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文标||浊漳行吟

 文史艺苑 2021-04-19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的故事。就是这位“溺而不返”死而不屈的少女肇始了浊漳河的源头,她也因之被尊为漳河之神。

神农氏族的血性、女娃的精魂灌注、充溢于发鸠山间渗出的点点清泪,于是,一条横贯太行,切山劈崖,奔腾咆哮,蜿蜒穿行200多公里,泽被上党,中分冀豫,扑向海河的浊漳河从洪荒时代就赫然注册在华夏水系的版图上。

女娃填海始成漳源,比之后世史家炒得沸沸扬扬,传得神乎其神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圣人大禹至少要早几百年。

长治是华夏第一大帝炎帝定居,教民稼穑,完成华夏先民由畜牧文明向农耕文明伟大转折的地方。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如果说女娃是浊漳之母,则炎帝当为浊漳之祖,那么浊漳河单从时间上推断应该与中华文明差不多同龄。浊漳河的历史可谓久矣,生命力可谓强矣。环顾四海,孕育民族文明的多条河流已成为历史典籍中遥远、陌生而又模糊的名词,就连堪称世界最长河流之一的黄河也曾断流七八个月之久!笔者新近到过愚公的家乡——河南省济源市。济源,顾名思义乃济水之源。据说济水古时是与黄河、长江、淮河并驾齐驱的著名的四渎之一。夏禹的后代少康击败东夷族首领寒浞、过浇,复立夏朝社稷曾以济源为都,故济水亦为华夏第一朝的京畿之水。中国最大的水神庙——济渎庙就建于此。既为京畿之水,又居水神庙之最,辉煌时期想必该是“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水宽天阔“之大观”也。然而,不知什么时候,济水渐渐淡出历史的视野,湮没于车辙闾阎之间。还有一条河流,如今已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尽管流淌数千年、跨过历史的千沟万壑、饱经岁月的盘剥已近干涸——河南安阳市境内洹水。有商一朝500多年曾多次迁移国都,至盘庚迁至殷,始稳定下来,商也因之称殷商,商王宗室也以殷为姓,如商纣王之子殷郊、殷洪。殷地即今安阳。盘庚迁殷固然有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复杂原因,而依托殷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安民固国,不能不说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水是农业的命脉,以农立国、演绎农耕文明、得农耕文明反哺得以支撑绵延繁衍的中原王朝对水有着深刻的解读和清醒的认识。靠汤汤洹水的哺育、滋养,精巧绝伦、无比智慧的商人推出以青铜文明为平台的殷商文明,奠定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地位。眼前、脚下,夹在两条石砌堤岸根呜呜咽咽、纤弱枯瘦、满面尘灰的瑟缩孤独的小溪;浩浩赫赫的殷商文化,泱泱大国的繁华历史,何等强烈的反差!多么巨大的落差!触摸落落大满、卷帙浩繁、烟波浩渺的厚重史册,拂去5000年狂飙撒落堆积的黄尘,打开王朝网页,点击、搜索水文化淌过的足迹,不难发现一个惊人相似的文化怪圈——水孕育了文明、繁衍了人类、丰腴了历史。人、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皆缘水而生、依水而存、因水而盛;反过来,人类越繁盛,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水越受蹂躏、掠夺甚而至于为被水养大、养壮、养肥的人类无情地、恣意地剥夺生存的权利。“养虎为患”“恩将仇报”,藏匿于历史地壳深处,逃逸于茫茫大气层中的水的精魂们悲哀、凄怆地叹息着。

始于精卫填海的浊漳河,是上党地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至今长子发鸠山浊漳河南源旁仍存一山祠——初名“灵泉庙”,后改“灵湫庙”。相传为供奉女娃之所,其庙有副楹联: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泽,灌溉上党万顷田。时至今日,浊漳河仍是长治地区最主要的河流,她出长子、过襄垣、越屯留、经黎城、跨潞城、下平顺、入燕赵,流域面积10041平方公里,长治市县市以上城市和大多数工业都依赖浊漳河。

