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志飞||保德人走口外

 文史艺苑 2021-04-19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数次人口大迁徙之一,从明朝中期开始延续到解放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走西口的主体是山西人、陕西人和河北人,走西口的目的地是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所谓西口指的就是长城以北的口外,包括山西右玉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从这些关口走出去,到达内蒙、外蒙、新疆等地做苦力、搞贸易谋生,乃至繁衍生息,形成了几百年的人口大迁徙——走西口。山西人是走西口的主体,保德地处山西西北部,土瘠民贫,保德人自然成为山西人走西口的主力。有一首流传几百年的民谣说的就是这个情况:“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保德人把走西口叫做“走口外”,男人走口外,就是走西口。

保德全县共有300多个大小村庄,粗略而言,有100多个村庄的人口参与过走西口,集中在东关、杨家湾、义门、桥头、腰庄、贾家峁、韩家川几个乡镇。其中走西口人口最多的是黄河沿岸的村庄。这些村庄人多地少,走西口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不二选择。如县城东、西的康家滩、郭家滩、马家滩、王家滩等村就是这种情况。

走西口经过的长城关口是“旱关”,旱关之外还有水关。在晋陕蒙交界的黄河沿岸,设有十几处“水关”,“水关”上设有“官渡”,走西口的人都从“官渡”过河,然后向北、向西运动。这些“水关”有“口界”作用,也称为“口”。

沙河口官渡(今东关渡口)

保德县人走西口的路线分为北路、西路和东路三条路线。北路:从沙河口官渡(今东关渡口)离境过河,进入陕西府谷县境,经石庙、高梁沟,由古城镇(府谷口)出口,进入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古城镇当时是边陲重镇,城中的关帝庙是蒙汉分界处。关帝庙东南为汉人辖地,西北为蒙人活动范围。关帝庙城门洞是唯一通往内蒙古的出口,有官员兵丁驻守,古城位于晋西北之西,保德人把这个设有关卡的城门洞口也叫作“西口”。西路:由沙河口离境,进入府谷县,经孤山堡、五里墩、花沙塔、庙塔至正口村进入鄂尔多斯郡王旗。东路:步行至河曲县,从水西门口渡河,直接进入准格尔旗。

鄂尔多斯是保德人走西口的集散点。保德人经北、西、东三路进入蒙人界的鄂尔多斯,然后从这里出发向西、向北进发。几百年时光,保德走西口先人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呼和浩特以西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河西走廊。内蒙的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蒙古国的库伦等蒙人地界,甘肃省的凉州(武威)、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嘉峪关、敦煌,新疆的哈密、古城子(奇台)、迪化(乌鲁木齐),陕西的安定三边、宁夏的盐池等地都留下了走口外的保德人出卖苦力、经营商务的历史印痕。

保德走口外的群体,大体包括三种情况。一种是没地、少地、收入微薄不足生活的贫苦农民。这类人是走口外的大多数。他们走口外就是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维持生存。这类人有一些人没有妻室,一个人孤身走口外,。因为没有牵连,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人们称之为“刮野鬼”。第二种是买卖人。这类商贩称作“边商”或“边客”,就是在蒙汉边界搞贸易的商人。实在而言,这类“边商”虽然也是走口外,但和第一种人截然不同。第一种人出口外是去求生存,“边商”出口外是为了商业盈利。第三种是躲灾避难的人。内蒙古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蒙人为主、蒙汉杂居,官府鞭长不及,是躲避兵役、逃避诉讼的很好去处。在走口外的人群中这类人也占有一定比例。

保德人到了口外,在鸦片战争以前,主要从事农牧业劳动,当佃农、当雇农、当长工、打短工,也有少数人耍手艺(皮匠、毛毛匠等)、讨吃卖艺的。鸦片战争以后,商业资本主义的触角延伸到西北地区,走西口的农业劳动力也逐步转变为商品劳动力,生产门路逐步拓宽,大概有这样几种:掏甘草、拉大船、背大炭、拉骆驼、打短工、放冬羊、割洋烟等。保德有一首民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下黄河拉大船驼背弯身,进后套挖大渠自带囚墩,上后山拔麦子两手流脓,走后营拉骆驼自问充军,大青山背大炭压断板筋,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冻,遇传人遭瘟病九死一生。” 杭盖又叫做杭盖梁,是鄂尔多斯与包头之间的大片沙漠地带,掏根子就是掏甘草。大青山属阴山山脉,东起呼和浩特大黑河上游,西至包头昆都仑河。

