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心系病证

 鉴益堂 2021-04-15
心悸:
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证机概要:气血亏虚,心虚胆怯,心神失养。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加减。方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菖蒲、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证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济生方》归脾汤加减。方剂: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熟地、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阴虚火旺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代表方:《校注妇人良方》天王补心丹合《医学发明》朱砂安神丸加减。方剂: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当归、桔梗、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朱砂、黄连、炙甘草。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证机概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代表方:《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妇人良方》参附汤加减。方剂: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熟附子、人参、生姜、大枣。  5.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代表方:《金贵要略》苓桂术甘汤加减。方剂:泽泻、猪苓、茯苓、茯神、车前子、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酸枣仁。  6.瘀阻心脉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证机概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代表方:《素庵医案》桃仁红花煎合《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方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  7.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代表方:《备急千金要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方剂: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枳实、生姜、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8.邪毒犯心证:(心肌炎)心悸+毒热+外感+气阴两虚。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安神。代表方:《温病条辨》银翘散合《备急千金要方》生脉散加减。方剂: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豆豉、鲜芦根、甘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   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涩、缓、沉、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相关检查: 心悸病人应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等检查。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超声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本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 辨证要点: 1. 心悸者首应分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2.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它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它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故临床亦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病因病机: 1.体虚劳倦;2.七情所伤;3.感受外邪;4.药食不当。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文献摘要】: 《素问·平人气象论》:“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三部久候论》:“参伍不调者病”。“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金贵要略·惊悸吐钮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者为悸”。“心下悸,半夏麻黄丸主之”。 《丹溪手镜·悸》:“有痰饮者,饮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恶水,心不安也”。“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宜炙甘草汤补之”。“又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小建中汤主之”。 《证治准绳·惊悸恐》:“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失守则舍空,舍空而痰入客之,此惊悸之所由发也”。“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 《景岳全书·怔忡惊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原,所以在上则浮振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证目》:“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有其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于甫睡之时,其心中即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宜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方用二陈汤加当归、菖蒲、远志煎汤送服朱砂细末三分,有热者加玄参数钱,自能安枕熟睡而无惊悸矣”。 


胸痹---真心痛:
证治分类: 1.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腕宇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代表方:《景岳全书》柴胡舒肝散加减。方剂: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炙甘草。  3.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代表方:《金贵要略》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济生方》涤痰汤加减。方剂:瓜蒌、薤白、制半夏、白酒、竹茹、生姜、甘草、制天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菖蒲。  4.寒凝心脉证: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代表方:《金贵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剂: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当归、细辛、芍药、大枣、通草、炙甘草。  5.气阴两虚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代表方:《备急千金要方》生脉散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方剂: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桂心、炒远志。  6.心肾阴虚证: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证机概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代表方:《校注妇人良方》天王补心丹合《伤寒论》炙甘草汤加减。方剂: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生地、炙甘草、桂枝、生姜、阿胶、火麻仁、大枣。  7.