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学谦 || 教育,足以慰平生

 一床书759 2021-04-18

原刊于《谷雨·教育专刊》

足以慰平生
——访陕西省劳模、原史官中心校教师郭振海

11月1日,又称万圣节,我与建明一起去拜访郭振海老师。郭老师已经退休6年,却依然是我们心里的“教育先锋”。

访郭老师,我就想知道一位老师退休后的样子。或者说,我想从老师的身上知道,一位教师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会对他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得出的答案是“教育,足以慰平生。”

36年磨一剑”
在郭振海老师家中,我们一进门就聊起了他取得“陕西省劳模”的事情。他说了一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开始给我们讲他的从教经历,他出身贫苦家庭,整日里吃不饱穿不暖,六岁离娘,姊妹五人相依为命。他于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中,但因身体原因,未能去成,当年就招为当地的民办教师。
年少的苦难让郭振海老师倍加珍惜这份民办教师的工作,他担任民办教师达20年之久。郭振海老师说民办教师的工作是:“工资拿零头(民办教师是公办教师工作的零头),工作干重头、生活吃苦头、前途没奔头(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落后的办学条件,生活环境欲干不成,欲罢不忍,是管不了孩子,照看不了家。”在谈话中,我了解到,郭振海老师也曾经有到西安挣高工资的机会,但是他还是坚守着这份清苦与繁忙,不计得失,埋头工作到1997年转正为正式教师。我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位民办教师,我特别懂得他们的境况。他们其实把家与孩子扔下,家与孩子未尝不是与其一起战斗,一起坚持的。
郭振海老师是优秀民办教师的代表。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教师风貌,一个特殊教师群体——民办教师的特殊使命和巨大贡献。民办教师,这个称呼似乎已经走远,但是他们却用羸弱的身体撑起了整改一个时代的教育事业。
民办教师是我们这代人非常熟悉教师群体。我们上学的时候,好多老师都是民办教师。毋庸置疑,他们为我们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仅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人数多达491万。我们也是一个更大的群体,改革开放前后,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接受过民办教师的教导。
至退休,郭振海老师在学校从事教育事业达36年之久。他说,他是“36年磨一剑”。郭振海老师取得“陕西省劳模”荣誉是1997年,而退休则在2014年。获得这一荣誉之后,他却不断地给这份荣誉赋予新的内涵,使它更有分量。
郭振海老师说:“所有的苦我都吃过了,再难不算难,也不怕难”。36年或许有荣誉加身、风光无限之时,但更多的是挑灯苦熬,更多的是心酸痛苦,更多是苦难深重、坎坷异常。
“36年磨一剑”,我听到了一位老教师对教育一生一世的承诺,看到了他在教育战线上一生一世的坚守,一生一世的奋进。
我懂得了教育之于一个人,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业。而唯有把工作当做事业,才可守得云开见明月。


“坚持,一定要坚持,咬着牙坚持”
一提起教育,郭振海老师总能滔滔不绝,而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则是他在苦难中做民办教师的经历,最让他津津乐道的则是他在张家庄的教育经历。
郭振海老师是1988年到张家庄任教的,当时他已经做了10年的民办教师,已经在史官小学任教育主任。一个老师一所学校,从教学到管理,从工作到生活均只有他一个人。那所学校教学环境恶劣,住户多为外地迁来的,没有通电,没有老师愿意去。两亩大的校园仅有3间“望星空”的教室,11名学龄儿童,外流6名,辍学2名。教师宿舍是校外一间牲口棚。
郭振海老师一走进学校就准备在这里扎根,他起早贪黑清理杂草25架子车,让几乎荒凉的校园面目一新。接着他开始全身心地美化学校。他借来凳子,从家里拿来木板和塑料纸,钉课桌和窗户。他把父亲买寿木的450元钱拿来给学校更换大门。更惊喜的是,他所带的学生每次考试都位居全乡前列。外流和辍学的学生回来了,村民们联名送了三块光荣匾,还派出代表到省报社要求刊登他的事迹。
“千年暗室,一烛即明。”郭振海老师就是那暗夜里的一盏烛火。
而这只是初战,郭振海老师为了改善学生的上学条件,为了使更多学生能有学上,他开始凭借一把锄头一张铁锹,填坑、平坡、垦荒栽树,他在校园空地上栽植桃树,他开垦荒地种植5亩椒树,在椒树间套种花生,从1992年起,基本形成了年收入3000元的校园经济规模。凭借着果园和花生的收入,学校的门窗桌凳被更换一新,学生穿上了新校服,并实现了免费上学。
令我惊叹的是,这所有的劳作、买卖和教学均只由郭振海老师一人完成,最难的是花生在晾晒时,遇到天雨,他一个人要不停歇地把近一吨的花生搬进教室。那是他一个人的战斗。令他记忆尤新的是,在一次下地劳作时,他的脚踝被利器割伤,血流不止,他只能自己包扎、自己治疗,包扎之后又得立即投入繁忙的教育生活。郭振海老师掀起库管让我看他的伤口,二十多年过去了,那道疤痕还是那样明显。
郭振海老师说:“坚持,只能坚持,咬紧牙关坚持。”
现在,连同那道疤痕都成为郭振海老师最美好的回忆。郭振海老师讲他的过去,如同一位将军在指挥千军万马,是那样的气定神若,是那样地激情豪迈。
是啊,教育是可以成为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的,是可以完成一个人的救赎,安顿一个人的灵魂的。

“身教胜于言教”

孩子是老人生命的延续。当问及如何教育自家的孩子的时候,郭振海老师只是淡淡地说:“那里顾得上,只是一直在努力地做,用精神感动孩子,身教胜于言教。”
郭振海老师有三个孩子。两个研究生一个本科生,生活幸福,工作成绩突出,让亲戚朋友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是应该有着“育儿宝典”的。郭振海老师的回答让我确实有些失望。
我继续问郭振海老师几个孩子的情况。
大女儿郭苏慧,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广东省东莞市外国语学校,那是东莞市教育局直属的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小儿子郭会荣,西安石油大学毕业,工作于大庆油田,被派驻苏丹,是某部门的负责人,去年被石油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还有二女儿郭会桢,我们很熟悉,她是姊妹三个里唯一在白水工作的孩子,现在工作于城关小学。听着郭振海老师对孩子的介绍,我的心里却慢慢地明朗起来,不再失望。
对孩子的传承有三样东西,一是身体和心理,二是精神和性格,三是财富和权力。第三个往往被我们看成最重要的,其实不然,身体与心理、精神和性格更为重要。“用精神感动孩子,身教胜于言教。”这样的话看似轻描淡写,但却很不容易,要传承精神是何其之难?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郭振海老师看似没为孩子做什么,其实却一直在用精神推动他们,用灵魂唤醒他们。
是啊,当我们懂得“身教胜于言教”的时候,教育就是一种现在进行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
再说说郭会桢吧,她是离郭振海老师最近的一个,也是性格最为开朗的一个,她身上不仅影射着郭振海老师热心待人,热爱生活的影子,更加秉承了郭振海老师富有热忱的工作态度,她正踏着郭振海老师的足迹完成她的教育梦想……
我们要离开郭振海老师家了,他笑着送我们出门,他的笑是那样的超脱,是那样的幸福。
教育,足以慰平生!
我坚信。我也相信这样普遍性,只要我们像郭振海老师这样坚守、这样奋斗,不仅教育事业,任何职业都“足以慰平生”

作者简介:郭学谦,白水县林皋镇古槐村人,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白水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过往》,诗集《这莫不是一次错的相遇》,入选《长安诗风十人选》《长安风诗选中国当代诗人卷》《难忘的时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