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着一座座桥,走进古巷小河的诗意世界

 zzm1008图书馆 2021-04-20
姑苏街巷醉烟火

街头飘到街尾的烟火芬芳,巷里传到巷外的江南故事。探访特色街巷,姑苏发布策划推出姑苏街巷醉烟火系列报道,带您在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中感受姑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诗意的江南文化。

图片

说起江南,

多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印象,

苏州更是自古河湖遍布、水流交错。

姑苏人家尽枕河,有水必有桥济之,

“桥”便成了

江南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片

山塘街水陆并行,是河街相邻的水巷格局,其构建出独有的江南水乡韵味,也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映现,那些古桥如同“长虹”“玉带”“新月”,倒映在粼粼水光中温柔着千千万万人的心。

图片

山塘河上现有15座古桥,

根据排列布局又有“横七竖八”之说。

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探寻诗词中的古桥

一路由东往西数数看~

图片
图片

“万商云集市繁荣,舟游难堪野衲情。手折杨枝登彼岸,题桥应唤渡僧名。”是范广宪笔下的渡僧桥。渡僧桥位于山塘街东端,过此桥即进入山塘街。

图片

相传此处本无桥,仅有渡船。一日有僧呼渡船工未应,僧怒而募捐化缘建造此桥,故名渡僧桥。1925年重修为平板桥,解放后多次维修,现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图片
图片
“塔影岚光入望遥,骋怀未许负芳韶。骑驴游客如相问,此是山塘又一桥。”诗中写下了山塘桥的风光和人文,这座横跨山塘河的桥,始建于唐代,于宋、明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1963年改为单孔水泥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倚楼人悄小帘垂,通贵桥头暂泊时。酿出山塘好风景,满堤稚柳细如丝。”《丹午笔记》有云:“山塘吴文端公一鹏与菩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造桥以便往来,名曰通贵。”相传明隆庆二年桥上出现五色祥云,故又名“瑞云桥”。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现仍保持重建后的古桥风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风随银勒牵骄马,正是少年盛气时,推窗依船见水色,水色潇潇尽温柔。”新民桥既横跨山塘街,又横跨山塘河,是苏州市最早的立交桥之一。站在山塘街下塘看远处的新民桥,疑为两桥,实际是一桥。1927年建造的新民桥为三孔水泥桥,桥下中孔跨度8米,山塘河穿过。两侧旱孔跨度各为3.5米,山塘街和下塘分别从旱孔通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官河流处架飞虹,东舫西船迤逦通。灯火楼台喧市出,一齐倒影镜波中。”星桥又名新桥,是唐代白居易筑白堤时所建造。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重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为单孔拱形石级桥,现仍保持古桥风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宛委山塘日未晡,闲情好觅酒家垆。游人笑问桥头叟,可有当年白姆无?”白姆桥原名泰定桥,又名白马桥,唐代白居易筑白堤时建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为单孔石板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弹词《玉蜻蜓》中多次提到此桥,如“桐桥得子”等等。山塘街上的桐桥在老苏州的眼中留下了最美的印象:“偶步桐桥侧,湖波照眼明。深帘留燕小,短艇载花多 。”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阁林端出,钟声达暮朝。酒帘飘扬处,知是半塘桥。”彩云桥又名半塘桥,原为单孔石拱桥。宋政和元年(1111年)重建,改为石板桥。现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桥东石柱楹联:“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桥西石柱楹联:“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

图片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桥南建普济堂而得名,此桥现仍保持旧貌,三孔石级拱形大桥,桥长38.69米,气势恢宏,是山塘街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两情如水水如环,柳外春桡数往还。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青山桥,又名白云桥。建于宋代,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

图片

图片
绿
图片

“花事晴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春风不管离水恨,依旧青青到柳条。”这是文人任兆麟过绿水桥时抒发的情怀。此桥又名普福桥,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系青山桥之姐妹桥,统称青山绿水桥,极富诗情画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清代诗人张大纯曾有过这样的赞美。此桥原为木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建为石梁石板平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改为水泥铁栏杆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才寻花市趁花朝,路柳犹怜鬓影娇。犊饮河干凫唼水,十分春色望山桥。”望山桥又名便山桥,其位于虎丘正门前,相传因唐代白居易站在此桥观望虎丘山而得名。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娃联臂荡轻桡,四岸清波万点桥。底事秋来眠不稳,听歌偏听雨潇潇。”诗人这样称赞古桥之美。万点桥俗称饭店桥,位于山塘街席场弄口。原为木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建为石板桥。

图片

图片
西
图片

桥东侧阳刻桥联:“跨水虹粱新结构;合流虎阜抱潆洄”。桥堍有石狸一只,名分水狸,七里山塘止步于此。此桥位于席场弄西侧,旁有西山庙,故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建造,初称元庆桥,为拱形石级桥。

图片

图片

桥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帮助人们欢聚、交流,更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意世界。山塘河上“横七竖八”的15座古桥里,书写的是姑苏极致的江南韵味,那座桥或临水梳妆、波光生艳,或长虹饮涧、分外妖娆,在这古巷小河的烟雨中,似水的柔情滋润着每一个姑苏居民的精神世界。


来源:区委宣传部 虎丘街道 潘心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