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看,有福利 | 解决问题的高手,都懂博弈论

 剽悍晨读 2021-04-21

主播:吴名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1年4月21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活学活用博弈论》。

 
这本书是由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斯坦福法学院法学博士詹姆斯D.米勒所写。我们常常被博弈论著作中大量的数学模型吓倒。其实,博弈论不是学者们用来唬人的把戏,而是一种一般性的分析方法。读过本书之后,相信你再也不会认为博弈论是一门远离自已生活的玄学,而会把它当成分析和描述自已身边事情的有效方法。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博弈论用在生活中?”
 

烦人的小孩 
 
大学期间,作者曾在一所小学找了一份工作。他的任务是教四年级学生设计简单的计算机程序。

但是,给小孩子上课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作者就更难应付了。
 
为了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他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是:孩子们的朋友。
 
可就是这个定位,让他后来吃了大苦头。
 
和其他老师不同,作者不让孩子们叫他米勒老师,而是直接叫他的名字詹姆斯。
 
称呼上的亲近带来了心理上的放纵。孩子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课堂上,甚至有大胆的学生直接跟他说:“嗨,詹姆斯,咱们别上课了,聊会吧。”然后,其他孩子会立刻应声起哄。
 
混乱的课堂秩序让作者苦不堪言,他甚至好几次想要放弃这份工作。直到一次意外事件,让他找到了跟孩子们博弈的法宝。
 
那是期末考试前的一周,两个孩子又在他的课堂上打闹了。被逼急了的作者大声喊道:“你们再闹,我就把你们在学校的表现,全部告诉家长。”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不仅那两个打闹的孩子安静了,其他孩子也都坐得规规矩矩,开始认真听课。
 
这是怎么回事呢? 


博弈的核心 
 
又经过了几次威胁“叫家长”的尝试后,孩子们越来越听话了,甚至有些孩子开始叫他米勒老师了。
 
作者分析发现,这些孩子其实自始至终是不害怕他的,但是他们害怕家长知道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而家长能够得到评价的途径,基本上也只有老师。
 
可是,作者反过来一想,这些小孩其实不该把自己的威胁当真。因为,不见得每个父母都会管孩子。有些父母甚至觉得孩子顽皮一点是聪明的表现。
 
另外,孩子只有在他的课上,这么顽皮,他作为老师是有责任的,不能只怪孩子。
 
所以,“告家长”只是他管教孩子的噱头,他不会那么干。
 
而学生之所以会把他的“威胁”当真,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了,只有四年级,不知道这个老师只是在虚张声势。
 
这个“师生博弈”的过程,可以用下图显示: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让顽皮孩子听话的关键是“威胁告诉家长”。
 
对,不用真的告诉,只要让孩子们相信老师有告诉的可能就够了。
 
这就是博弈的核心。

 
博弈的运用 
 
简单讲,博弈的核心不是靠事实去征服,而是靠表现让对方相信你有。
 
在古代很多著名的战争中,一些处于劣势的将军都会有破釜沉舟的表现,比如,他们可能把自己的船烧掉、把锅砸了、把退路上的桥砍断等等。
 
因为按照常理,处于优势的军队,会觉得劣势一方一定有逃跑、怕死的心理,会和他们打劝降的心理战。
 
可是,破坏退路的行为,就是劣势军队和优势军队的博弈。劣势军队的将军不是不心疼自己的士兵,不是不想给下属争个活路,而是要用这种方式让优势军队相信他们要血战到底。
 
结果,反而是优势军队分析利弊,觉得鱼死网破对自己损失太大,在犹豫间,要么撤军,要么败退了。
 
同理,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让老板给你加薪的博弈策略是,你要让老板相信别处给你开出了更高的薪水,或者不加薪你真的会离开;让顾客从你这里购买的博弈策略是,你要让顾客相信你的商品是最适合他的,或者是性价比最高的。
 
总结一下,什么是博弈?博弈就是在你和对方之间,加入一个能够影响对方的变量。这个变量可以是:决心、威胁、机会、态度或者客观事实。用好了博弈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