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中医病证——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

 学中医书馆 2013-12-27
1 常见中医病证——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 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诊断要点】 【类证鉴别】 1.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 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 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 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便血与痢疾 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 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3.尿血与血淋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 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4.紫斑与出疹 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 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退色,摸之碍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 同。 5.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原有疾病的不同,症状及体征有火热 亢盛、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之分,所以掌握这三种证候的特征,对于血证的辨证论治具有重 要意义。
1.热盛迫血证 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 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 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 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3.气虚不摄证 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 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辨证论治】
(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 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舌质红,苔薄, 脉数。 病机概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丹皮、茅根、旱莲草、 侧柏叶等。
2.胃热炽盛证 2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 苔黄,脉数。 病机概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物:石膏、知母、地黄、麦冬、牛膝、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等。 3.肝火上炎证 主症: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病机概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术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白 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 4.气血亏虚证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 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 舌质淡,脉细无力。 病机概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 胶、仙鹤草、茜草等。
(二)齿衄 1.胃火炽盛证 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病机概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丹皮、水牛角、大黄、黄连、黄芩、连翘、当归、甘草、白茅根、大 蓟、小蓟、藕节等。 2.阴虚火旺证 主症: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 脉细数。 病机概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茜根散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茜草根、黄芩、侧柏叶、阿胶 等。
(三)咳血
1.燥热伤肺证 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病机概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剂: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栀子、淡豆豉、沙参、梨皮、贝母、杏仁、白茅根、茜草、藕节、侧 3 柏叶等。
2.肝火犯肺证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 脉弦数。 病机概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常用药物:青黛、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甘草、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等。
 3.阴虚肺热证 主症: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 质红,脉细数。 病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剂: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物: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白芍、贝母、甘草、白及、藕节、 白茅根、茜草等。 (
四)吐血 1.胃热壅盛证 主症: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 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剂: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大黄、丹皮、栀子、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 棕榈皮等。 2.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病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白茅根、 藕节、旱莲草、茜草等。 3.气虚血溢证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 脉细弱。 病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木香、阿胶、仙鹤草、炮姜炭、白 及、乌贼骨等。
(五)便血 1.肠道湿热证 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4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常用药物: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等。 2.气虚不摄证 主症:便血色红或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病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 胶、槐花、地榆、仙鹤草等。 3.脾胃虚寒证 主症: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 脉细。 病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剂:黄土汤加减。 常用药物:灶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白及、乌贼骨、三 七、花蕊石等。
(六)尿血 1.下焦湿热证 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病机概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小蓟饮子加减。 常用药物:小蓟、生地、藕节、蒲黄、栀子、木通、竹叶、滑石、甘草、当归等。 2.肾虚火旺证 主症: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病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地黄、淮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旱莲草、大蓟、 小蓟、藕节、蒲黄等。 3.脾不统血证 主症: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 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熟 地、阿胶、仙鹤草、槐花等。 4.肾气不固证 主症: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病机概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5 代表方剂:无比山药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茯苓、泽 泻、五味子、赤石脂、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
(七)紫斑
1.血热妄行证 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 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概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十灰散加减。 常用药物: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棕榈皮、丹皮、栀子、大黄等。
2.阴虚火旺证 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 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血溢肌腠。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代表方剂:茜根散加减。 常用药物:茜草根、黄芩、侧柏叶、生地、阿胶、甘草等。
3.气不摄血证 主症: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 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仙 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等。 病例: 龚某,女,38 岁。2010 年11 月14 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昨日开始出现便血,症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舌质红, 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便血为主症,诊断为血证——便血。患者便 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肠道湿热证。其病因病机为:湿 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中医病症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候诊断:肠道湿热证。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 剂: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 6 3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常见中医病证——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 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 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类证鉴别】 1.消渴与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 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 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 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 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病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剂: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物: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等。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病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剂: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物: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等。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 红,苔白而干,脉弱。 病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剂: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等。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 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 7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 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病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茯苓、附子、肉桂等。 病例: 计某,男,48 岁。2011 年2 月14 日初诊。 患者有家族消渴病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最近两个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 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 易饥为突出主症,诊断为消渴——中消。患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为胃热炽盛证。其病因病机为: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中医病症鉴别: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 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 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候诊断:胃热炽盛证。 中医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 剂:玉女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先煎)、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3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常见中医病证——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 热者较少。 2.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类证鉴别】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 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 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辨证论治】 8 1.阴虚发热证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 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剂: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物: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等。 2.血虚发热证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 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等。 3.气虚发热证 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 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病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 4.阳虚发热证 主症: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 溏,面色 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病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等。 5.气郁发热证 主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 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概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等。 6.痰湿郁热证 主症: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 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病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枳实、陈皮、茯苓、通草、竹叶、黄连等。 7.血瘀发热证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 9 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病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等。 病例: 郭某,男,29 岁。