心肾阳虚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证机概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代表方:《妇人良方》参附汤合《景岳全书》右归饮加减。方剂:熟附子、人参、生姜、大枣、白术、芍药、茯苓。  真心痛: 1.气虚血瘀证:心胸刺痛,胸部闷窒,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代表方:《博爱心鉴》保元汤合《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甘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  2.寒凝心脉证: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治法:温补心阳,散寒通脉。代表方:《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味。方剂: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  3.正虚阳脱证: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代表方:《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加减。方剂:红参、附子、肉桂、山萸肉、龙骨、牡蛎、玉竹、干姜、炙甘草。  病证鉴别: 1.胸痹与悬饮: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诊断依据: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相关检查: 心电图应作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选用动态心动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谱等检查,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是确诊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治疗原则: 基于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标实者: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多属痰浊;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本虚者: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若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则属气阴两虚表现。 2.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者为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2.饮食失调;3.情志失节;4.劳倦内伤;5.年迈体虚。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因实致虚,亦有因虚致实者。  【文献摘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难经·六十难》:“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久心痛候》:“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畐畐而满,蕴蕴而痛,是为心痛”。 《玉机微义·心痛》:“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劳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气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贵》、《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不寐---健忘---多寐:
证治分类: 不寐: 1.肝火扰心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代表方:《兰室秘藏》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剂: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木通。  2.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代表方:《备急千金要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方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大枣、甘草。  3.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济生方》归脾汤加减。方剂: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黄芪、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生姜、大枣。  4.心肾不交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证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代表方:《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合《韩氏医通》交泰丸加减。方剂: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黄连、肉桂。  5.心胆气虚证: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证机概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代表方:《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合《金贵要略》酸枣仁汤加减。方剂:人参、茯苓、茯神、菖蒲、姜远志、龙齿、酸枣仁、川芎、知母、甘草。 健忘: 1.心脾不足证:健忘失眠,心悸神倦,纳呆气短,脘腹胀满,舌淡,脉细弱。治法:补益心脾。代表方:《济生方》归脾汤加减。方剂:人参、炙黄芪、白术、生甘草、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  2.肾精亏耗证:健忘,形体疲惫,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治法:填精补髓。代表方:《扶寿精方》河车大造丸加减。方剂:紫河车、龟板、熟地、杜仲、牛膝、人参、天冬、麦冬、黄柏、酸枣仁、五味子、石菖蒲。  3.痰浊扰心证:健忘嗜卧,头晕胸闷,呕恶,咳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治法:化痰宁心。代表方:《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加减。方剂:半夏、苍术、竹茹、枳实、白术、茯苓、甘草、石菖蒲、郁金。  4.血瘀痹阻证:遇事善忘,心悸胸闷,伴言语迟缓,神思欠敏,表现呆钝,面唇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治法:活血化瘀。代表方:《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川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  多寐: 1.湿盛困脾证:头蒙如裹,昏昏嗜睡,肢体沉重,偶伴浮肿,胸脘痞满,纳少,泛恶,舌苔腻,脉濡。治法:燥湿健脾,醒神开窍。代表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加减。方剂:苍术、橘皮、厚朴、生姜、大枣、甘草。  2.瘀血阻滞证:神倦嗜睡,头痛头晕,病程较久,或有外伤史,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法:活血通络。代表方:《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加减。方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姜、黄酒、红枣、老葱、麝香。  3.脾气虚弱证:嗜睡多卧,倦怠乏力,饭后尤甚,伴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苔薄白,脉虚弱。治法:健脾益气。代表方:《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剂: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4.阳气虚衰证:心神昏浊,倦怠嗜卧,精神疲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健忘,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治法:益气温阳。代表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丸合《杂病源流犀烛》人参益气汤加减。方剂: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黄芪、防风、升麻、熟地、川芎、五味子、肉桂。 