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建理 来自:蒲公英 防己标准挺混乱1、栓内层散有石细胞群?也许是我们的能力有限,真的找不到!找了多批也找不到,而好几种伪品中石细胞倒是非常好找。 我们切了许多切片,没有看到。片子微微有点红是我们加了染色剂,还是看不到。
2、韧皮部较宽?我不知道它的“韧皮部”比什么“较宽”? 微性状观察形成层外在许多药材中都不超过2mm,除去“栓内层”,剩下的真的不宽。倒是部分伪品的韧皮部要比它要宽不少。 3、导管旁有木纤维 横切面上,导管旁的是不是木纤维如何判断?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导管旁有大量的网纹细胞,当如何解释? 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这个标准是80年代起草的,时间太久远了,当时是不是拿错了材料也说不清楚了。只是一版接着一版错到如今,真的叫人难以接受。 药典珠子参的分泌道直径有500μm?1、药典珠子参 这个标准有如下问题—— 1、“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 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木栓细胞明显不止这么多,在约十层木栓细胞之外还有残留的木栓细胞,且颜色明显较内部的木栓细胞更深,呈黄色或黄棕色。这具有很好的鉴别特征。看起来专家起草是用的也是石蜡切片 所以外层的木栓层常常因为脱落了就看不见了,而木双层的颜色也常常因为被染色而看不见。 2、“分泌道……,直径32~500μm” 500μm!注意了,还是“直径”!! 药典吴茱萸标准篡改徐老先生的红宝书1、药典吴茱萸 1、非腺毛2~6细胞—— 徐先生的文章是 ![]() 咱们就看看一个细胞的非腺毛吧 2、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 ![]() 为何徐先生要把石细胞放在次要的位置,并指明是并“少数”呢? 因为吴茱萸用的果实是尚未成熟的果实,采收时吴茱萸果实的外壳是软的,石细胞未加厚。而果实在成熟的最后时刻,石细胞壁会迅速加厚,变硬,最后会炸开。 所以品质好的吴茱萸能看得见的明显加厚的石细胞应该很少。 上图两种吴茱萸商品,右边的根本就不堪使用。 以下图是右边劣品粉末中看到的—— ![]() 其实,按照药典起草的原则,石细胞这一条根本就不应该收入药典。也许当年的起草人是抄许先生的文章时并没有理解徐先生的文章。或者是起草者收集的样品就是“开花”的劣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