋东坡帖》里赞美苏轼“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他又在《入蜀记》里写下自己游览黄州东坡的感受,引用苏轼的名句如“走报暗井出”等来表达自己对苏轼的敬意。

南宋的楼钥在《东坡画赞》里说:“出则凤鸣,处则龙卧。议论触海翻,声名塞天破。百谪九死,一毫不挫。呜呼!固已知前无古人,后有作者,殆恐无有过之者也!”这是楼钥对苏轼超凡脱俗的高贵人格的赞美,也是他对自己的勉励。

苏轼的影响是巨大,他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尤其深远。他面折廷争的凛然气风节,爱民如子的仁爱胸怀,面对逆境时表现出来的坚强刚毅,乐观豁达精神让人敬佩。阅读苏轼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百味,培养健全人格,直面人生风雨。

作者简介

朱益伟,家住山城重庆。目前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热爱文艺,崇尚人道主义。喜欢在简单的生活当中发现美妙的点滴。喜欢在阅读当中体会人生百态。喜欢欣赏富有雅趣的文化。关注时事,且欣赏客观中正,有正能量的时事评论。写作是我表达自我,抒发心情的方式。希望以文会友,期待自己的文章可以得到大家的青睐。

归途如虹 || 借酒浇愁愁更愁

归途如虹 || 万古云霄一羽毛

归途如虹 || 向文学家学习如何高级地发牢骚

归途如虹 || 大丈夫孟子

归途如虹 || 真名士自风流

本期编辑|南郑樵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