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未提及的厥阴中风主方

 九不同 2021-04-15

华医世界

图片

图*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

六经皆有中风,非独太阳,然仲景三阴三阳体系中仅设有桂枝汤疗太阳中风,厥阴中风并无症状及主治方剂,仅以脉象论预后;

李赛美教授试从厥阴中风的概念及病机,结合各家注解,探究其与《外台秘要》小前胡汤方药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病机相似,症候相符,方药功用主治相合,从而推断出小前胡汤或为厥阴中风主方。

今天,小师妹将李赛美教授探究部分内容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讨论!

图片

厥阴病与厥阴中风的症候病机

图片

在《伤寒论》六经开篇当中,均有“××之为病”,后世医家称之为六经提纲,以柯琴为代表,颇为流传。

提纲证是对该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区别于其他篇章的集中体现。

厥阴病提纲证见于《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为六经之末,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发病多为阴阳交争、寒热错杂、水火互兼,其本质特点是里虚寒,水饮不化,津生乏源,内生消渴。

《伤寒溯源集》云:“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者也”,中焦虚寒不能制化,下焦浊水浊气上冲则气上撞心,甚则波及蛔虫而呕逆吐蛔;

下焦水气上冲,上焦火热不得下达,故心中疼热;

里虚寒不能消谷,则饥而不欲食;

误用下法,邪陷入里,寒饮下流,利下不止。

图片

厥阴中风即在厥阴本病的基础上感受风邪所得,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厥阴篇》云:“此厥阴经自受风邪之证。脉微为邪气少,浮为病在经,经病而血少,故为欲愈。

或始先脉不微浮,继而转而为浮者,为自阴之阳之候,亦为欲愈。所谓阴病得阳脉者是也,然必兼有发热、微汗等候。仲景不言者,以脉该证也。若不浮,则邪著阴中,漫无出路,其愈正未可期,故曰不浮为未愈”。

张卿子曰:“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赤红、脉微、手足厥冷,渴甚”,此文非常恰当地补充了厥阴中风的脉证。

厥阴病机包含里实里热,灼伤津液,故必见舌赤消渴;

厥阴为三阴之极,阴寒内盛,阳气郁遏不得外达,故四肢厥冷;

厥阴属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感受风邪,郁闭于里,脉必沉微;

《伤寒例》谓:“尺脉俱微者,厥阴受病也”。

由此文可佐证厥阴中风是在厥阴病基础上,感受风邪而成。

厥阴中风的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水气上冲,邪风外扰,病位为半表半里。

图片

小前胡汤方药功用及主治

图片

前胡首载于《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解热开胃,推陈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半夏为之使”。

《开宝本草》言:“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

《本草图经》言:“气芳烈,味亦浓苦,疗痰下气最要”。

总结前胡药性为辛、甘、苦、微温。

前述厥阴中风核心病机为寒热错杂,里虚津亏,水气上冲,病性为半表半里之阴证,故所选方剂应寒温互用,攻补兼施。

小前胡汤方原文主治:“疗伤寒六七日不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寒疝腹痛”。

前胡辛可畅肺,以散在表之风邪,甘滋生津,救已伤之阴液,苦泄厥阴之伏火,温散内生之寒饮,一药多用,匠心独运。

方中黄芩《本经》载:“黄芩,气味苦寒,无毒,主诸热黄疸”。

黄芩性味苦寒,主诸热,配伍前胡以泄厥阴之里热里实。

图片

“半夏为之使”说明前胡常搭配半夏,两者相伍,治水治气,厥阴中风里虚寒,常致浊水浊气上冲,此为对证之治。

方中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为完整的生姜甘草汤,见于《千金翼方·肺痿篇》:“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其核心病机为中焦虚寒,饮邪内生,津伤乏源,故见口渴,下焦不能制化,水饮上冲或下流,可见呕吐或下利,与厥阴中风证候完全相符。

另外,从方剂主治功效而言,小前胡汤和小柴胡汤相类似,但多了寒疝腹痛。

厥阴和少阳同属半表半里,经方大师胡希恕谓:“半表半里这种症候是阳性的,或者热,或者实的这么一种证象者,为少阳病;反面儿,阴性的,虚的、寒的,为厥阴病”。

少阳中风,偏表,偏热,常见口苦、咽干、目赤;厥阴中风,偏里,偏寒,故多伴寒疝腹痛。

《伤寒溯源集》云:“厥阴虽属至阴,然亦自有经。若寒邪中伤,则为厥阴伤寒。风邪中之,则为厥阴中风。然入里者多,在表者少”。

由此可见,厥阴中风唯有通过引邪出表,厥阴出少阳,方能痊愈,小前胡汤主治厥阴,兼顾少阳,表里同治,方与证相吻合,进一步论证了小前胡汤或为厥阴中风主治方剂。

图片

应用举隅

患者某,女,48岁

2017年12月16日初诊。

自诉1周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

现症见:咳嗽,咳痰,痰多色白,伴咽中有痰堵感,流涕,头晕眼痒,口苦,口干不欲多饮,常饮暖水,四肢凉,手足麻木,平素畏寒,无汗出,时有反酸,心中灼热感,心下及腹部按之稍觉硬满,自觉腹凉,伴肠鸣,小便清长,夜行3~5次,大便日行2~3次,质稀,伴灼热感,纳般,眠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厥阴中风

治以解表温卫,清热补津,降逆化软

处以小前胡汤原方:

前胡24g,黄芩9g,法半夏12g

党参9g,生姜15g,炙甘草9g

大枣6枚(自备)

3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竟覆杯而愈。

按:

患者素体虚寒,感受风邪,直中厥阴,形成厥阴中风证候。

风袭卫表,则流涕咽痒;

里虚寒,水饮内生,故腹冷肠鸣、小便清长;

津液不化,故口干不欲多饮;

中焦虚寒,上虚不能制下,下焦浊水浊气上冲,则咳嗽咳痰反酸;

内有里实,心下硬满;

火邪灼伤津液,出现口苦、大便灼热;

一派厥阴中风之象,故以小前胡汤解表温卫,清热补津,温中化饮,效如桴鼓。

图片

厥阴中风是在厥阴病“寒热错杂,水火相兼,里虚津亏”核心病机基础上感受风邪所得,小前胡汤解表下气,温中降饮,清热补津,方证合拍,病机相符。

故李赛美教授认为小前胡汤或为厥阴中风主治方剂。

看到这里的你有什么感想,或不同的思考吗?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处与大家留下你不一样的思考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