病证鉴别: 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区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若因其他疾病痛苦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诊断依据: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寐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相关检查: 临床可检测多导睡眠图:(1)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延长(长于30min);(2)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每夜不足6.5h);(3)测定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min)。 治疗原则: 治疗当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分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2.情志失常;3.劳逸失调;4.病后体虚。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每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不寐病证。  【文献摘要】: 《灵枢·邪客》:“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暝,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类证治裁·不寐》:“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夜卧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此宜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之法也”。 《医效秘传·不得眠》:“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清,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入表也”。 《医学心悟·不得卧》:“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有风寒邪热传心,或暑热乘心,以致躁扰不安者,清之而神自定;有寒气在内而神不安者,温之而神自藏;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怸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有痰湿壅遏神不安者,其症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健忘证治》:“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精,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或曰常常善忘,故曰健忘,二者通治”。 《丹溪心法·健忘》:“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戴云: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以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包,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又云:思伤脾,亦会朝暗遗忘,治之以归脾汤,须兼理心脾,神宁意定,其证自除也”。 《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虚也”。 


癫狂:
证治分类: 癫病: 1.痰气郁结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证机概要: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蒙蔽神窍。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代表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合(验方)顺气导痰汤加减。方剂: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薄荷、煨姜、生甘草、半夏、陈皮、生姜、胆星、枳实、木香、香附。  2.心脾两虚证: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言语无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机概要:癫证日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俱衰,心神失养。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代表方:《证治准绳》养心汤合《丹溪心法》越鞠丸加减。方剂: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炙甘草、半夏曲、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人参、肉桂、苍术、香附、神曲、栀子。  狂病: 1.痰火扰神证:起病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謇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证机概要: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代表方:《医学心悟》生铁落饮加减。方剂:龙胆草、黄连、连翘、胆星、贝母、橘红、竹茹、石菖蒲、远志、茯神、生铁落、朱砂、玄参、天冬、麦冬、丹参、茯苓、钩藤。  2.痰热瘀结证:癫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滞而秽,情绪躁扰不安,多言不序,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证机概要:气郁痰结,血气凝滞,瘀热互结,神窍被塞。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代表方:《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加减。方剂:半夏、胆南星、陈皮、柴胡、香附、青皮、桃仁、赤芍、丹参、木通、大腹皮、桑白皮、苏子、甘草。  3.火盛伤阴证:癫狂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较缓,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但有疲惫之象,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而秽,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证机概要:心肝郁火,或阳明腑热久羁,耗津伤液,心肾失调,阴虚火旺,阳明受扰。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代表方:《景岳全书》二阴煎合《证治汇补》琥珀养心丹加减。方剂:生地、麦冬、枣仁、生甘草、玄参、茯苓、黄连、木通、灯心草、竹叶、琥珀、龙齿、远志、牛黄、石菖蒲、茯神、人参、当归、黄连、柏子仁、朱砂、金箔。 病证鉴别: 1.癫证与郁病: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然郁病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喉中如有异物等自我感觉异常为主,或悲伤欲哭,数欠伸,像如神灵所作,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不会自伤或伤及他人。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但一般已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 2.癫证与痴呆:癫证与痴呆症状表现亦有相似之处,然痴呆以智能低下为突出表现,以神志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证候特征,其部分症状可自制,其基本病机是髓减脑衰,神机失调,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 诊断依据: 1.神情抑郁,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沉默痴呆,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突然狂奔,喧扰不宁,呼号打骂,不避亲疏。 2.有癫狂的家族史,或脑外伤史。多发于青壮年女性,素日性格内向,近期情志不遂,或突遭变故,惊恐而心绪不宁。 3.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致。 相关检查: 癫狂病目前还没有肯定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诊断。头颅CT、MRI、周围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等检查可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当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辨证要点: 1.