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名其妙地“双耳发痒”,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方剂

 繁星1 2021-04-16

导读: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双耳发痒,但仍存在一些无明显诱因的情况,此时,就可以辨证配伍使用“四生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四生散出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仅四味,皆生用,故名四生散。

0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

“治男子妇人肝肾风毒上攻;眼赤痒痛,不时羞明多泪;下注:脚膝生疮及遍身风癣。服药不验,居常多觉两耳中痒,正宜服此,无不取效。

黄芪、川羌活、沙苑蒺藜、白附子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薄荷酒调下。如肾藏风毒下注生疮,以(猪)腰子劈开,以药末两钱合定,裹煨香熟,空心细嚼,以盐酒送下。”

按经典理论,风邪伤上,谓风毒上攻则可,无风毒下注之说,故《证治准绳·类方·中风》引此作“下疰”,不作“注”。

其“两耳中痒”是使用本方之辨证要点,概皆出于前人实践所得者。

02

《证治准绳·耳痒》引“沈存中云:余为河北察访使时,病赤目四十余日,黑眼旁暗赤成疮,昼夜痛楚,百疗不瘥,郎官邱革相见,问余病目如此,曾耳中痒否?

若耳中痒,即是肾家风,有四生散疗肾风,每作二三服即痙,闾里号为“圣散子”。

余传其方合服之,午时一服,临卧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时,乃能眠,及觉,目赤稍散,不复痛矣。更进三四服,遂平安如常。”

余默记其方,一日,一女病人彭某,来求余诊,年五十岁,因眉风痛,眼球发胀,伴口苦,自言耳道发痒甚剧,其痒从耳中直透咽喉,舌脉亦无明显异常,余曰:此圣散子证也,因口苦加黄芩、甘草。

方为:黄芪20克,羌活10克,白附子10克,沙蒺藜15克,黄芩10克,甘草5克。

患者服药一帖,症状缓解,四帖服完,诸恙如失。

03

宋代另有圣散子,方由二十二味药组成,多为温燥药,为当时治疗疫病之秘方,苏东坡得之友人巢谷世,又传之庞安常,庞氏载于其所著《伤寒总病论·时行寒疫治法》中,非此圣散子也。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胡天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天雄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书介绍: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内容简介: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共收明清两代十八位著名医家的二十一部医案。其中明代名医四人,即汪机(石山)、孙一奎(文垣)、喻昌(嘉言)、李中梓(士材);清代名医十四人,即高斗魁(鼓峰)、尤怡(在泾)、徐大椿(灵胎)、薛雪(生白)、吴瑭(鞠通)、王士雄(孟英)、程文囿(杏轩)、蒋宝素(问斋)、谢星焕(映庐)、费伯雄(晋卿)、王泰林(旭高)、陈莲舫(秉钧)、张聿青(乃修)、余景和(听鸿)。这二十一部医案即是他们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医案中保存下来的极其丰富的宝贵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次出版,精心校点,以满足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