迄今至少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的浊漳河,肇始农耕文明(起码应是农耕文明源头之一),托举上党历史,负载太行之伟岸、黄土之厚实、潞人之鼎盛,扶起沉甸甸的稻穗,耸起绿油油的芦苇,泛起蓊蓊郁郁的柳阴。漫长的4000载岁月,漫漫其修远的路途,拖着熙熙攘攘、参差不齐、口音不一、风俗有别的“无穷匮”的子孙们,这位伟大的母亲餐风露宿、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史前贫瘠荒凉的太行山上踏出了一串串凝重、稳健、纯朴、刚毅、大气、激越的乐章!抄古筝,叩古弦,倾心谛听,悠悠的漳水久久亲吻着斑驳、黝黑的山岩,柔柔抚弄着翠柳的秀发。厚而青黑的石苔、秀颀修长的垂柳周身嶙峋的年轮,是古筝上跃出的一个个细微淳厚深沉的音符,是高龄母亲、永生的女娃不倦的絮语、缱绻的叮咛、深情的祝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娟秀、轻灵的浊漳水赐予这一方生灵以独具的灵性和慧根。曾帮助一代雄主李世民完成开国基业的刘鸿基、马三保,一文一武。一个是潞城西流人,一个是平顺实会人。中共早期卓越活动家,与高君宇、石评梅齐名的岳增瑜、赵作林。上党戏曲艺术集大成者段二淼。唱绝杨七郎的上党落子著名表演艺术家申忠国……漳水润,漳水养大的儿女个个出类拔萃;漳水甜,漳水的儿女活得有脸有面有尊严!浊漳水融着神农的骨髓、注着女娃的精魂,神农教民稼穑、勇尝百草,女娃填海治洪的战天斗地、为民造福、泽被苍生的无畏和聪慧经滔滔浊漳几千几百年的充盈、砥砺、淘洗,凝练、升华为一种无畏创新、决胜千里、不屈不挠、奋斗以成的漳河文化、漳河精神,历久弥新,震古烁今,气贯长虹!单单平顺境内,当地人民依山筑坝,修建的水库、水电站大大小小七八个。这些集防洪、蓄水、灌溉、发电、淤地、生态、观光、娱乐、旅游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是平顺人人定胜天、改造自然、改善生态的精神写照和智慧结晶。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造天河”——红旗渠。上世纪七十年代,不甘为自然所困的林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以过人的胆识、惊人的意志和毅力、超人的付出,硬生生在地形复杂、地质条件恶劣的太行山腰,劈山开道,凿石筑渠,引漳入林,突破极限,挑战自然,历尽艰险,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完成了这一惊世骇俗、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源于浊漳、依托太行的“红旗渠”精神传承、丰盈、光大了浊漳精神,孕育和感召了一代代浊漳儿女!“红旗渠”源头,平顺石城镇崔家庄村口有一纪念碑,上有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亲笔题词:红旗渠流长,军民情谊深。

立于万仞太行之巅,俯视银亮的浊漳河如一条银练蜿蜒维系在逶迤峥嵘的巉岩危峰间。飘落尘埃,徜徉史海,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条亘古的银练光艳艳、亮灿灿地折射出道道历史光圈——公元前2300多年前,帝尧命司空鲧治理泛滥之漳水,鲧在今平顺奥治村西的石山上向南开沟挖渠引漳南流未成。后来帝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因势利导凿石排滩疏通河道引水东流乃成。后壁村大禹庙石碑有此记载。

春秋时期,赤狄潞氏立潞子国,都于浊漳之滨的古城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资料注释:石城,地名,今河南省林州市西南。平顺石城就位于林州西南。如果不是地名的偶然巧合,则有理由推测这场战争就发生在今平顺境内石城附近。

东晋太和5年,前秦前燕于石梁至辛安石峡约25公里长的浊漳河段内发生激战,史称“潞川之战”。前秦以少胜多,大败前燕。前燕经此惨败随即亡国。

晋永兴元年(304),武乡人石勒起义占据上党,建后赵,曾在平顺境内浊漳河北岸筑城贮粮,石城得名有此一说。其城废,今石城村中尚有石垛遗址。

唐明皇即位前曾任潞州别驾,熟谙此一方灵山秀山水。唐著名星象风水大师、民间相传曾参与撰写《推背图》的袁天罡曾登临浊漳拥怀的辛安凤凰山,察看地形。唐明皇颁旨,于漳水之畔、凤凰山巅起一寺,以镇地脉,防武则天之类的女皇再度临世。遂有屹立于苍山漳水间千余年之原起寺。

瀚海雄风卷着秦砖汉瓦,揣着唐诗宋词,挟着儒释道佛,与砯崖转石的浩浩漳水砰然相撞,200多公里的漳水走廊飞珠溅玉:天台庵、原起寺、大云院、佛头寺、淳化寺、龙门寺。历史拉出一溜长长的菜单:王朝兴替、文化沿革、民俗风情、庙宇建筑,交错、叠加、淤积起厚厚的“多元文明页岩层”。