在这些生产门路中,掏甘草和经营甘草商业是保德人最主要的生产门路。长城以北蒙人地界阿拉善盟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儿盟以及宁夏的贺兰县、石嘴山,甘肃的武威、民勤、张掖、酒泉等地的甘草品质最好,其中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和鄂托克旗的产量最大。鸦片战争之后,国内、国际商业贸易开始活跃,甘草作为药材、香烟和香料原料贸易量激增,口外的甘草业也就兴盛起来。

鸦片战争之后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经营甘草业的主要是走口外的保德人。甘草经营有草场和草店业务划分,草场业务是掏草、收草、做草(铡剁、分类、捆包),草店业务是经销甘草,买进卖出。大草场由资本雄厚的东家经营,从业人员三、五百人甚至上千人。小场子由几个人合伙集股经营,从业人员十几人至几十人。每年正月十九,准备开草场的人赶到目的地向王爷、喇嘛(土地所有者)拜年、送水礼(砖茶、水烟、糖果、烧酒等),申请包场范围,计算包价。王爷、喇嘛许诺后就算签约。然后包场人在指定区域内找一有水的地方搭起帐篷或茅庵做柜房,开张营业。柜上预先支付掏草工人锅灶、铁锹、米面以及搭茅庵用的席子,工人在草场开始工作。

“大头儿”一人,负责全场事务,具有经理性质,“二头儿”一人,负责甘草质量与价格的评估。先生一名,负责来往账目、会计核算。草头一至二名,负责提秤和收进甘草。保管、伙夫、采购米面等杂役数人。草场根据规模大小有铡草工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草场主体劳动力是掏草工,根据草场规模掏草工从几十人、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掏草工和草场主是临时约定性质的合同关系。

“马口”,进深四尺,宽窄容纳二、三人,高低以人可以猫着腰进出为度。然后在“马口”上放扁担为梁,再盖上场方赊给的席子,用土压住四周。地上铺点沙蒿,茅庵就搭成了。有了居处,开始掏草。每个掏草工一天可以掏30至50斤左右湿草,当日拿到草场过称。草场收草所用的秤是场方粗制滥造的20两进位一斤的秤,3斤湿草折1斤甘草。过秤时报数用近乎“黑话”的“行话”,比如平地起圪堆——溢(一);隔沟叫人——呜(五);墓圪堆上添土——溜(六);平地起萝卜——拔(八);一杆子不够——九等。草场收草价格压得很低,过秤后当时不开价,草场甘草运到河口镇,进入草店交易。最早的草店是嘉庆年间保德马家滩马家率先开设的“晋益恒”。咸丰年间,“晋益恒”财东抽了本钱,把铺底交给掌柜王永恒,王永恒把“晋益恒 ”改名“荣升昌”,自己既是东家又是掌柜。“荣升昌”一直坚持到民国十四年。从清光绪初年至民国六年40来年间,河口镇先后开设草店七家:“庆和成”“信成”“日生”“公义昌”“ 庆记”“裕隆”和“集义昌”。民国六年以后,草店只剩“荣升昌”“公义昌”和“裕隆”三家。其中“荣升昌”“公义昌”东家都是保德人。民国十二年,京绥铁路由绥远延伸至包头,铁路运输和水路、旱路运输相比,既省时间,又省运费,所以西路甘草商人也由河口转向了包头,甘草在包头装火车直接发走,河口镇码头也逐渐衰落了。

几百年走口外,几百年掏甘草,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保德走口外的人。在内蒙西部地区,只要有甘草,就有保德人。如包头市东河区、固阳县、东胜市、五原县、临河市、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杭锦旗等地就是比较集中的地方。追根问底,内蒙地界的不少村庄就是保德人走口外形成的。如石塄太湾是保德山头村人,杨油房是保德城内人,六大股是保德故城村人,西碾房、中和西是保德王家滩村人等等。

