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致中 一 大凡漫步阊门山塘、欣游虎丘的人们,过白姆桥往西不久,就会看到桐桥。但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知,这是一座在原址上重建的石桥,现今的桥型规模与高度,远远不及早先被拆除的历史古桥。 桐桥,又名胜安桥、洞桥,传说古时此地多植梧桐树,故名。桥初始为木筑,后改石梁,是一座高大的拱形单孔石桥。桥跨山塘河支流桐溪,溪流碧波北通十字洋与大运河,旧时,航运繁忙水路通达。花岗石筑成的桐桥,高大雄伟,桥坡特别缓长,既利于舟船穿梭桥洞,又便于纤夫走桥坡逆风背纤。 七里山塘,源自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凿河修堤而成,时人又称白堤。它始出繁华古阊门,古时设七尊石狸喻里程。街河水陆并进,车船直达虎丘。一路狸(里)迥风情,秀丽景色蕴古韵。一条七里街河,纵贯朝代更迭兴衰史。曾经,帝王策马揽山,文士舟游诗咏…… 它凝聚吴地历史文化的精华,荟萃风物,典藏故事,风流千古,堪称奇迹。其中,临近半塘的桐桥,位于古观音阁东,由此汇集的街河、老桥与古阁成为黄金水道的风雅地之一。 桐桥景色幽绮,自古引来无数文人的抒怀,留下诗篇几多。清人王昶笔下《山塘杂诗》赞曰:“芳草东风二月天,杏花春水一溪烟。桐桥西去丝丝柳,多少浓荫覆画船。”另一位清代文人吴绮《竹枝词》写道:“红红白白满桐桥,买得花枝别样娇。侬意只怜栀子树,阿郎偏爱美人蕉。”前者歌颂春日桐桥的水乡之秀,后者抒咏虎丘茶花的古桥之韵。 二 我与桐桥结下不解之缘,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髫龄时家住山塘街白姆桥,无论就读大德小学(原郁家祠堂,现为影视基地),还是虎丘中学(原塔影园遗址,后为清代靖园,即李鸿章祠堂,现为虎丘塔影园一部分),都与这座古桥朝夕相遇、四季邂逅。 水城姑苏桥梁众多,造型各异,风情独具。然而并不是每座桥都有记载,而桐桥则幸运,不仅文字记载多,而且桥图出现在清《虎阜志》“虎丘山塘图”长卷画中,十分难得。尤其感谢苏州文士顾禄,于清道光年间著书《桐桥倚棹录》,此书载:“明夏玑《重修胜安桥记》云:'苏城西北虎丘山塘之半,有桥曰胜安,以木为之。南宋端平时里人金暹始易以石梁。明正统己未巡抚周文襄公忱,郡守况公锺重建,增广旧制。弘治己未(1499)耆民周泽,郭鉴等募资重建,高加三尺,广十有六尺,并建亭于桥左。’《府志》谓建桥于咸淳四年,修于明崇祯十一年,再修于清嘉庆十年。'桐’作'洞’,并无胜安之名,似咸淳四年以前无此桥矣,未免失考。或者为官绅修志,惮于采访,多匆促成书,而'津梁’一门,尤无足重轻,故往往沿误,未可定也。清道光二十年同善堂重修时于桥旁得明弘治十二年重建碑,又宋治平元年里民金守暹同母王氏捐建碣,附镌'嘉定四年里尼道景重修’字样,因建立年岁互相符合,名之曰'古胜安桥’,董国华记。'金暹’当从宋碣作'金守暹’。”这段记载,道出了古桥的由来及重建经历和相关史料。 旧时,吴地阊门有习俗“三节会”(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朝),庙会甚盛,大多集中在山塘桐桥一带。另有“山塘三市”(春上牡丹市、夏日乘凉市、秋天木樨市),游人济济,游船不绝,老街桥畔热闹异常。