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癫证初期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少与人交往,喜静恶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思维障碍,情绪低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直至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病情更甚者,可出现淡漠不知,喃喃自语,终日闭户,不知饥饱。狂证初期以情绪高涨为主,多见兴奋话多,夜不寐,好外走,喜冷饮,喜动恶静。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至频繁外走,气力倍增,刚暴易怒,登高而歌,自高贤,自尊贵,部分患者亦可出现呼号骂諓,不避水火,不避亲疏的严重症状。癫狂至晚期,正气大亏,邪气犹存,临床极为难治。 2.辨病性虚实:初病属实,久病则多虚实夹杂。癫为气郁、痰阻、血瘀,久延则脾气心血亏耗。狂为火郁、痰壅、热瘀,久延心肾阴伤,水不济火,而致阴虚火旺。 病因病机: 1.七情内伤;2.饮食失节;3.先天不足。癫狂的发生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相关,损及心脾肝胆肾,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于平秘,进而产生气滞、痰结、郁火、瘀血等,蒙蔽心窍或心神被扰,神明逆乱,而引起神志异常。  【文献摘要】: 《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諓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素问·宣明五气论》:“邪入于阳则狂,搏阴则癫疾”。 《难经·五十九难》:“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医家四要·病机约论》:“癫疾始发,志意不乐,甚则精神痴呆,言语无伦,而睡于平时,乃邪并于阴也。狂疾始发,多怒不卧,甚则凶狂欲杀,目直骂諓,不识亲疏,乃邪并于阳也。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盖癫之为病,多因谋为不遂而得,宜以安神定志丸治之。狂之为病,多因痰火结聚而得,宜以生铁落饮主之”。 《证治汇补·癫狂》:“二症之因,或大怒而动肝火,或大惊而动心火,或痰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失其号令,心反为痰火所役。一时发越,逾垣上屋,持刀杀人,裸体骂諓,不避亲疏,飞奔疾走,涉水如陆,此肝气太旺,木来乘心,名之曰狂,又谓之大癫。法当抑肝镇心,降龙丹主之。若抚掌大笑,言出不伦,左顾右盼,如见神灵,片时正性复明,深为极悔,少顷态状如故者,此膈上顽痰,泛滥洋溢,塞其道路,心为之碍。痰少降则正性复明,痰复升则又举发,名之曰癫。法当利肺安心,安神滚痰丸主之”。 《张氏医通·神志门》:“狂之为病,皆由阻物过极,故猖狂刚暴,若有邪附,妄为不避水火,骂諓不避亲疏,或言未常见之事,非力所能,病反能也”。“上焦实者,从高抑之,生铁落饮;阳明实则脉浮,大承气汤去厚朴加当归、铁落饮,以大利为度。在上着,因而越之,来苏膏或戴人三圣散涌吐,其病立安,后用洗心散、凉膈散调之”。 


痫病:
证治分类: 1.风痰闭阻证: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证机概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代表方:《医学心悟》定痫丸加减。方剂: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麦冬、生姜、甘草。  2.痰火扰神证: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证机概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代表方:《兰室秘藏》龙胆泻肝汤合《济生方》涤痰汤加减。方剂: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芩、栀子、制半夏、制天南星、陈皮、竹茹、生姜、甘草、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  3.瘀阻脑络证: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脑发育不全。证机概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代表方:《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加减。方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大枣、酒。  4.心脾两虚证:反复发痫,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证机概要: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代表方:《校注妇人良方》六君子汤合《济生方》归脾汤加减。方剂: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制半夏、生姜、大枣、茯神、龙眼肉、黄芪、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  5.心肾亏虚证: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证机概要:痫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代表方:《景岳全书》左归丸合《校注妇人良方》天王补心丹加减。方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川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当归、天冬、麦冬、生地、朱砂、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柏子仁、酸枣仁。   病证鉴别: 1.痫病与中风: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痫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痫病与厥证: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3.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诊断依据: 1.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等,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面色苍白等。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2.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3.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可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相关检查: 脑电图是诊断痫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方法,对痫病发作类型确定具有重要作用。脑电图在发作期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慢波等阳性表现。对继发性痫病,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脑电图的改变,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以明确之。疑有占位病变时可做头颅CT、MRI或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治疗原则: 宜分标本虚实。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平时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辨证要点: 1.确定病性: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病情属痰;有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 2.辨病情轻重:判断本病之轻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 病因病机: 1.七情失调;2.先天因素;3.脑部外伤;4.其它。痫病的发生,大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它病之后,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而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  【文献摘要】: 《古今医鉴·五痫》:“夫痫者有五等,而类五畜,以应五脏,发则猝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倾乃苏。原其所由,或因七情之气郁结,或为六淫之邪所干,或因受大惊恐,神气不守,或自幼受惊,感触而成,皆由痰迷心窍,如痴如愚。治之不需分五,俱宜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寿世保元·痫证》:“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涌而痫作矣”。 《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抽掣,目上视,或口眼呙斜,或口作六畜之声”。 《证治准绳·痫》:“痫病与卒中、痉病相同,但痫病仆时口中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发者。中风、中寒、中暑之类则仆时无声,醒时无涎沫,醒后不复再发。痉病虽亦时发时止,然身强直反张如弓,不如痫之身软,或如猪犬牛羊之鸣也”。 《临证指南医案·癫痫》:“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脏气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 《刘惠民医案选·癫痫》:“本病机理可概括为脏腑机能失调,阴阳升降失职,以致风、痰、火、气四者交杂,但以脏腑病变为主,与肝、脾、心、肾关联密切。如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木旺化火,熱极生风,肝风内动,出现肢体抽搐,角弓反张。若脾虚不能运化,津液水湿积聚成痰,痰迷心窍,则出现神不守舍,意识丧失”。 


