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eekly丨心理治疗师的育儿经!以及,成年人必须懂的30条“潜规则”

 泊恩心理 2021-04-18

01

自伤与自杀的少年背后:不被理解的精神疾病

最近媒体报道过很多少年自杀的新闻,底下有人评论说:“孩子太脆弱,这么一点事就死了”

小编就感觉到:

社会对这个群体还是有很多偏见

自伤,包括自杀的孩子,能走到这一步,相信前面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呼救:

你们不觉得我有什么困难,我自伤了,是不是就开始重视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诊受到精神疾病困扰的孩子时,发现:尽管影响疾病的因素纷繁复杂,但家庭和养育,对于孩子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把影响孩子的诸多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看作一个系统,「家长的改变就会带来整个系统的改变。」

而改变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从健康到疾病是个连续谱,不能只看到疾病出现的一瞬间,每个孩子的病一定是有理由的。

面对疾病,要做的不是指责,也不只是在医学意义上消除它,我们要去理解疾病背后,孩子们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心理治疗的基本目标是消除症状、治愈疾病,而终极目标是人格的成熟和完善。

或许,孩子的康复会很艰难,但相信在接受专业的治疗后,他们不光是病好了,也会对这个社会理解得更深刻,这是一个成熟的表现。

来源:谷雨实验室

02

为什么心理疗法对抑郁症有效

近年来,人们一致认为心理疗法,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可与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相提并论。

任一种选择,或者两者联合,都可以缓解情绪障碍。

在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更仔细的研究后发现:

CBT因专注于功能障碍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成为患者更好的选择。

原因可能源于我们深厚的进化史。

学者认为,人类抑郁是为了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因为该问题可能导致我们与家人、朋友、氏族或社会脱节。

根据这种说法,抑郁是一种情绪状态,它会让我们长时间认真思考一些可能导致我们沮丧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核心刊物《美国心理学家》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孰优孰劣的争论、对抑郁症可能的进化起源进行了权衡。

结论是:

相比之下,抗抑郁药的效果,可能会让患者从反思(这正是抑郁症产生的原因)的过程中分心,这可能是心理治疗似乎比抗抑郁药产生更持久效果的原因。

来源:大话精神

03

一位心理治疗师的育儿经:尊重比爱更重要

育儿不是干项目,也不是做家务,而是持久经营一段情感关系;

不要因为“孩子犯傻”而关闭和他们的对话;

尊重比爱更重要。

04

喝酒上瘾戒不掉?生酮饮食来帮忙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20亿人饮酒,其中超过2亿男性和4000万女性存在酒精使用障碍(AUD)。

一旦形成酒精使用障碍,往往会对身心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例如:

好莱坞巨星布拉·德皮特、约翰·尼德普、本·阿弗莱克都曾因酒精使用障碍导致家庭破裂、事业受阻。


酒精使用障碍症的人戒酒时会出现多种症状。

例如:

烦躁不安、震颤、焦虑以及失眠等等,并且可能具有神经毒性,甚至有生命危险。

据统计,酒精使用障碍占据了全球死亡人数的5%。


因此,迫切地需要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酒精戒断症状并促进戒酒的干预措施。

2021年4月9日,美国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国家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研究机构在  《Science Advances》 期刊发表了响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通过对人类志愿者和大鼠进行戒酒实验,发现坚持生酮饮食能够显著减轻酒精戒断症状,帮助戒酒。

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是摄取高比例脂肪、低比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的饮食方式。

来源:生物世界

05

扒一扒成年人聊天必须懂的“潜规则”

成年人的聊天「潜规则」真的太多了。

只能依靠自己不断踩雷、总结摸索,才能逐渐明白这其中的规矩。

但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0条成年人世界中必须懂的「潜规则」,帮大家快速排雷。

向右滑动


〓 参考文献  〓 

[1]Hollon SD. Is cognitive therapy enduring or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 iatrogenic? Depression as an evolved adaptation. Am Psychol. 2020 Dec;75(9):1207-1218. doi: 10.1037/amp0000728. PMID: 33382283.

[2]https://www./theses/11308301-6581-41e0-9506-306099c569c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