2011 年2 月9 日初诊。 患者最近月余经常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伴有倦怠乏力,气短 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发热为主症,且没有外感症状,故诊断为内 伤发热。患者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 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辨证为气虚发热证。其病因病机为: 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中医病症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 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脉弱等 症。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 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初起常 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 实证者居多。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候诊断:气虚发热证。 中医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 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3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常见中医病证——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诊断要点】 【类证鉴别】 1.虚劳与肺痨 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 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 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 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辨证论治】 (一)气虚 1.肺气虚证 主症: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 10 病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治法:补益肺气。 代表方剂: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沙参、熟地、五味子、百合等。 2.心气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 病机概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益气养心。 代表方剂:七福饮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当归、酸枣仁、远志等。 3.脾气虚证 主症: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 病机概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扁豆等。 4.肾气虚证 主症: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病机概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治法:益气补肾。 代表方剂: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山药、炙甘草、杜仲、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当归等。 (二)血虚 1.心血虚证 主症: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 病机概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治法:养血宁心。 代表方剂:养心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 肉桂、半夏等。 2.肝血虚证 主症: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 ,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面色不华。 病机概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治法:补血养肝。 代表方剂: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当归、芍药、川芎、黄芪、党参、白术等。 (三)阴虚 1.肺阴虚证 主症: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 病机概要:肺阴亏虚,肺失清润。 治法:养阴润肺。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甘草等。 11 2.心阴虚证 主症: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 病机概要:心阴亏耗,心失濡养。 治法:滋阴养心。 代表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 枣仁、远志等。 3.脾胃阴虚证 主症: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 病机概要:脾胃阴伤,失于濡养。 治法:养阴和胃。 代表方剂: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白芍、乌梅、甘草、谷芽、鸡内金、玫瑰花等。 4.肝阴虚证 主症: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 , 面潮红。 病机概要:阴虚阳亢,上扰清空。 治法:滋养肝阴。 代表方剂:补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地黄、当归、芍药、川芎、木瓜、甘草、山茱萸、首乌等。 5.肾阴虚证 主症: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 津,脉沉细。 病机概要:肾精不足,失于濡养。 治法:滋补肾阴。 代表方剂: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山茱萸、鹿角胶等。 (四)阳虚 1.心阳虚证 主症: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病机概要: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 治法:益气温阳。 代表方剂:保元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等。 2.脾阳虚证 主症: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 或饮食不慎而加剧。 病机概要: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 治法:温中健脾。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甘草、附子、干姜等。 3.肾阳虚证 主症: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 泄,舌质淡胖,有齿痕。 12 病机概要: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 治法:温补肾阳。 代表方剂: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熟地、山药、枸杞、当归等。 病例: 郭某,男,74 岁。2011 年2 月9 日初诊。 患者主诉有虚劳病史多年,现症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 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虚劳病史多年为主诉,故诊断为虚劳。患者 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辨证为气虚 ——肺气虚证。其病因病机为: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中医病症鉴别: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 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 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 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虚劳。中医证候诊断:气虚——肺气虚证。 中医治法:补益肺气。 方 剂:补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黄芪、沙参、熟地、五味子、百合 3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常见中医病证——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 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 病。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 强硬、变形。 【类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 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 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 (1)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 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病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13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等。 (2)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 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剂:乌头汤加减。 常用药物: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等。 (3)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剂:薏苡仁汤加减。 常用药物: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 芎等。 2.风湿热痹 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 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病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剂: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常用药物: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棒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 蚕砂等。 3.痰瘀痹阻证 主症: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 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暗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 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病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剂:双合汤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 等。 4.肝肾两虚证 主症: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 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病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剂:补血荣筋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桑寄生、天麻、木 瓜等。 14 病例: 姚某,女,45 岁。2010 年5 月25 日初诊。 患者体型偏瘦,双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三年。来诊时症见:双膝关节红肿热痛,痛如刀 割,筋脉抽挚,入夜更深,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双膝关节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痹症。患者双 膝关节红肿热痛,痛如刀割,筋脉抽挚,入夜更深,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 风湿热痹。其病因病机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中医病症鉴别: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因痛而影响活动,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 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痿证是无力运动,部 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痹症。中医证候诊断:风湿热痹。 中医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 剂: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先煎)、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薏苡仁、滑石(包煎)、赤小豆、蚕 砂(包煎) 3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常见中医病证——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 称为“痓”。 【诊断要点】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类证鉴别】 1.痉证与 证 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 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 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 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 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 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厥证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厥证以四肢逆冷,无项背强硬、四肢抽搐等表现为其鉴别要点。 3.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辨证论治】 1.邪壅经络证 主症: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 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15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等。 2.肝经热盛证 主症:高热头痛,口噤齿 ,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 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病机概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治法: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物: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等。 3.阳明热盛证 主症: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 红,苔黄燥,脉弦数。 病机概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剂: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等。 4.心营热盛证 主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 津,脉细数。 病机概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剂:清营汤加减。 常用药物: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等。 5.痰浊阻滞证 主症: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病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治法:豁痰开窍,息风止痉。 代表方剂: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 龙、蜈蚣等。 6.阴血亏虚证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 ,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 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病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息风止痉。 代表方剂: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物: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 生牡蛎、鸡子黄等。 病例: 鲁某,女,31 岁。2011 年1 月21 日初诊。 患者昨日外出,恰逢寒流侵袭,夜半归来自感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肢体 酸重。至今晨病情加重,出现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脉浮紧。 16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 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出现项背强直,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等 特征性主症,诊断为痉证。患者感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重,口噤不 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辨证为邪壅经络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湿 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中医病症鉴别: 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