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位中国画家入围“委拉斯凯兹绘画大赛”决赛作品赏析​

 志涛书馆 2021-04-16

由西班牙塞维利亚市政厅、经典汇CLATIA全球艺术网主办、盛鑫煜艺术承办的“从塞维利亚到中国:“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赛”第二轮评审工作,已经全部结束。

本次大赛报名总人数为883人、报名作品总数达到1559幅/件。评审委员会结果两轮认真严格的筛选与评审,最终评选出了52幅(件)决赛作品。

根据大赛规则,所有奖项的评审结果将于2021年4月30日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举办的“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奖赛”颁奖典礼现场宣布,可以认定的是这52幅(件)作品即是获奖作品(具体奖项未知)。

1、刘向东 《寒石图》

《寒石图》是2020年初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那段时间画的一幅小画儿。

一截挑着零落紫黑色果粒儿的枯枝儿,两个残破的灰白色蜂窝儿,三片非红非黄随风飘落的败叶儿,四只似醉似梦的小蜜蜂儿,五颗干瘪腐朽的无名野果儿。这些物什被看似随意实则有序的散落在坚硬且清冷的山石上面,营造出似秋风苦霜过后的一种幽淡荒寒又空明澄净的氛围和意境,这就是画中的全部内容。

画的尺寸很小,小画较适合近看而不适合远观。所以画面上就要有些可供慢慢品咂和仔细玩味的东西才有意思。因此除了整体上把控大的感觉之外,细节处运用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反复深入的描绘。因为画的是些可以长时间摆放而形色上不会有太大改变的东西,所以对照着写生时,可以捕捉到足够量的详实信息源来充实完善画面的各个部分。

画中的这些物什是自己在山野林间闲步时的巧遇偶得或信手拈来,这些物什都是来自于自然的造化,没有任何的人为痕迹,它们经历了日精月华和雨打风吹后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样貌和姿态。宁心静气的端详就不难感受到它们的诸多好看之处。摆布组合后,即隐约透露出一丝悲剧的意味,又仿佛含着些许荒疏简远的意韵。在悉心勾画的过程中,即惊叹造物的诸般神奇巧妙,也为自身的力有不逮和眼拙手钝而懊恼连连,同时也感悟到一些四季交替往复中的欢悦欣喜和凄苦悲凉。

这是一幅画在特殊时期的小画儿,《寒石图》完成时,居家隔离业已在各地渐次解除。

《寒石图》细节

《寒石图》细节

《寒石图》细节

刘向东 ,男,1971年出生,吉林省辽源市人。先后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艺术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自由画家。

2、何振浩《小佛头》

何振浩-《小佛头》-油画-60cm×60cm-2020年

作品是我起始于2012年的《琢物记》系列创作的一个延续,作品形式从水彩画转换到了油画,从描绘自然之物转换到了描绘人造之物。但是绘画的方式(强调写生与观物体验)并没有太大改变。那种对物的凝视而体验到的视觉升华的超验感是我这类创作的主要兴趣点。

以往我的《琢物记》系列描绘的对象,大多是自然物,感慨于造物主的神奇,也醉心于那些普通之物显示出的不普通的美。这次我却把目光投向了人造之物,那些老物件传递的人间历史和人情世故,以及包含在形态,质感和那些早已失去功能的功能性上的趣味。这些人造之物,虽然只是物,却能嗅到人的气息,能体会到特定时代的主人寄托在这些物件上的情感。友人的明湾工作室里到处摆放着他搜集来的老物件:值钱的、不值钱的、有用的、有趣的、完好的、缺损的、常见的、奇异的各种老物。主人有着对历史的迷恋和好奇,也有着把历史之物赋予新的阐述的愿望。 历史总是飘忽在记忆或想象中,但通过实实在在的物,历史的确切真实才被肯定。以往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用自己的目光抚摸着那些历史之物,有种意犹未尽的感慨。如今,在这里随手把玩这些不一定值钱但却依然裹藏着历史意义的物件,把它们精心地摆放在一起,从容地架上画布,用自己的画笔再次细细地“雕琢”一遍,重新体验这些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相互间奇妙的组合关系,这就是我画它们的最初的冲动。

当今的我们处在一个物质化的世界,但是物质化的时代并没有让我们对物产生多少敬畏,更多的只不过是占有的欲望和短暂的陪伴。当代生活中很少有东西可以伴随我们大半辈子,也很少有物品能让我们对它产生感激之情。物的意义在不断地分化和消解,人们在渴望占有新物的冲动与抛弃处理旧物的疲惫中延续着自己的物质生活。这样的“新陈代谢”于我们的身心是有益还是有害,这个时代似乎并不乐意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回答。我画静物画,就是想重新去看待这些似乎失去意义的物,通过绘画来开启我的观看体验,通过绘画来记录这种体验。

这张《小佛头》作品的创作正好跨越了2020年的疫情,在这期间,让我有充分的时间观察体验与深入调整,技法上我采用的是直接的写生,更多是依赖看到的真实的色彩和质感进行直接的描绘,某些地方用了进一步的罩染技法以获得更好的质感表现,这几年我越来越依赖直觉来绘画,因此在技法上不做事先的预设,而是随着绘画的进展寻找某种处理的“灵感”,我相信每一张作品有其自身的建构逻辑和“小宇宙”,艺术家只能永远“在路上”摸索。在画画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这次的疫情带给我们的各种启示。眼前所描绘的事物似乎有着某种隐喻:生与死、新与旧、过去与未来,损毁与重生……