漳水背负了几多民族劫难,融汇了几多古圣先贤的碧血。和血蘸泪,因之而浊,因浊而沉稳、厚重、遒劲。殁于国难的董天知将军葬于太行之巅、浊漳南岸的后壁村。枕巍巍太行翠屏,临悠悠东流浊漳。青山不老,碧水长流,英名长存,英魂永驻!天知将军的碧血忠骨早已浸入浊漳的血脉,渗入浊漳的骨骼,随迂回盘旋的漳水灌溉两岸广袤的文化土壤。浊漳沿岸倔强的芦苇是当年平顺第一支抗日武装——“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漳河游击队”不倒的身躯,蒙冤致死的岳增瑜与天知将军同是浊漳抗战史上两面血染的旌旗,猎猎飞动,铿锵作响,烙进粼粼波纹,击起连天巨浪。名将陨落太行巅,一腔碧血洒云天。太行浩气传千古,浊漳奔腾不复还。

浊漳谷地自古以来就是风光旖旎,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是享誉三晋的北国“江南”。沿岸滩涂、湿地密布。黎城、潞城至平顺浊漳河段,密密匝匝野生着绵延几十里的芦苇,一望无际,风过苇低,风歇苇起,碧海滔滔。一股清流中分碧波,色调和谐,婉丽迷人!傍近端午,,这一带出产的苇叶 几乎走俏长治所有市场。冬闲季节,忙碌惯了的农人闲不住,割苇,打苇笆子。大队场子四周苇“兵”环拱,甲胄重重。紧打紧忙张半个月二十天,满场地苇竿“手拉手”“肩并肩”缀成匀称精致的苇笆销往各地。也有人把苇扒去枯叶用苇刀均匀劈成三瓣,再经石磙碾压平整,编织成银亮的苇席。苇叶、苇笆、苇席是当地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 

农谚有云:“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既道出季节征候,又点出杨柳沿河逐水而繁衍、丰茂的生长特性。言于此,不禁想起与杨柳有关的为历代史家质疑、诘责的隋炀帝杨广和由他下令、倾全国之力、竭隋朝之富修建的连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浊漳河属海河水系,姑妄猜测,当年贯通南北、一泻千里的大运河水体怕也少不了浊漳河的加盟。相传隋炀帝命人沿运河两岸数千里皆植柳树,赐之国姓,因此柳亦谓之杨柳。“杨柳倩影千古秀,隋官锦绣湮古丘”,令人唏嘘不已。谈到浊漳无法不忆起杨柳,杨柳、浊漳相依相偎相拥相伴,从洪荒搀扶着跋涉到现在,不离不弃,风雨同舟,生生不息,世世不渝,简直是一首从古唱到今的不变的恋歌!若论看柳,当以平顺北耽车到赤壁一带“十里柳树湾”为最。这里水势平缓,波平如镜,杨柳顺着河岸走成一道逶迤的翠屏。杨柳袅娜含情脉脉,银湖潋滟天光云影。泛舟移步,翠屏徐开。颇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浊漳一路风尘仆仆,挟沙衔土,沿途遗下广袤肥沃的湿地、滩涂,承载、延续着两岸生灵的繁衍生息。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肥水美,有着发展农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蔬菜、水果皆宜种植。据父亲讲,他小时候,村边河滩地满是桃、李、杏、果、梨、石榴树。一到春天,各种树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甜蝶舞。到了秋天,硕果飘香,“辍耕之垄上”的农夫,“休于树”的行者,一抬头,一伸手即可尝到可口香甜的水果。就是路上来来往往的外村人,摘几个果梨尝尝鲜、解解渴,不会被认为不道德,更不会当贼逮起来——丰收的硕果、淳朴的乡风!

由于有水,这里一年收两季。或在扬起青穗的麦垄上套种玉米,或收了小麦回茬豆子,或割了水稻种上小麦。这里就家家都一块大小不等的菜园。吃了自给,还能略有盈余,卖上些零用钱。当然也有蔬菜种植专业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顺湾里村的菜在平顺、潞城一带几乎一统天下!最能体现江南风情的要数这一带的水稻田:勤劳的浊漳人用乌黑肥润的泥土界成一畦畦方正规则的信格,写下一页页朴素的愿望和期待。站在山巅俯瞰,缩微了的依旧清晰的稻田如块块明镜镶在河谷滩地。插禾时节,株株稻秧匀称排列,绿装笔挺,不是一支支待阅的英姿飒爽、军容齐整的威武之师又是什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唯有辛稼轩方能创意酿制出如此醉人的醇酒!

