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太和殿上的“五脊六兽”,源自山东昌邑大窑村?

 一堂国学 2021-04-15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曾写道:

“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

“五脊六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信仰和美化艺术的象征。

所谓的“五脊”,指的是屋顶正脊及四条垂脊。

中国古代宫殿最常用的结构是“五脊顶”,即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庑殿顶,其屋顶四面形成四个斜坡,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故也称四阿顶”

根据《周礼·考工记》: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由此可见,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采用“四阿顶”的建筑行至。

我们到故宫,会发现正脊的两端是龙吻,又叫吞兽、螭吻,面朝里、口衔正脊;另外四条垂脊排列着脊兽,故称“六兽”,统称“五脊六兽”。

“五脊六兽”是镇脊之神兽,古建筑为木结构,故以兽镇脊,避火消灾。

于两坡瓦垅交汇点,以吞兽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既能起到装饰作用,又能保护原有结构。

明朝杨慎在著述中有记载:“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传说龙生九子,螭吻是其次子。

《升庵外集》中提及:“二日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红楼梦》有“金辉兽面,彩换螭头”之语,用来描述大观园省亲正殿。

五个脊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

狻猊(suān n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百兽之王,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

《尔雅·释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

斗牛,在神话传说中是一种虬螭。

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

气冲斗牛,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獬豸(xiè zhì)又称獬廌、解豸,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祂智商极高,懂人言知人性,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獬豸也是古代的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吉祥物。

法律的“法”字,繁体字是“灋”,是类似与“鹿”的一种水中神兽,很可能就是“獬豸”的原型。

凤本意凤鸟,后因凤凰合体,成为凤凰的简称。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通称凤凰。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有:“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凤与龙、麟、龟一起并称“礼记四灵”。

狎鱼,是古代中国传说的海中异兽,说它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龙生九子排行第八。

这些异兽许多被用于古代中国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和祈福的作用。

北宋大臣吕蒙正曾写过一首讽刺“五脊六兽”的诗,曰:

兽头本是一团泥,做尽辛勤人不知。

如今抬在青云里,忘却当初窑内时。

中国古代建筑样式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脊兽也不例外。

故宫太和殿作为皇权的象征,使用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三米有余、重约四千公斤的大吻,并有十个脊兽。垂脊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这一规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其它殿上的镇瓦兽按级递减,其中天安门有九个,中和殿有七个,保和殿为九个。

“骑凤仙人”是屋脊边缘处安放的仙人走兽中的首兽。

根据民间传说,“骑凤仙人”中的仙人为姜子牙的妻弟,他企图夤缘攀附,被太公看出他的居心,也深知他才能有限,因而告诉他已官至顶峰,若再升则会摔下来。后人将他放在屋脊的边缘表示无路可走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是,战国时齐宣王之子齐湣王即位后,穷兵黩武、骄纵自大,致使君臣不和、内外树敌,终于引来五国联军的讨伐,奔逃之时被各国驱逐。眼看齐湣王走投无路之时,一只凤凰飞到他眼前,齐湣王飞身跨上凤凰背项,骑乘着它渡过大河,绝处逢生。

所以,这脊端的仙人骑凤也有“逢凶化吉”的寓意。

姜子牙是齐国的开创者,齐湣王也是春秋战国的齐国国君之一,由此可见,“五脊六兽”的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且与齐国(今山东半岛)有密切的联系。

齐城下,即墨守。燕将代,昌国走。

渤海之滨,潍水两岸的山东昌邑,是姜太公的封地之一,战国兵圣孙膑、燕国大将乐毅的分封国(昌国),位于昌邑市石埠镇西村50米牛头埠南坡,1981年被鉴定为商周遗址。

昌邑市卜庄镇有一村,名曰“大窑”,过去村里的主要产业就是“烧窑”,至今仍有烧制“五脊六兽”等古建筑构建的匠人。

 

大窑村是土陶发源地之一,该村的传统土陶艺人制作的“五脊六兽”等1000多种古建筑构建被广泛应用到烟台蓬莱阁、潍坊市烈士陵园等景区和园区,并出口美、日、韩等国。

大窑村的黑陶制作有1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率军东征时,曾屯兵大窑村一带。过渤海时为防战马上船惊慌,李世民令军中能工巧匠建窑,利用当地粘土制成陶缸,然后将陶缸排列整齐,置于泥沼之中,上面覆盖木板,战马行于其上,“咚咚”作响,声若登舟,有效防止了战马惊恐,大军得以顺利渡海。

大窑村的土陶烧制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到明清两代最为兴盛。

尹文波是大窑村制陶业户的杰出代表。据其家谱记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尹继尧继承祖上土陶烧制技艺传承八代至今。

2014年12月尹文波的《鱼吻》等十件代表性作品被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更有作品在2017年5月获得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下图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昌邑土陶第八代传承人尹文波在制作土陶罐作品。

渤海苍苍、潍水汤汤

黑陶佳品,文化乡邦

- The End -

小编提示一堂国学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