痴呆:
证治分类: 1.髓海不足证: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证机概要:神精亏虚,髓海失养。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代表方:《景岳全书》七福饮加减。方剂:熟地、鹿角胶、龟板胶、阿胶、紫河车、猪骨髓、当归、人参、白术、炙甘草、石菖蒲、远志、杏仁。  2.脾肾两虚证: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证机概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髓海失养。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代表方:《医方集解》还少丹加减。方剂: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怀牛膝、楮实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大枣、菖蒲、远志、五味子。  3.痰浊蒙窍证:表情呆钝,智力减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证机概要:痰浊上蒙,清窍被阻。治法:豁痰开窍,健脾化浊。代表方:《济生方》涤痰汤加减。方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制南星、石菖蒲、远志、郁金、人参、生姜、甘草。  4.瘀血内阻证: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证机概要:瘀血阻滞,脑脉痹阻。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神。代表方:《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加减。方剂:麝香、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葱白、生姜、菖蒲、郁金、大枣、酒。   病证鉴别: 1.痴呆与郁证:痴呆的神志异常需与郁证中的脏躁相鉴别。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多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且无智能、人格、情感方面的变化。而痴呆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且病程迁延,其心神失常症状不能自行缓解,并伴有明显的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甚至人格情感的变化。 2.痴呆与癫证:癫证属于精神失常的疾患,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以成年人多见。而痴呆则属智能活动障碍,是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异常疾病,以老年人多见。另一方面,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须指出:重症痴呆患者与癫证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难以区分。 3.痴呆与健忘:健忘是以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而痴呆则以神情呆滞,或神志恍惚,告知不晓为主要表现。其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痴呆根本不晓前事,而健忘却晓其事却易忘,且健忘不伴有智能减退、神情呆钝。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这时可不予鉴别。由于外伤、药物所致健忘,一般经治疗后可以恢复。 诊断依据: 1.以记忆力减退,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退,计算力与识别空间位置结构的能力减退,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的能力障碍等为主症。伴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地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其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不能解释或区别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性格特征改变。 2.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病较急。患者可有中风、头晕、外伤等病史。 相关检查: 本病诊断,常需配合影像学检查、电生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神经心理学检查(智商测定)。在神经影像学检查中,对于发现引起痴呆的结构性损害的病变,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MRI检查非常重要。对于测量痴呆病人的脑血流,氧、糖等能量代谢的变化,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术(SPET)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具有重要意义。电生理学检查方面常用脑电图(EEG)、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实验室检查中,血脂测定、血液流变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血糖测定、脑血流量测定等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为加强滋补作用,常加血肉有情之品。治疗时宜在扶正补虚、填补肾精的同时,注意培补后天脾胃,以冀脑髓得充,化源得滋。同时,须注意补虚切忌滋腻太过,以免滋腻损伤脾胃,酿生痰浊。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移情易性,智力和功能训练与锻炼亦不可轻视。 辨证要点: 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以虚实夹杂者多见。无论为虚为实,都能导致髓减脑消,脏腑功能失调,因而辨证时需分清虚实。痴呆属虚者,临床主要以神气不足,面色失荣,形体消瘦,言行迟弱为特征,可分为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等证。痴呆属实者,除见智能减退、表情反应呆钝外,临床还可见因浊实之邪蒙神扰窍而引起情志、性格方面或亢奋或抑制的明显改变,以及痰浊、瘀血、风火等诸实邪引起的相应证候。老年痴呆虚实夹杂者多见,或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或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 病因病机: 1.年迈体虚;2.情志所伤;3.久病耗损。本病的形成以内因为主,多由于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精亏耗、脑髓失养,或气滞、痰阻、血瘀于脑而成。  【文献摘要】: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景岳全书·杂病谟·癫狂痴呆》:“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异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但察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症证,则悉宜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然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凡此诸证,若以大惊猝恐,一时遇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者,此当以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 《本草备要·辛夷》:“人之记性,皆在于脑。小儿善忘,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 《辨证奇闻》:“呆病······然其始,起于肝郁;其成,由于胃衰。肝郁则木克土,痰不化,胃衰则土不制水,痰不消,于是痰积胸中,盘踞心外,使神明不清,呆成”。 