“甘草头财主”。如王家滩王家创业人王蕊,由一个普通走口外劳动者,最后成为垄断达拉特旗甘草采掏权的地主兼资本家。东关杨家创业人杨怀珍,走“口外”经营甘草,在王爷地开设“义成远”草场成为巨富。每年经营甘草50多万斤,占当时内蒙古甘草总量的五分之一。他家的商号除“义成德”总号外,开设了不少分号。在天津、汉口、湘潭和广东均有坐庄,在广州和英商直接贸易。到新中国建立前夕,资产近100万两。马家滩张家创业人张在兴,从经营甘草起家,开办“广盛恒”草场,之后在后套买地出租、在河口镇做买卖,成为地主兼资本家。马家滩马家创业人马同舟,原以跑河路扳船为业,后“跑口外”经营甘草,自产、自做、自卖,有了积攒后,伙同马红、陈徐保在河口镇开设“公义昌”草店,资产增到30万银洋。马家在保德开商号“协义兴”,宁夏分号叫“汇盛方”,在天津、河北、河南均有产业。陈家梁陈家创业人陈徐保,原在小煤窑当挖煤工,18岁开始走“口外”当掏草工,之后做草场,成了“公义昌”的股东与掌柜。后来另起炉灶,在天津当老板,并和东莱银行建立财贸关系。1920年,经东莱银行介绍,和英国人在上海合资开设甘草股份有限公司。英商和天津商会曾赠送“名震中西”的寿匾,成了商界的一位显赫人物。前芦子沟卢家创业人卢凤梧,走口外到了盐池县,开设“仁和永”草场,垄断了盐池县的甘草生意。后来在包头市开设“天和成”百货店,资产达到20万两白银,又为益民面粉厂投资8万元(银元)作为股东。除以上这些人外,保德县靠经营甘草发迹的商贩还有100多户。清朝民国时期,保德大财主几乎都是在内蒙古经营甘草起家最后走上商业资本家道路的。

“口里”穷人为了生存自然选择了“口外”。所以尽管走口外艰险重重,一代又一代的贫苦农民还是不避艰险,创造了三百多年连续不断的走西口历史奇观。二是地缘原因。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黄河河套地区与保德几乎毗邻,寻找生存出路,就近选择内蒙古西部这一大片地区和山东人闯关东、华南人下南洋有着同样的动因。保德人走口外到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与当地蒙古族形成了产业互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很少有人从事农耕事业。有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德人到了口外,面对广阔的田地、便利的灌溉,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付出少量的地租,收获大量的谷物。实现了生存下去的目标。三是社会政治原因。明朝建立,茫茫大漠依然在蒙古人手里。中央政权与蒙元余部大部分时间处于敌对和准敌对状态。这种状态下,中原地区向内蒙地界移民不确定因素很多,很少有成规模的移民和劳动力迁徙。清朝建立,中原与漠北实现了统一。康熙三十六年之后,国家放松了对鄂尔多斯地区的管控,政策允许汉人进入这一地区租种土地。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成规模走口外成为可能。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财源枯竭,朝廷开始鼓励汉人到蒙人地界从事农业生产,大规模的走口外正式登场。