古老的浊漳河敞开胸怀激情拥抱她的子孙创造和正在描绘的新时代——华野漂流跌宕起伏、盘盘曲曲20多华里,顺流东行,飞舟击水,两山排闼,叠嶂摩天,层峦耸翠。天鹅湖潮平岸阔,芦苇传情,天鹅弄姿。恐龙谷悬瀑飞泻,恐龙卧滩,悬桥飞架,长虹落涧。

山西化肥厂、王曲火力发电厂、漳泽电厂、长治钢铁公司等大型国有龙头企业吸着浊漳水唱出一曲曲气度恢弘的创业之歌!

西流一级泵站、安乐提水工程把浊漳甘霖播撒上党大地。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初,沿河各村几乎都建有电灌站。深居河谷的漳水跃上峰峦,漫步山间。“层层梯田如碧毯,条条渠水似银练”,好一张山欢水笑,水美禾旺,天人和谐的生态名片!

经济增长指数烧晕了人们的思维和理智,沿途各大工厂把喝进肚子的河水变成污浊不堪、臭气熏天的排泄物毫无顾忌、殊无廉耻地排到体外,“反哺”浊漳。河黑了,就像人的良心;河黯了,就像失去光泽的眸子。鱼、鳖、虾、青蛙、泥鳅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搬到哪住了?还会回来吗?几十年、几百年后,当我们的子孙问起,我们除了沉默还是沉默。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辛安林区,少说也有三四十亩的树林。往昔的浓阴代之以一个个无头尸身似的枯黑、恐怖的树桩。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人挨着漳河桥墩挖了一条水渠,引章水,灌良田,建电站。这可能是沿河岸惟一一条不需要筑坝拦水、抬高水位就能灌溉的渠道。这座电站因而也可能是惟一一座自流式水力发电站。而今水渠早已废弃并逐渐淤成田地。至于电站,打我记事起,只看到当年机房山墙上“实会联村电站”的字样和剥落殆尽的毛主席头像——现在,平平整整的几百亩河滩地也差不多都成了旱地!

得浊漳浸润而喷发着憧憬和生机的股股泉眼日渐失神、苍老、萎缩濒于枯竭!干旱时节,稻田几近干涸。雨水多的时候又沤得不行。许多农民弃稻改种。绝非危言耸听,要不了多久,这儿的水稻将绝嗣断种!闻名全国的“晋祠水稻”,得益于涓涓碧流“难老泉”,“难老泉”老了,“晋祠水稻”而今安在?

五六十年前,实会到安乐水深河宽不好走。人们在河道最窄处或摆渡或骑马——马会水,我母亲少时候曾骑马趟过一次——年幼的她死死搂住马脖子不放,出没于波浪间,总算有惊无险。再后来,架起了桥,摆渡、马渡才退出历史。

水位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下降,从王曲到实会段,先前偌大的漳河蜷曲、萎缩在傍近山根的狭窄河道怅然若失仰视高高耸起的茫茫沙滩,惊惧地绕开河道凸起的石块,忧郁地呜咽着踽踽独行,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山麓。河心小洲逐渐蚕食、鲸吞着河的领地——浊漳,4000年沧桑,从古走到今的母亲、不死的女娃,真的要轰然倒下、溘然长逝?

河流是文明的源头,是文明的支撑和延续。小小的楼兰国竟能成为如日中天的大汉帝国通西域的心腹大患,足见楼兰之强盛!就是这样一个强悍的国家、如此强势的文明,竟然因风沙侵袭,水源枯竭终至于消亡!

一则来自浊漳河水资源状况监测站的讯息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瘦弱不堪、气息衰微的浊漳河日吞垃圾竟达上百吨吨之多!那么,一月、一年、十年呢?更何况这还是个很保守的数字!

当流淌了4000多年的浊漳河最终从地球上消失,当伟大的母亲最终绝望的闭上眼永远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的警示已毫无意义——恐怕连眼泪都没资格流了!

“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孤独地寻找配偶,当最后一只没有留下后代的雄鹰从天空坠向大地,当鳄鱼的最后一声哀鸣不再在沼泽上空回荡……人类,就等于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

2010年5月14日夜11点30分草于平顺滨河文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申文标,曾用名申文彪。笔名千里孤行客。平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参与编写《平顺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多篇文史散文在《文史月刊》发表,多篇戏剧评论发表于中国作家网。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根脉》。

留言之窗

*申文标||平顺“小江南”——实会村的传奇故事
*申文标|| 感怀九天圣母庙
*申文标||王曲:王者的足印 ——戏圣段二淼与王曲三乐班
*申文标||金星不落耀九州 ——悼申纪兰老人
*申文标||实会行吟
*申文标||石门口赋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