清人李其永《桐桥舟中得句》云:“桥西七十里,不断往来波。千古蛾眉女,此中载得多。三春红烛夜,一片画船歌。自昔成风俗,流波奈若何?”清人袁学澜也有诗咏:“花市花朝沸管弦,鸭桃香放柳飞绵”“鬓丝香压木樨球,月舫灯船乘夜游。” 地处山塘街(河)偏中段的桐桥,自古扼山塘河与支流桐溪水陆要冲,船桅不绝,车马必经。桥堍西北坐落古观音阁,为四合二层走马楼。昔日沿河老街,古牌坊、古宗祠、古宅院……鳞次栉比;旧时岸堤埠头,众游舟、香画舫、货运船……川流不息。清人蒋泰阶《山塘竹枝词》:“桐桥圆月上楼台,鳞集游船向暮开。今夜传觞应更盛,看他若个夺标回。”写出了桐桥月圆之夜的风雅情景。每逢端午佳节,龙舟竞渡山塘河,也多聚集于此,“柔波戛呜橹,划破桐桥烟”便是生动写照。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传统俗节场面是何等闹猛。此处,亦是苏州长篇弹词名篇《玉蜻蜓》第六回“桐桥拾子”的发生之地,美丽传说,留芳于世。旧时,桐桥的金家弄与半塘,还出过专营特色扁担的竹器店,有专用于虎丘的茶花扁担、葑门的挑藕扁担、盘门的蔬菜扁担、太湖的卖蟹扁担,甚至嘉兴的卖咸菜扁担等等数十个品种,均出自三个巧匠之手,而他们的长相,从绰号麻子崔金元、矮子周祥发与长子张根水可见一斑,这三位是人们眼中的三块活招牌。桐桥的扁担美名,在苏州竹器行业中曾独树一帜,誉满吴中诸邑,深受水乡农人喜爱。此外,这里还有藤器铺与缸甏店等,均有特色。 三 桐桥,移步皆藏古迹,细品处处画韵。当走过热闹的山塘星桥市井,悠然来到桐桥地段时,则是塘圩人寥、野水宽阔、田园锦绣、鸟语花香的恬静水乡。记得中学时放学夕归,路过普济桥北堍,我与同窗好友常会好奇地抚摸一下已锃亮光滑的青石狸头。那时,山塘石狸头仅剩两只,一只在西山庙桥北堍,是完整的四足站立式石雕狸兽,另一只仅是露出地面的狸头,在普济桥北堍。然后我们来到高高的、几乎与两层楼观音阁齐高的桐桥。登桥眺望,那水流山塘千帆过、逆风纤绳晃桥坡成了一道看不尽的人文风景。踯躅桥堍石板街,仲春,虎丘卖花村姑的软糯叫卖声“啊要白兰花——茉莉花——”;中秋,卖热白果的小担串巷而至,一路唱着“烫手炉来——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还有各色走街串巷的手工艺匠人兜生意的吆喝声。那些悠长的吴语声调,飘荡在斜阳小巷的轻风里,至今忆之恍如昨日,给人平添一种无限的怀旧幽情。山塘桐桥,四季风情千秋。阳春,河堤一脉桃红柳绿;盛夏,溪北荷风阵阵送爽;中秋,月夜聆听古阁梵音;隆冬,白雪皑皑装点古桥。但我特别留恋桐溪桥畔,苇萋碧波帆影远,墟里田园牧牛欢,渔舟轻棹唱晚时,夕照人家炊烟袅的意境情调…… 借用陈从周先生《梓室闲吟》中一首诗“江南文气钟吴门,千载风流毓古城。塔影浮空桥映水,吴音软语糯留人”,用在七里山塘,最是贴切不过。 后来,我下乡务农。数年后返苏重游虎丘过桐桥,方知溪流因淤塞而填平,古桥也拆除。面对旧堤残圩,我怅然许久。山塘河水依然,昔日桥影不再。再后来,欣闻桐桥重建,溪流重凿,尽管不及老桥烟水风采,倒也弥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憾。它的重生,蕴含着无数个美丽梦境的延续,承载着七里山塘到虎丘一个重要节点的复苏。我想,倘若顾禄在天有灵,定会有感补上《桐桥倚棹录》之新笔。 桐桥漫想,往事如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