保德人什么时候开始走口外?明朝后期,在长期的军事隔离和经济封锁之后,明朝廷与蒙古贵族王爷开始通商,实行有限制的封贡和互市。封贡也叫通贡,蒙古王爷派使臣,带着畜产品朝贡明朝廷,朝廷以赏赐的名义供给其布匹、锅釜、食品、首饰等物,是一种上层的贸易。互市也称马市,在明朝官方控制下,汉、蒙老百姓在指定地点进行贸易。通贡互市,尽管有限,但是毕竟实现了互通。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内陆人到口外活动的痕迹。清朝建立以后,经历了几十年羁縻统治之后,清王朝对蒙古地界统治日趋巩固,逐渐放松了对蒙族地界的管控,中原汉人开始可以公开进入蒙古地界。归化城先农坛有一块石碑记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绿营军驻防蒙古地界,有汉民随军到“口外”种地。这可以算作历史上走西口历史的正式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出口种地的人越来越多,出口外的人以“短租地”和“永租地”的形式,逐步取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在蒙地的居住权。到嘉庆年间,走西口进入盛期。这之后,汉人走西口已经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有开煤矿的,有开碾坊的,有卖酒的,有开店的,挖甘草的,有挖碱的等等。据民间口耳相传,保德人走口外最早在明朝末年,到康熙时期已经成型。有春天走秋天回的,也有一去几年然后回来的,还有在蒙古地界安家落户的。民国年间,走口外依然是保德贫苦农民的谋生选择。全国解放后的五十年代,还有不少保德人走口外。不过这个时候走口外,除了贫穷谋生存之外,又有了选择发展方向的因素。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之后,农民除了土地的牵连之外又有了制度的约束,保德人走口外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保德人走口外,怎么走?走口外的艰难困苦,今天的人难以想象。走口外的“走”就是步行,走字在文言文中有“跑”的意思,保德方言中也把走口外说成“跑口外”。走口外的行装很简单,一条扁担,一头是简单的铺盖,一头是行路用的食品。扁担功能很多,可以挑行李,可以防身护身做护具,可以在搭茅庵时当梁架。食品有生有熟,生的是小米,熟的是糠炒面。保德人走“口外”,第一步渡过黄河,经陕西府谷县的古城口进入伊盟境内,然后穿越库布其沙漠,紧七(天)慢八(天)到了包头,在包头补充一下干粮,最后分散各地去谋生。在这段旅程中,进入库布其沙漠令人毛骨悚然。茫茫大漠,本无所谓路与非路,只是瞅着零星的骆驼粪,凭着感觉与经验,在沙包和蒿草中探索前进。一旦迷路就有倒毙的危险。人们把这段路程视为“鬼门关”,有的人索性先给自己烧了“倒头纸”,再踏上这段路。如果遭遇大风沙尘暴,黄沙蔽日,很容易被滚滚黄沙淹没。能够活着逃出沙尘暴,实在是侥幸。旅程中风餐露宿,“就水不就店”。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铺点沙蒿,头枕自己的鞋往下一躺,便算是宿营。劳碌一年后大多数走口外的保德人冬初返回故土。回程一般是从准格尔旗沙圪堵过黄河。这个时候黄河开始结冰,人们不需要坐船直接从冰上过黄河,然后沿河而下回到保德自己的家中。一年一个来回,这就是保德走口外人的轨迹。

走口外究竟有什么效益?说一千道一万,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穷人。三百多年走口外之所以延续不绝,最根本的动因就是口里有一代又一代的穷人。穷人为了活命选择走口外这一虽然艰难危险但是还有生存希望的发展路径。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口里的汉人走到口外,对于促进蒙人地界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具有积极作用。包头发展就是一个例证。嘉庆十四年(1809年)包头还是萨拉齐厅的一个村镇。这个地方地处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的交界点,正好成为走口外人的集散地。集散既久,就成了走口外者的活动中心,甘草、皮毛为主的经济中心。人们要在这里赚钱,在这里花钱,在这里谋生,在这里投资,一个小镇在走口外过程中繁荣发达,由镇而县,由县而市。在三百多年走口外过程中,蒙汉文化、蒙汉生活方式、蒙汉习俗、甚至蒙汉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交流交融,形成一种共生共长的态势。这些也许就是走口外的历史价值吧。

三百多年保德人走口外,酸苦甘辛深深的印记在保德人的记忆中。爱唱山曲的保德人把走口外的历史唱进了自己的歌声里。保德口耳相传下来的如歌如诉、如血如泪的民歌中有大量的关于走口外的曲段。这些山曲曲段比文字记载更为生动真实的记录了那一段悲欢离合酸苦甘辛的历史。最后,我们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录在下面,作为这篇关于保德人走口外历史文章的结末。