我画这些静物,感觉越来越像一种仪式,仪式在乎内心的目标和行为的态度。如果绘画就是一种单纯的与物的交流的体验仪式,绘画就有可能产生灵性的结果。

何振浩,1975年生于浙江海宁,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造型艺术系副系主任,美学博士。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3、周梅元《灼华》

周梅元《灼华》20x80cm 2014 布面油画

我正式学画是从国画花鸟入手的,那时我最喜欢的是宋人的花鸟。宋画里面有一个最突出的东西——它们无一不是画家们深入体察生活的结果。无论是“孔雀升墩必先举左”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 等经典事例无不体现着画家对物理、画理的严格追求。这种格物致知的严谨态度以及作品中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热忱深深吸引了我。和文人画相比,这些作品也许没有那么复杂、深刻,但给人的感觉却格外清新、格外亲切。后来接触油画之后,发现自己对物体质感、空间、色彩等客观真实的东西,有一种特别的偏爱,我常常迷恋于瓷器的釉色,木质的纹理,花果的鲜活……西方传统的静物画叫Still Life Painting,它们往往并不负担重大的思想性,这点很像我早年接触宋画时的那种感受。

一个画家不大可能用过于粗糙的技巧说出令人感动的内容,但对于有些画家而言,他不需要努力地去告诉观众,其实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换句话说,我认为呈现本身也是一种表现。

艺术不总是前瞻的,它应该也包括怀旧。我喜欢通过对“物性”的描绘来揭示隐含在“物性”背后的普遍的“人性”。这幅画中的明代青花碗是家里流传下来的,草编是福建宁德一种小吃的包装,多年前带回来便一直保存.这些旧物作为人的化身和替代者出现在我的画面之中。我想要通过它们来诉说生命在时间中的流逝和一种“逝者如斯”的生命感喟。

周梅元,男,1980年生于湖北孝感,现居武汉,职业画家,具象中国创作团队成员,中国新经典画会成员。

4、叶楠 《江山万里卷一》

叶楠 《江山万里卷一》 180X100

曹娥江是上虞的母亲河,更是一条独具城市辨识度的文化大江,不仅承载了虞舜曹娥的孝德,王充谢安的思想,也承载着越窑青瓷和唐诗之路的神奇。我的工作室就坐落在这条美丽的曹娥江畔。每次休息之余,我总会在江边散步。看着曹娥江两岸的高楼和新城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我总会忍不住地感慨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江堤很长,日落的余晖照在这些高楼和新城上,宛如一幅巨大的美丽画卷。我就试想这能否用写实静物画的方式来呈现。我本人比较怀旧,在之前的《岁月》、《物语》系列创作中,经常会使用各种老物件作为自己绘画表达的对象。回到工作室,我用古旧的书籍不断地叠加和摆放,无意间摆出了“一江两岸”的壮丽气场。这一江两岸的美景不就是我们万里江山的缩影吗?

“江山万里”组画原本设想是有两张180cmx100cm的油画组成,这是其中一张,作品于2020年初开始起稿,用时6个多月才正式画完。那时正值疫情的爆发,天天关在工作室也为画这张大画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画面采用了一步一景的绘画方式,每一堆老书籍都是正面面对观众,用最简单的平面形的方式去概括每一幢江边的高楼。所以这些建筑其实也都是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在画面中展现的。画的上下两边我特意空出了15cm的留白,在视觉上类似于一张古代的画卷,在观众面前缓缓地打开。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幅超写实的静物画,更是一幅中国画式的山水意境图。这也是自己近些年在油画创作中,把中国画元素融合在西画中的一次实践成果。

叶楠,职业画家,1983年出生于浙江上虞,新具象·油画沙龙成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员,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家委员会会员。

5、符艺《红帽子》

符艺《红帽子》110×120cm

该作品的原型是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石头城上工人正在维修石头城遗址的场景,画面的工人正在工作,在烈日当头的时候,修复维护着石头城遗址,在烈日的照射下头上的红色安全帽显得格外的耀眼。整个画面的色调为银灰调,强光下的墙面与地面略显苍白,红色的安全帽便很容易牵引观者的视觉,在构图上为了使画面更为和谐稳定,在画面左下角的铁锤杆上使用橘红,与安全帽的大红相呼应,构成三角之势;画面的空间由强光下投影的变化来拉开;画面中的沙粒是采用了与之相似的粗霞石来表现其特征。工人的皮肤在烈日下被晒的黝黑,使我感触很深,由此可见其工作之辛苦,我们的美好生活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工人们的辛苦劳作,他们在平淡的工作中,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担当起一份令人尊敬的责任。

符艺,土家族,1993年出生于湖南怀化,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现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

6、崔先进《寒冬藕塘》

《寒冬藕塘》尺寸:170x120cm 材料:布面油画 时间:2017年

《寒冬藕塘》是我2017年完成的一幅作品,描绘的是劳动者天寒地冻时节,在充满淤泥的藕塘里收获莲藕的场景,人物与恶劣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冲突与矛盾性,通过对这种冲突和矛盾的刻画表现,来表达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赞美。我一直以农民题材作为自己写实油画的创作主题,农民题材写实油画是对现实主义的传承和延伸,客观描写对象并不能被称作现实主义,对被描写对象所代表的意义深入剖析以及理想批判,才是现实主义的更高要求,我笔下的劳动者虽然都是出于最平常状态下的自然瞬间,但不只是单纯的对他们形象的简单描绘,其最终的着力点是通过刻画这一农民形象来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生存,反映现实,倾注自己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观众感知到普通劳动者所具有的朴实、善良、勤劳、奉献的高贵品格。

崔先进,1980年,山东淄博人。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第二油画工作室。现为 山东省油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协理事,获 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入选山东省非公有制领域文化人才库。

来源:盛鑫煜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