厥证:
证治分类: 一、气厥:  1.实证: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握拳,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证机概要:肝郁不舒,气机上逆,壅阻心胸,内闭神机。治法:开窍,顺气,解郁。代表方:(验方)通关散合《医方集解》五磨饮子加减。方剂:细辛、皂角、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  2.虚证: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本证临床较为多见,尤以体弱的年轻女性易于发生。证机概要: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治法:补气,回阳,醒神。代表方: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景岳全书》四味回阳饮。方剂:人参、麦冬、五味子、制附子、炮姜、炙甘草。  二、血厥:  1.实证: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暗红,脉弦有力。证机概要:怒而气上,血随气升,瘀阻清窍。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代表方:《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或《景岳全书》通瘀煎加减。方剂:羚羊角、桑叶、川贝、生地、钩藤、菊花、白芍、生甘草、茯神、鲜竹茹、当归、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泽泻、木香。  2.虚证:常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证机概要:血出过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治法:补养气血。代表方:《景岳全书》独参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养营汤加减。方剂:人参、熟地、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黄芪、炙甘草、陈皮、五味子、桂心、炒远志。  三、痰厥: 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证机概要: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治法:行气豁痰。代表方:《校注妇人良方》导痰汤加减。方剂:陈皮、枳实、半夏、胆南星、茯苓、生姜、甘草、苏子、白芥子。 病证鉴别: 1.厥证与眩晕:眩晕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与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迥然有别。 2.厥证与中风: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常有素体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歪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歪斜及失语等后遗症。厥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3.厥证与痫病:痫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病情重者,虽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厥证之昏倒,仅表现为四肢厥冷,无吼叫、吐沫、抽搐等症。可做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4.厥证与昏迷: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厥证常为突然发生,昏倒时间较短,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亡血失津等导致发病。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 2.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3.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查询发病原因。发病前有无明显的精神刺激、情绪波动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痰盛宿疾。 相关检查: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法又当辨其虚实。 1.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窍闭之厥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使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2.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津竭气脱之厥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防脱。对于失血、失津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补液,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辨证要点: 1.辨病因:厥证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发生于平素体质虚弱者,厥前常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突受惊恐等诱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于大出血之证;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多发生于形体壮实者,而发作多与急躁恼怒、情志过极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而恼怒及剧烈咳嗽常为其诱因。 2.辨虚实:厥证见症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虚实二证,这是厥证辨证之关键所在。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夹痰涎壅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者表现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3.分气血: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应注意分辨。其中尤以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两者易于混淆,应注意区别。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而弦;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唇紫,或鼻钮,舌质暗红,脉弦有力。 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2.体虚劳倦;3.亡血失津;4.饮食不节。引起厥证的主要病因主要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方面。而其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文献摘要】: 《灵枢·五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卫生宝鉴·厥逆》:“病人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将有好汗”。“杂病厥冷,手足冷或身微热,脉皆沉细微弱而烦躁者,治用四物汤加葱白”。 《丹溪心法·厥》:“厥逆也,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尸厥······忽然手足逆冷······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痰厥者,乃寒痰迷闷,四肢逆冷”。 《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谓”。 《证治汇补·厥》:“人身气血,灌注经脉,刻刻流行,绵绵不绝,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于身,或外因六淫,内因七情,气、血、痰、食皆能阻遏运行之机,致阴阳二气不相接续,而厥作焉”。 《石室秘录·厥证》:“人有忽然厥,口不能言,眼闭手撒,喉中作鼾声,痰气甚盛,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而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因素有痰气而发也”。 《张氏医通·厥》:“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