黄河里泥沙多水不清,

走口外走了几代人。

糜茬谷茬稻秫茬,

走了一茬又一茬。

后生走成个朽老汉,

走出走回穷光蛋。

烂大皮袄顶铺盖,

穷日子逼得走口外。

一把钱钱两把米,

没计奈何走口外。

万般出在无其奈,

尔下妹子走口外。

听说哥哥要走口外,

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

哥哥要走后大套,

急得个妹妹去上吊。

倒坐炕塄抽旱烟,

我问哥哥走几天。

一把拉住哥哥的手

说下日期你再走

叫一声哥哥你走呀,

尔下妹妹谁管呀。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你走我在活不成。

胡燕飞了留下窝,

你在那西口外记住我。

西包头繁华人烟多,

你不要红火的忘了我。

临走你听妹妹的话,

挣不下钱也早回家。

你心上难活我心上愁,

有三分奈何也不想走。

斜三颗星星顺三颗明,

撂下穷村子撂不下人。

走三步来退两步,

尔不下妹子又站住。

走一步来挪三挪,

哥哥走口外没奈何。

穿上红鞋垴畔上站,

不见哥哥了山限。

苦菜开花点点黄,

提起走西口好凄惶。

十月的狐子冰滩上卧,

提起走西口心难过。

人人都说走西口好,

一有闪失把命丢了。

府谷县过来沙圪堵走,

黄河上坐船我走西口。

翻过坝梁入了沙,

心上难活想起了家。

西口路上山连山,

想亲人想得浑身软。

烧哈苜儿焖干饭

手心扎个稀巴烂。

上了包头没营干,

背上铺盖进后山。

进了后山去打短

想起妹妹好心酸。

进了后山割麦子,

手上崩开血裂子。

石拐沟背炭压了胯,

挣不下银钱回不了家。

手中没钱回不了家,

再到杭盖梁掏根子。

掏根子要小心,

天天起来打墓坑。

离开杭盖梁慢慢想,

再到蒿塔梁放冬羊。

西山嘴来卧羊台,

珊瑚河水大折回来。

跑前山串后山,

挣下银钱往回返。

走包头绕石拐,

思想起妹子折回来。

一主万意回口里,

沙蒿塔子遇土匪。

二四林子邬板定,

把我的银钱刁了个尽。

你走口外整一年

我泪蛋蛋漂起九只船

哭下泪水用秤称

三十三斤还带零

九秋十月落了霜

你走口外我受凄惶

你走你那西口外

我在家里挽苦菜

你在口外受重苦

小妹妹在家喝糊糊

你在那口外伙盘里盛

我在那家里受苦难

你走了口外进后山

尔下小妹子受熬煎

说起孤梢好孤梢

三天没睡一个安明觉

阳婆一落点上灯

灯看我来我看灯

提回尿盆子顶住门

放下枕头短一个人

窗子上照进月亮光

一个人睡觉好心慌

一阵阵哭来一阵阵笑

一黑夜难活谁知道

你在口外我在家

就好像天阴又雨打

你走了口外没安住家

你叫我少依无靠咋活呀

你难我难咱二人难

好比那黄河里打烂船

你在口外受艰难

我在家里没人管

说起可怜实可怜

一碗谷米吃三天

走了一年又一年

妹妹年年受可怜

割倒糜子收倒秋

跑口外的哥哥往回走

羊肚子手巾巾三道道兰

西口外回到保德县

跑口外的亲亲回到家

妹子心上乐开了花

跑口外没挣下几个钱

过年走不到人跟前

主要参考资料:

陈秉荣《保德人走西口始末》

傅景英《保德杨家》《保德马家》《商界奇才陈隋保》。

作者简介

郭志飞,山西保德人。长期从事地方史和地方文化研究,主编了大型文化丛书《保德文丛》凡8卷10册,300万字。主要著作有《正史闲说》《王邵诗文集》《府州折氏》《陈奇瑜传》《折太君墓地考证》《林遮峪古遗址考证》等。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郭志飞||“保德”县名考究
*郭志飞||王邵与《王邵诗文集》
*郭志飞||保德林遮峪遗址探究
*郭志飞||保德折太君墓地考证
*郭志飞||高永祥在保德
*郭志飞||晋绥边区二中剧社
*郭志飞||牺盟会在保德
*郭志飞||晋绥二中史略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